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6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740|回复: 613
51#

enrique 在 2005-11-23 9:36:49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楼主并不是说谁好听的问题,而是说谁更保真,就是谁更HiFi,而后面跟贴多半说LP更好听。有点偷换概念。

录音的问题因素太多,和本题不符,不如说CD和LP哪个更接近母带? 这才是谁更保真的说法。至于母带是否和现场一致,那是另外一种说法了。没有的东西你变不出来,母带上没有的细节,LP更无法变出来。所以LP和CD都比母带差是肯定的。

如果母带上的左右声道分离度是90db以上(母带当然能做到),那么CD至少可以保持这个分离度,而LP就衰减到 40db,可谓大大的偏离了母带记录的信息。

支持!
TOP
52#

松香味 在 2005-11-23 19:40:54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1-23 19:10:31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3 17:41:33 发表的内容
并且,我发现有一些LP爱好者有时会这样说:听某张LP的时候,里面高潮乐段很“爆棚”,所以觉得LP的动态范围实际应该很大。造成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好动态范围的定义。

大声、爆棚和动态范围并没有任何联系。



--------------------
说到实听终于可插上一句半句了,平常听CD时我们容易发现,高潮乐段很响(爆棚,但音声缺实体感),平面,缺起伏。。。。面前一层薄雾。指标--------迷惑(VCD指标也不错呀,为何不好声呢)


这种情况,多数是功率放大器极其后的问题,如;功率放大器功率不足、动态性能不好、大功率下失真、阻尼系数不够高、包括音箱能不能承受那么大的动态等等因素造成。


==============

兄台听过那一类组合可勉强插好(不出现上述)的
可否列举几套??
TOP
53#

还真有用在非常接近一个点上设置不同角度麦克风的录音技术,而且还比较发烧呢:)
TOP
54#

我觉得楼主并不是说谁好听的问题,而是说谁更保真,就是谁更HiFi,而后面跟贴多半说LP更好听。有点偷换概念。

录音的问题因素太多,和本题不符,不如说CD和LP哪个更接近母带? 这才是谁更保真的说法。至于母带是否和现场一致,那是另外一种说法了。没有的东西你变不出来,母带上没有的细节,LP更无法变出来。所以LP和CD都比母带差是肯定的。

如果母带上的左右声道分离度是90db以上(母带当然能做到),那么CD至少可以保持这个分离度,而LP就衰减到 40db,可谓大大的偏离了母带记录的信息。
最后编辑enrique
TOP
55#

VV 在 2005-11-23 19:10:31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3 17:41:33 发表的内容
并且,我发现有一些LP爱好者有时会这样说:听某张LP的时候,里面高潮乐段很“爆棚”,所以觉得LP的动态范围实际应该很大。造成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好动态范围的定义。

大声、爆棚和动态范围并没有任何联系。



--------------------
说到实听终于可插上一句半句了,平常听CD时我们容易发现,高潮乐段很响(爆棚,但音声缺实体感),平面,缺起伏。。。。面前一层薄雾。指标--------迷惑(VCD指标也不错呀,为何不好声呢)


这种情况,多数是功率放大器极其后的问题,如;功率放大器功率不足、动态性能不好、大功率下失真、阻尼系数不够高、包括音箱能不能承受那么大的动态等等因素造成。
TOP
56#

felixcat兄;
ELP的动态可以达到多少指标?有这方面的资料吗?
TOP
5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3 19:50:01 发表的内容
容我冒犯的猜一下,这应该是转载于某资料或书刊的。若全是fcat兄的原创,我PF得五体投地,当场拜师。。。。


我感觉是felixcat兄的原创,对于他在音乐分坛的发贴我已经非常佩服了,感觉felixcat是搞计算机或者数学的?
TOP
58#

dr kuang 在 2005-11-22 20:14:20 发表的内容
所以就象CD不能代表数码录音的技术水平一样,LP系统也不是最“发烧”的模拟声源。
而且,这种左右串声的特点会不会更符合现场的情况呢?在现场环境下,人的每只耳朵之间距离非常接近,而不是象录音麦克风那样分得那么开,人的两耳所接受到声音差别其实非常少,如果用两支无指向的麦克风摆在人两耳的位置上来录音,我们甚至无法分辩出那个录音是“左耳”那个是“右耳”。
我甚至怀疑这种串声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是LP听感比CD好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曾讲过这个想法
偏爱LP的发烧友他们喜欢的是LP的“味道”,无论这种“味道”令他们更觉得身历现场或更有音乐感,这并不表示LP重播出来的更接近原来的信号,相反我想如果纯粹用数学方式比较重播信号和原始信号的话,CD会比LP真。发烧友不也觉得数码录音的LP都比CD好听吗?这也证明问题不在于数码录音的失真,比较夸张的例子还有,某些烧友觉得把CD录到磁带上重播或经过电台FM播放都比原CD好听。我自己也觉得某些AAD的录音更有“味道”,这是不是意味着数码录音的基本问题是它太“干净”了,加一点“噪音”,声道之间加一点“干扰”会不会更好?
当然这样就变成了追求LP声,而不是追求高保真。
TOP
59#

关于声道分离度,这样看比较客观:

当混音工程师在制作工作母带的时候,人为地把中间那个声道混进左右两个声道,这是为了营造合适的声场的行为,这不是失真,只是把左右两组麦克风所覆盖不到的范围补充进去而已。

当混音工程师在磁带母带上混好音之后,这就意味着他认为这时候磁带母带上所营造的音场,已经完全符合他的最佳感受;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混好音之后,只要能够完好地、原汁原味地把此时左右两个声道100%按原样播放出来,就能够重新营造录音师觉得满意的那个音场。

所以,录音师的理念就是:“我混好音之后,希望用户自己使用的时候不要再有其它任何的混音行为,只需原样重复我刻写在唱片上的内容即可。”

否则的话,假如LP在播放的时候产生串音的现象,这才让人觉得声场好,这就等于说明录音师当初混的音混得不好,要在他混得基础上继续混才更好——明显这是不对的。

或者有的朋友说:那么是不是混音工程师考虑得比较周到,想到LP用户在播放的时候还会产生额外的串音,所以他在混制磁带的时候,故意不混得最好,留下余地来让用户的唱头播放的时候完成这个由串音所造成的“继续混音”?

这个说法初看来似乎挺好的,但问题是:这么多用户用这么多不同型号的唱头,每种唱头都有不同的声道分离度,每种唱头对于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信号都有各自的声道分离度,混音工程师怎么可能都能照顾到呢?并且假如他这样干,更害苦了使用高级唱头的用户——是人都知道越高级越Hi-End的唱头,声道分离度也就越好,串音现象也就越小,那岂不在重现音场上高级唱头比不上那些有较严重串音现象的中低档的唱头?
TOP
60#

下面来看看CD方面。

1. 数码取样是离散、断续的取样,那么是否会造成重播时信号缺乏光滑性和连续性呢?

这可能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问题。对于熟悉信号处理的朋友来讲这个问题是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不太熟悉这方面的朋友,却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实际上,我们用离散的方式对连续的模拟信号进行取样,目的是为了给我们定义的某种变换取得参数,并且这种“变换”绝对不是说把取样点“拼”起来;而是说我们把连续的信号转换到另外一种坐标系(具体来讲就是把信号从时间域转换成频率域)去表达,这种转换仍然保持连续性,并且恰好这种转换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表示。所以这样来看,CD上记录的数据,可以理解为它记录的是这些变换的参数。

数模转换做的就是利用CD上记录的这些变换参数,用这种变换的反变换,把这些数据从这个坐标系(频率域)变回原先的坐标系(时间域),得到原来的信号。这些变换都是100%保持连续性的。

只不过,由于这种转换的取参数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割开来,再拼起来”这种形象,所以有的朋友就会把它理解为“不连续”的感觉。

当然我们都知道:给定坐标系,只要用三个数字(a,b,c)就可以标出三维空间里的任何一个位置(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变换”,空间位置变为三个数字)。三维空间可以用三个数字来定位,同理很自然地,四维空间,就得用四个数字来定位。也就是说,空间“广”一些,需要的参数就要多一些。

所以,CD要表达的“空间”是0Hz - 20kHz,所以经过计算,一秒钟用44100个参数就能够表示出这种“变换”,参数多了没用(比如说三维空间用三个参数就能够完全定位了,给第四个参数是多余的)。假如我们想要更大的“空间”,比如说0Hz - 40kHz,那么一秒钟用88200个参数就足够了。

(未完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