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恰恰相反——CD播放时听感不佳的主要原因正是其基于80年代初期的芯片技术的落后制式。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芯片的速度非常有限,还不能象现在的芯片技术那样,把音频文件高速以分割好的数据包形式打开再形成固定速度的数据流后转换成模拟讯号。那时的芯片需由外界提供一个“近似绝对稳定”的数据流,在当时的芯片技术条件下,光碟无疑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它在理论上能提供这样的数据流,当然前提就很不“数码”——首先要有绝对准确的CD音频文件,接着要绝对准确的数据读取(光电转换),还要速度绝对准确的数据传输。这三个方面,无一不是要求一种精度几何级数地高于模拟系统的硬件技术要求。
所以,CD音频光碟其实是一种比LP系统对机械工艺精度要求高得多的数码系统,是“建立于一种几乎不可能做到的模拟技术上的数码技术”,要接近这样的要求,单在机芯这一环节,不妨理解为要比现在最精密的机械式手表还要精密的传动系统(联系一下这类手表的价格,就会发现其实现在的HIEND级转盘卖价并不贵)。但在发明当时的芯片技术条件下,确实非常合理和巧妙地解决了“稳定速度的数据流”这个问题,而且在使用和保存上又比DAT优胜得多,所以很快就成为了行业的工业标准。
但到了芯片和软件技术已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个工业标准就显得很过时了,也成为了制约数码录音的瓶颈。
至于解码部分的问题,我从“数码录音的LP唱片”和“原始DAT母带”得到的印象是:现在的中档(约万元级)解码器,已经非常好地解决了“数码声”的问题了。尤其是现在比较常用的24bit96Hz以上格式的数码录音,至少我在专业的录音室监听系统上无法听出发烧友所谓的“数码声”;而且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监听所使用的器材居然还是用数码功放系统的,难怪几乎所有接触过的录音师都坚持“数码录音的音质优于模拟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