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松香味
felixcat 在 2005-11-23 12:12:01 发表的内容 关于声道分离度,这样看比较客观:当混音工程师在制作工作母带的时候,人为地把中间那个声道混进左右两个声道,这是为了营造合适的声场的行为,这不是失真,只是把左右两组麦克风所覆盖不到的范围补充进去而已。当混音工程师在磁带母带上混好音之后,这就意味着他认为这时候磁带母带上所营造的音场,已经完全符合他的最佳感受;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混好音之后,只要能够完好地、原汁原味地把此时左右两个声道100%按原样播放出来,就能够重新营造录音师觉得满意的那个音场。所以,录音师的理念就是:“我混好音之后,希望用户自己使用的时候不要再有其它任何的混音行为,只需原样重复我刻写在唱片上的内容即可。”否则的话,假如LP在播放的时候产生串音的现象,这才让人觉得声场好,这就等于说明录音师当初混的音混得不好,要在他混得基础上继续混才更好——明显这是不对的。或者有的朋友说:那么是不是混音工程师考虑得比较周到,想到LP用户在播放的时候还会产生额外的串音,所以他在混制磁带的时候,故意不混得最好,留下余地来让用户的唱头播放的时候完成这个由串音所造成的“继续混音”?这个说法初看来似乎挺好的,但问题是:这么多用户用这么多不同型号的唱头,每种唱头都有不同的声道分离度,每种唱头对于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信号都有各自的声道分离度,混音工程师怎么可能都能照顾到呢?并且假如他这样干,更害苦了使用高级唱头的用户——是人都知道越高级越Hi-End的唱头,声道分离度也就越好,串音现象也就越小,那岂不在重现音场上高级唱头比不上那些有较严重串音现象的中低档的唱头?
felixcat
enrique
VV
VV 在 2005-11-23 20:12:13 发表的内容 MBL怎么没了下文?
yyy9
科研级旗舰
dr kuang 在 2005-11-23 12:20:52 发表的内容 如果需要制作的是一条供CD使用的立体声工作母带,那么就要按90dB的分离度进行制版;如果需要制作的是一条供制作LP使用的立体声工作母带,那么录音师就要按LP唱头的分离度来制版。
LEISURE
yyy9 在 2005-11-23 11:50:54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2 21:52:51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2 20:57:56 发表的内容 是的,模拟人头的立体声麦克风。最后还是无法真正的“模拟”成功,问题多多。早期最简单的立体声设想就是两支麦克风来模仿人耳,结果效果不佳。两支离得开,声场中部就有空洞感;两支太接近,乐团边缘的又太模糊。于是,最后很多公司比如说RCA,CBS,MERCURY就采用了“三点式”录音,两支分开,中间加一支——人为地进行左右串音。至于这三支麦克风录制下来的三个单声道母带,还需根据监听,把中间声道按照一定的电平“串音”到左右声道中去,最终做成两声道立体声母带。在这之后的录音技术仍多以此为蓝本加以改良,比如说为一些特定的乐器组加入“补咪”。总之,在录制真实演奏的立体声录音时,多数的已经进行了“人为的左右声道串音”。当然,完全各个分开录音后混音,或者外加电子合成器的不在此列,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完全的左右声道分离的效果,而这是在真实演奏中做不到的。这个不应该作为LP分离度差,反而是优点的依据吧?
dr kuang 在 2005-11-22 21:52:51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2 20:57:56 发表的内容 是的,模拟人头的立体声麦克风。最后还是无法真正的“模拟”成功,问题多多。早期最简单的立体声设想就是两支麦克风来模仿人耳,结果效果不佳。两支离得开,声场中部就有空洞感;两支太接近,乐团边缘的又太模糊。于是,最后很多公司比如说RCA,CBS,MERCURY就采用了“三点式”录音,两支分开,中间加一支——人为地进行左右串音。至于这三支麦克风录制下来的三个单声道母带,还需根据监听,把中间声道按照一定的电平“串音”到左右声道中去,最终做成两声道立体声母带。在这之后的录音技术仍多以此为蓝本加以改良,比如说为一些特定的乐器组加入“补咪”。总之,在录制真实演奏的立体声录音时,多数的已经进行了“人为的左右声道串音”。当然,完全各个分开录音后混音,或者外加电子合成器的不在此列,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完全的左右声道分离的效果,而这是在真实演奏中做不到的。
松香味 在 2005-11-22 20:57:56 发表的内容 是的,模拟人头的立体声麦克风。最后还是无法真正的“模拟”成功,问题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