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6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741|回复: 613
61#

qiguang 在 2005-11-23 19:41:12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3 15:56:12 发表的内容
2. 是否说数码取样就一定没有误差?

当然,器材、硬件所带来的测量误差肯定会有的,不过我们先不考虑器材的性能。我们来看看CD的取样格式理论上会有什么误差。

理论上误差只有一个,称为“量化误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上面我们说过要为这种“变换”取参数吧,所以我们现在就去参数。

我们每秒要取44100组参数,每组参数包含两个数字:时间和该时间信号的振幅。时间好办,因为时间间隔是我们来定的,所以我们能够精确地100%写下准确时间。但问题是信号的振幅却由不得我们来定,我们只能去观察它。

计算机只会认二进制的数字,并且由于光盘是由容量的,它不可能记录无穷多的数据。所以在CD格式里面,我们限定对于振幅,我们用16位的二进制数码去表达。在模-数转换的时候,比如说通过测量,我们预先知道这个母带里面最大电平的绝对值在1V以内,所以我们可以用000000000000来表示-1V的电平,111111111111来表示1V的电平,然后在-1V到1V这个区间内,平均分成65536份,这样就在-1V到1V之间定出65536个点。测量振幅的时候,我们看振幅的数值距离这65536个点中哪个最近,我们就把这个振幅记录成这个点的数值。

因此可见,这有点像“四舍五入”,误差就来源于此。不过这也不能责备数码模式,因为我们不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某些小数,比如说圆周率,就算给你无穷多张白纸,你也永远写不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所有数字。

对于模拟技术同样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说让你在LP上刻一个振幅为圆周率的信号,我们也绝对刻不出这个精确的振幅,我们只能说,我们刻出来的振幅,和圆周率十分十分接近。

量化误差对音质是否会有影响?这当然是会有影响的,毕竟你测量变换参数的时候没有正确记录下来,那么由这些带有误差的参数还原出来的信号肯定是会和原先的有些不同了。

问题是,这些影响听觉能否听出来,程度有多大?这就只能看每个人自己怎么看了。有的人说,上面举的这个例子里这个误差最多也就0.00003V,小菜一碟,没关系,人家LP刻盘时机械、材料的误差比这大十倍、上百倍呢——这当然OK;但有的人说:不行,我就是认为CD的声音就是因为这0.00003V而不好,不管失真有多大,我就是觉得模拟的好听——这也OK。选择谁并不要紧,关键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就行了。

(未完待续)

虽然每一个取样信号误差只有0.00003V,但别忘了,这只是在65536份之一秒内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误差,想一想累积起来在一秒种内产生的误差是这个误差的几倍,而一秒钟在我们耳朵上产生的听感只是一瞬间。

还有不管数码信号采用什么手段来还原信号,它永远是以一种时间片的方式来产生信号的,只有尽可能接近于原有信号而不可能产生原有信号的副本(哪怕是有所失真的副本)。



错也!“只有尽可能接近于原有信号而不可能产生原有信号”还算有点“强词”夺理。
TOP
62#

其实很多时候我在想要是出一种象CD一样用光学方式存储和重放信号,但使用模拟信号的设备就太好了,象以前的LD影碟它的影像部分就是使用模拟信号的。
TOP
63#

关于LP和CD的问题,我还是那个观点,就是问题的根源在于模拟信号和数码信号的优劣之分,数码信原在音频还原性方面无法达到模拟音频的水准。楼主举出那么多造成LP失真的原因,作为业务音响爱好者还没法真正分辨正误,事实上我也觉得LP不是一种理想的播放设备,但可以肯定的是LP还是一种模拟播放设备,它具有模拟音频的优势。当然如果有录音母带来播放肯定效果更好。另外很佩服楼主把问题分析得这么透彻的精神。
最后编辑qiguang
TOP
64#

2. 是否说数码取样就一定没有误差?

当然,器材、硬件所带来的测量误差肯定会有的,不过我们先不考虑器材的性能。我们来看看CD的取样格式理论上会有什么误差。

理论上误差只有一个,称为“量化误差”。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上面我们说过要为这种“变换”取参数吧,所以我们现在就去参数。

我们每秒要取44100组参数,每组参数包含两个数字:时间和该时间信号的振幅。时间好办,因为时间间隔是我们来定的,所以我们能够精确地100%写下准确时间。但问题是信号的振幅却由不得我们来定,我们只能去观察它。

计算机只会认二进制的数字,并且由于光盘是由容量的,它不可能记录无穷多的数据。所以在CD格式里面,我们限定对于振幅,我们用16位的二进制数码去表达。在模-数转换的时候,比如说通过测量,我们预先知道这个母带里面最大电平的绝对值在1V以内,所以我们可以用000000000000来表示-1V的电平,111111111111来表示1V的电平,然后在-1V到1V这个区间内,平均分成65536份,这样就在-1V到1V之间定出65536个点。测量振幅的时候,我们看振幅的数值距离这65536个点中哪个最近,我们就把这个振幅记录成这个点的数值。

因此可见,这有点像“四舍五入”,误差就来源于此。不过这也不能责备数码模式,因为我们不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某些小数,比如说圆周率,就算给你无穷多张白纸,你也永远写不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所有数字。

对于模拟技术同样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说让你在LP上刻一个振幅为圆周率的信号,我们也绝对刻不出这个精确的振幅,我们只能说,我们刻出来的振幅,和圆周率十分十分接近。

量化误差对音质是否会有影响?这当然是会有影响的,毕竟你测量变换参数的时候没有正确记录下来,那么由这些带有误差的参数还原出来的信号肯定是会和原先的有些不同了。

问题是,这些影响听觉能否听出来,程度有多大?这就只能看每个人自己怎么看了。有的人说,上面举的这个例子里这个误差最多也就0.00003V,小菜一碟,没关系,人家LP刻盘时机械、材料的误差比这大十倍、上百倍呢——这当然OK;但有的人说:不行,我就是认为CD的声音就是因为这0.00003V而不好,不管失真有多大,我就是觉得模拟的好听——这也OK。选择谁并不要紧,关键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就行了。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65#

qiguang 在 2005-11-23 16:58:43 发表的内容
enrique 在 2005-11-23 11:42:59 发表的内容
错, LD 影碟的影像部分使用MPEG, 和VCD一样,只是码率要高些.看上去比VCD好多了. MPEG 是典型的数字信号压缩存储的例子.

请你查找一下关于LD方面的资料再发言,以免误导别人。LD无论视频还是音频都不是使用MPEG标准,原来的LD影碟是影音全部使用模拟技术,但到后来为了兼容CD,又出了一种CDV标准,就是用影碟机能够播放CD,同时在LD碟片上增加了数字音轨(是和CD一样的音轨,不是MPEG数据),但影像部分还是使用模拟信号。



谢谢指正
TOP
66#

vv 在 2005-11-23 19:47:36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3 19:40:54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1-23 19:10:31 发表的内容
[quote]felixcat 在 2005-11-23 17:41:33 发表的内容
并且,我发现有一些LP爱好者有时会这样说:听某张LP的时候,里面高潮乐段很“爆棚”,所以觉得LP的动态范围实际应该很大。造成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好动态范围的定义。

大声、爆棚和动态范围并没有任何联系。



--------------------
说到实听终于可插上一句半句了,平常听CD时我们容易发现,高潮乐段很响(爆棚,但音声缺实体感),平面,缺起伏。。。。面前一层薄雾。指标--------迷惑(VCD指标也不错呀,为何不好声呢)


这种情况,多数是功率放大器极其后的问题,如;功率放大器功率不足、动态性能不好、大功率下失真、阻尼系数不够高、包括音箱能不能承受那么大的动态等等因素造成。


==============

兄台听过那一类组合可勉强插好(不出现上述)的
可否列举几套??[/quote]


兄台今年去广州大展吗?听听MBL的那一套。
TOP
67#

VV 在 2005-11-23 20:12:13 发表的内容
MBL
怎么没了下文?



对不起,我的照相机不在家,不然给你上个图片。
TOP
68#

felixcat 在 2005-11-23 12:12:01 发表的内容
并且假如他这样干,更害苦了使用高级唱头的用户——是人都知道越高级越Hi-End的唱头,声道分离度也就越好,串音现象也就越小,那岂不在重现音场上高级唱头比不上那些有较严重串音现象的中低档的唱头?



初看是这样,但在实际使用时,用家还可以在音箱摆位时作一定调整。换一支唱头或唱臂,需对音箱摆位作些微调已是使用高档LP器材的常识了,虽然并不一定是分离度的原因。
TOP
69#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3 20:03:20 发表的内容


CD的信息,在从20~20K这个频段里其实已经能很完美的记录声音的波形了,如果能被CD机很完美的读取,解码,输出,声音其实相当不错了----关键到最后才还原了多少?有人说CD衰声这不是CD本身的错,数字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进步,CD机越来越好声,所以以前的CD片子听起来会感觉变好了

那为什么又要搞SACD,DVD-A呢?当时指定CD的红皮书技术标准时,对人耳的听音心理学研究得很不够,认为20K以上的信息记录毫无必要,到后来才发现是一大失着,或者说当时CD的开发者认为这是很完美的音乐载体,实际上却只能满足普通人而不能满足发烧友的听感,等到发现问题想要再提升格式时,无奈CD已经大量发行,改格式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干脆直接做SACD,DVD-A

有理由相信,对于SACD来讲,如果其理论上的声音元素能被大部分很好的还原,绝对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要求了---前提是母带的声音就要好,早期的模拟录音因为母带老化和D/A转换的因素在先天上就差了DSD DIRECT一些:) 要温暖感?没问题,母带工程师完全可以作出来,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





“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从理论上说,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绝不抬杠。实际听感和有限的对比好象不是那么回事。这有点类似LP与CD的情形,就是有人感觉LP高频延伸和空气感比CD好;而我感觉CD不比SACD差(对比时感觉CD还好一些)。
很小心的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听感出了“习惯性”错误?(其实自己已经注意到应该克服这个问题)。是不是SACD的采样工作频率更高,电路上的一些问题尚未受到重视和解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因素、原因?
我想,上面说的情况可能都存在,有没有同感者?有没有那位先生可以指点迷津?
再次重申;
从理论上说,完全同意“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的观点。
TOP
70#

佩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