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3 20:03:20 发表的内容
CD的信息,在从20~20K这个频段里其实已经能很完美的记录声音的波形了,如果能被CD机很完美的读取,解码,输出,声音其实相当不错了----关键到最后才还原了多少?有人说CD衰声这不是CD本身的错,数字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进步,CD机越来越好声,所以以前的CD片子听起来会感觉变好了
那为什么又要搞SACD,DVD-A呢?当时指定CD的红皮书技术标准时,对人耳的听音心理学研究得很不够,认为20K以上的信息记录毫无必要,到后来才发现是一大失着,或者说当时CD的开发者认为这是很完美的音乐载体,实际上却只能满足普通人而不能满足发烧友的听感,等到发现问题想要再提升格式时,无奈CD已经大量发行,改格式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干脆直接做SACD,DVD-A
有理由相信,对于SACD来讲,如果其理论上的声音元素能被大部分很好的还原,绝对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要求了---前提是母带的声音就要好,早期的模拟录音因为母带老化和D/A转换的因素在先天上就差了DSD DIRECT一些:) 要温暖感?没问题,母带工程师完全可以作出来,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
|
“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从理论上说,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绝不抬杠。实际听感和有限的对比好象不是那么回事。这有点类似LP与CD的情形,就是有人感觉LP高频延伸和空气感比CD好;而我感觉CD不比SACD差(对比时感觉CD还好一些)。
很小心的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听感出了“习惯性”错误?(其实自己已经注意到应该克服这个问题)。是不是SACD的采样工作频率更高,电路上的一些问题尚未受到重视和解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因素、原因?
我想,上面说的情况可能都存在,有没有同感者?有没有那位先生可以指点迷津?
再次重申;
从理论上说,完全同意“至于高频延伸,空气感,那是DSD的优势,根本毫无问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