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6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4582|回复: 613
29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29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93#

重起 在 2005-11-27 12:27:51 发表的内容

所以左右音箱在重播过程中声音的混合与用电子手段混音是不同的。低分离度削减了原有的时间差和音量差,会减低立体声效果。


那么再回故关于MERCURY三声道SACD的问题,当用SACD的两声道输出时,中间声道被SACD机在不调整电平的情况下均等地分配到左右声道去了,那么这时的情况是否最接近于有个未经严重动态压缩(具体可以查阅一下关于MERCURY录音技术介绍的资料),取样频率远高于音频CD格式的,只有母带背噪而无LP背噪,分离度完美的立体声母带?实际效果呢?有设备条件的DX不妨一试用普通版MERCURY的CD和它的SACD音场对比,当然前提是测试的器材在播放普通CD时已经能得到一个三维感清晰,层次分明的音场。
重播过程中声音的混合与用电子手段混音当然是不同的,尤其是后者可以根据“需要”作出很大范围的调整。
TOP
294#

menn 在 2005-11-26 16:48:13 发表的内容
    那按您的理解唱针经过唱片最外缘一圈与最内缘一圈的时间相等?
        


恒转速是什么意思?当然是指转一圈是相等时间,33 1/3转的唱片就是指每分钟转33 1/3圈.不管你是放内圈还是外圈.
TOP
29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96#

Raxel 在 2005-11-27 10:18:20 发表的内容
压缩mp3的时候,有个选项就是joint stereo,或是stereo.

缺省设置就是joint stereo,是一种牺牲声道隔离度,节省带宽,从而提高其他压缩质量的一种方式.


那么就不用JIOINT STEORO的方式来测试就有相同分离度了,这时的音场呢?
TOP
297#

felixcat 在 2005-11-22 13:16:45 发表的内容
3. 上面说了“L+R”“L-R”方式的好处,现在看看它的缺点。

首先第一个缺点就是唱头很难避免的声道串音的问题。其实这也很平常,有得必有失嘛。用声道串音的代价来避免声道之间失真的不均匀,从听感上来看是值得的。

并且LP的声道串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为何LP唱片听上去音场的感觉和CD会有不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CD理论上良好的声道分离度能够更好地反映母带的音场,但由于各种因素(心理、硬件等等),似乎有些朋友不喜欢这种理论上更加忠实的声音。不过这也没关系,自己选择自己觉得好的那一种就可以了。

最后这种刻制方式还有个缺点:假如录音的时候,一个声道的音量远大于另一个声道的时候(比如说管弦乐团在演奏大编制的作品时,在乐曲的某一段,位于右边的低音大提琴在狠狠地擦弦,位于右后方的长号在拼命地吹,但与此同时位于左方的所有乐器都不演奏),这样子刻录到LP的时候,纵向振动也要出现很大的振幅,这时候大的失真就出现了。

不过不管怎样,当初伯林纳发明圆盘式的、采用横向振动方式的唱片,就因为上一个帖子里所说的种种优点,取代了圆筒式的、采用纵向振动方式刻制的爱迪生式“唱片”。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声道串音的问题不是因为采用了45—45方式引起的,横向— 纵向方式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是由刻纹头和唱头的结构决定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它们的等效臂长不可能做到无限长(理论上要做到无限长才行),其二是装配时也不可能做到100%的正交结构。

实际上立体声LP 唱片每个声道都是采用(等效)垂直刻录的,在图二或图三的基础上画图分析便知,这里不罗嗦了。
TOP
29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99#

JWang 在 2005-11-27 2:43:50 发表的内容
1.    你问问题的方式是不公平的。我也可拿个问题来问你,你也不一定答得出。
2.    这个问题是你出的。其真正的科学性是有问题的。
3.    我前面问的问你也避而不谈,我问什么要回答你的问题。
4.    如果假定有一个第三者,即教科书或文献中提出的问题。我到是很乐意娱乐你一下。


那你意思是否说:只有你才可以问问题,并且你的问题一定是公平的,人家一定要回答;人家问问题,你回答不出来,你反而说人家问得不公平?

你回答不出来,就说别人没有科学性,你这也太幼稚了吧?具体哪些地方不科学,你具体指出来。你就会含糊其辞说别人不科学,这是你的惯用伎俩。

问题是你连这个问题都答不出,你还讨论个啥?按你这种理解水平,甚至你手中的LP唱机都没有调校好,还自称听出了LP的好处。真正有水平的LP声音有多么厉害你还没听出来呢。

不管你再怎么磨磨蹭蹭到处找理由,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你到底有多少水平。你越这样做,大家也就越知道你的底子。你就接着取闹,接着骂吧,争取把所有脏话都骂出来吧,打肿脸充胖子的文盲。我懒得理睬你,接着下一个话题的讨论。
TOP
300#

JWang 在 2005-11-27 4:26:14 发表的内容
好啊,那你讲讲你是如何调节年那真正有水平的LP。不要回避谈谈听45转的感想。


尽管我一再在帖子里面强调,这个帖子里面不讨论哪种制式好哪种不好的此类问题。但是JWang同志一再挑起这个话题,问这类问题,为了让JWang同志回答前面我提出的那个计算两个方向振动的表达式的小问题,下面对这两个问题作答。

关于调整LP唱盘,我不准备重复那些古老但有效的方法。只不过我调整VTA,使用的是经过精确调整水平位置的数码相机以微距高精度拍摄,然后高倍放大,然后再通过图片准确测量角度,通常这种方法比JWang那种肉眼加小道具观测的方法要准确,并且听音感觉也证实了这一点。

关于45转LP的听感。总体来讲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动态,尽管45转LP在低频的表现力有明显提升(当然其它频段也有类似改善),但是它仍然解决不好背噪这个问题。因此我觉得它在重播中、大型管弦乐录音的时候,给我乐器之间强弱的对比,仍不能让我满意;相反,一款制作水平达到中上等的CD,能够在这方面让我更加满意。比如说,Munch指挥波士顿乐团的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RCA版,和Stokowski指挥同样曲目的Capitol版,在LP上听(这里是33转的,举这个例子只是想描述我的听感;当然45转LP能够表现得好一些),大家可以听出两位指挥的风格;但是在CD上听,我还能辨别出两位指挥家对于乐器力度的调配、控制方面的更细微的不同(请注意,是“更细微”,因此这里并不是说LP完全反映不了这些),这种不同是LP这种声音特点所无法重现的——这并非是器材的原因,而是由制作的特性所导致的。当然,要体会这些妙处,也的确要求欣赏者对管弦乐作品有一定的深度的了解。

当然这些是我个人的看法,并不是说要求所有人都一定要有这种感觉。还是这个老观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即可。

好了,问题回答完毕,这个帖子里我不再讨论任何比较谁好谁不好的问题。请JWang接着回答我前面提出的那个小小的计算问题。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