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112|回复: 370
161#

dr kuang 在 2005-11-21 0:48:06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0 23:31:16 发表的内容

这样说就不科学了。Nyquist定理100%证明了这种做法。


用示波器而非人耳监测下,是百分百。

另外模拟制式里,比如说LP吧,您以为音槽里面刻制的就直接是我们要听到的声波么?


记录的是扭曲和压缩过的震动波。





-----------------------
我是外行,示波器示的是三维还是两维波形??
TOP
16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63#

vv 在 2005-11-21 9:16:4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1 0:48:06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0 23:31:16 发表的内容

这样说就不科学了。Nyquist定理100%证明了这种做法。


用示波器而非人耳监测下,是百分百。

另外模拟制式里,比如说LP吧,您以为音槽里面刻制的就直接是我们要听到的声波么?


记录的是扭曲和压缩过的震动波。


我是外行,示波器示的是三维还是两维波形??




数码----是数字还是声音?还是其他什么?
两维-----就没有意义吗?
三维-----就能表达所有吗?听说过“多维空间”一词吗?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164#

felixcat兄您说了这么多,好象也在说CD不"容易"出好声呀!!!
另外:英国也有您说的那种预读取的CD,但并不见得比直读的好声。(我很久以前就想,JS为何不在一开始时就制订那种预读取的格式呢,。。。。想深一层,原来除去JS赚不到高价转磐费外,那样格式的DD就不叫CD机了),
最后编辑VV
TOP
165#

读取方式是CD本质上缺陷
TOP
166#

实际上“预读取”这一步很容易实现,一个CD-ROM再加一块800M的内存即可。关键是后面的解码和时钟同步环节。



---------------
解决好这些问题的机器也不是CD机了(另格式)
TOP
167#

felixcat 在 2005-11-21 2:21:29 发表的内容
在Classic Record的那张《1812》金碟CD里,连乐团小提琴手的呼吸气息都能清晰无比地一览无余——这一点绝对要归功于数码制式的高信噪比。


我倒没看出如何从一张模拟录音转制的CD上听到这个就要归功于数码技术?你能确定在LP唱片上就听不到?还是在你自己的LP唱盘上听不到?
CD版本和原版LP的比较做过好多,印象中在CD上听到原版LP听不到的细节的机会却非常少。
TOP
168#

dr kuang 在 2005-11-21 19:29:38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1 2:21:29 发表的内容
在Classic Record的那张《1812》金碟CD里,连乐团小提琴手的呼吸气息都能清晰无比地一览无余——这一点绝对要归功于数码制式的高信噪比。


我倒没看出如何从一张模拟录音转制的CD上听到这个就要归功于数码技术?你能确定在LP唱片上就听不到?还是在你自己的LP唱盘上听不到?
CD版本和原版LP的比较做过好多,印象中在CD上听到原版LP听不到的细节的机会却非常少。

=======================================

首先,我没有说在LP上听不到啊。我的意思是,能够在CD上听到这么清晰的细节,的确CD的高信噪比有大功劳。试想,假如维持音乐信号电平不变,然后背噪增大20分贝,请问我们仍然能够听见这个微弱的细节吗?

至于想要讨论LP上听和CD上听的区别。首先我们先要确认这一点:50-60年代的立体声LP,它的动态范围是否有96分贝?假如您坚持说有,那么我想就不必在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了(我们先来做测定,看LP的Min RMS的分贝数大概在哪个水平)。假如我们都承认那个年代的LP动态范围没有这么宽,好,这就意味着:LP必定存在着背噪,使得Min RMS增大,因此使得它的动态范围缩小,这点应该没异议吧?

OK,下面我们来假设CD的Max RMS为0分贝,Min RMS为-96分贝(因此动态为96分贝);LP的Max RMS也为0分贝,Min RMS为-45分贝(因此动态范围为45分贝)。假如一盘母带里,小提琴手呼吸的信号的电平为-60分贝,这时因为CD的背噪平均为-96分贝,远小于呼吸信号的电平-60分贝,所以我们用母带这个电平标准去制作CD,我们仍然能够听见这个呼吸声。

但是,假如按照这个电平标准去刻制LP呢?有什么后果?——因为LP的背噪平均都在-45分贝那里了,它会把小提琴手呼吸的那个-60分贝的信号给盖住,我们就听不见这个细节了。那怎么办?

因此LP在制作的时候,在维持强信号的电平不变的同时,把微弱的信号电平提升,也就是要做动态压缩——这样微弱信号的电平经过人为的提升,它的音量就大于LP的背噪-45分贝,我们播放LP就能听见。

所以,CD上能听见,LP经过动态压缩也能听见。我们就算拿同版本CD和LP比,就算两者都能听见,这也说明不了什么。还有,录音的微弱信号在制作LP的时候经过人为的提升,电平有所提高,所以您听上去甚至还会觉得比CD(也就是不提升)清晰一些呢。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69#

VV 在 2005-11-22 8:23:55 发表的内容
抬杠?

抬杠?不觉得拥CD者在抬杠吗,CD在格式(重播方法)上不科学。先天不足的东西。

再举一个难出好声因素--------点采样是断续





电影每秒(断续)30幅画面(还有每秒25幅的制式),比你家每秒50/60或者每秒100幅画面的电视如何?是不是电影断续的画面有什么问题?是不是电视比电影好了一倍以上?
TOP
170#

VV 在 2005-11-22 8:23:55 发表的内容
抬杠?

抬杠?不觉得拥CD者在抬杠吗,CD在格式(重播方法)上不科学。先天不足的东西。

再举一个难出好声因素--------点采样是断续


不是专门从事Signal Processing的人很容易从形象的角度,认为取样之后,还原的时候就是把那些断续的点拼在一起。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比较准确的形象看法是:数码取样是对一个连续的信号作一种变换,然后用一些数据来代表这个变换。然后解码的时候,按照这个变换的反变换,把数据变回原来的信号。


或许VV朋友可能觉得这个结论不可思议,但它确是千真万确的:断续的44.1kHz取样,取出来的数据,完全100%地包含了0Hz - 20kHz频段内的任意连续的声音信号内的任何信息,任何细节。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数据100%还原出原来连续的信号。

至于这是为什么,并且怎么用电路实现这种巧妙的令人惊叹的变换,这里限于论坛的性质就不详述了,有兴趣的话请看任何一本DSP的教科书,上述的结论名叫Nyquist取样定理,它是Signal Processing里面最基本的定理。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