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105|回复: 370
14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科研级旗舰
TOP
14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43#

其实松香味,虽然CD驱动器也有高速,但CD抓轨有EAC软件来确保数据正确,那是因为音乐CD本身的文件格式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那DVD-Video,或者DVD-Audio抓轨的时候,你听说过有EAC这类的软件吗?为什么不需要?只要deCss就能把数据完整读出,拷贝,为什么?
TOP
144#

我的认知是:

声音是可通过四维完全表达,------------三维实体+时间
TOP
145#

松香味 在 2005-11-20 12:39:58 发表的内容
对于数字光盘,不管怎么格式,转盘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传递数字信息和转盘读取数字光盘信息完全是两回事。
“.DAD,拷贝复制多次,可以获得和原盘丝毫不差的数据。”这可能吗?当然如果是硬盘之间的拷贝复制,会好很多。
如果Raxel 兄一定坚持曰;DVD/SACD转盘部分可以说相对(CD)完善了,我彻底无语。


1.首先我没有说过"完善"2个字,请帮我找出来.我的原话是说在DVD-A/SACD播放机里面,转盘已经没有像在CD机里面那么重要了.请读一下我原来的帖子.转盘好,有什么不好的,但是并非要非常贵,非常重的所谓转盘结构才能出好声了.
2.DVD视频,和音频是一样的,也是和时间相关的,但你可以看一下高档,顶级的DVD机都是因为解码部分,和视频输出部分有很好的表现,而不是转盘部分.
3.我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电脑DVD-ROM的读盘速度已经可以做到几十倍速,你所谓的什么寻轨问题等,已经不是技术难题.由于DVD-A/SACD的文件格式,在CD上的误码问题,在DVD-A/SACD上不再存在.一个12倍速读盘的DVD-ROM也就几百元人民币而已.
4.SACD的具体文件格式不清楚,DVD-A,是基于DVD-Video的,它的复制拷贝,包括网络传递,都可以做到毫无信息损失.

其实,没必要无语,如果你的看法不同,完全可以说清楚,这里高手很多.有理怕说不清楚吗?

现在顶级的EMM Labs用的是几千元的Philips SACD 1000相同的转盘.APL Denon 2910 SACD机,是拿Denon 2910机子改的,可以媲美EMM Labs套装.
TOP
146#

vv 在 2005-11-20 13:00:04 发表的内容
对于数字光盘,不管怎么格式,转盘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传递数字信息和转盘读取数字光盘信息完全是两回事。
----------------------------------------------------


这不正说明“现有”“制式”上缺陷吗???也是CD难“容易”出好声的千百原因之一吗?




这不是制式问题,而是数据载体不同和传递方式不同的问题。
如果采用硬盘数据载体CD方式工作,可以解决转盘部分的问题,但是硬盘数据载体容量有限。
不过,采用硬盘数据载体CD方式工作的办法,的确值得讨论。
TOP
14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48#

单从上述一个问题说明:
CD系统无不在----“纠错”“插补”。。。。下大功夫,
产品也的确得以改善音质。

这是迫不得已做假(制式决定)
而非真实还原的无可奈何手段!
正因CD正因需要“纠错”“插补”。。。。难以“容易”做出好音质。


当数码重播技术那天不再需要纠呀插呀。。。时,离好声不远了!
最后编辑VV
TOP
149#


制式不制式,这仅CD难“容易”出好声的千百原因之一!CD实在无法还原原声!即使解决这问题也于事无补。
再列另一千百原因之二:声音(声波)是三维实体,编码-------分割-------重组,天方夜谭!!!给您粒米,您先编码,把它碾碎,能再重成组原来一样的米吗?最多形似,内里份子必定位移了。


vv 在 2005-11-21 9:16:48 发表的内容
我是外行,示波器示的是三维还是两维波形??


有人能听懂他究竟在说什么吗?难道模拟记录,开始是一粒米,到最后也是完整的一粒米?取样和碾碎是一回事情吗?信息不能重组吗?你打数字电话,你说"你好吗",对方听到的是"你妈好"?

示波器2维,3维是什么意思?CD记录的是2维?LP记录的是3维?
TOP
150#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1 1:23:14 发表的内容

KUANG版在另一个帖子里告诉我,“我认识一个超级LP发烧友,他对重播的要求和你所说的一种非常接近。他自己介绍器材为高文LP唱盘直线臂,加全套STUDER,问他为什么这样配,他这样说:因为刻盘机是直线循迹的,要最接近母盘,就应该用直线唱臂;因为60年代大公司的录音室基本都用STUDER,要最接近录音母带的效果,所以用STUDER。一张好唱片放到转盘上,唱针放下,接着就应该听到50Hz的低频背噪,然后在音乐开始前,一些唱片上你可以听到录音师推动控制杆的细微声音,接着音乐开始,仿佛乐团就在你面前开始演奏,而你就站在指挥的位置上,中途,你还可以听到乐队中翻谱的声音,提琴手碰到了别的什么东西(当时他描述的是DECCA安塞美指挥的《鹅妈妈组曲》)”

你在USA的LP高烧友或音响店里曾听到如此骇人的分析力么?我觉得母带要做到这点都已经超级厉害了。哪天我问问STEVE HOFFMAN:)


LP唱片在导入轨和导出轨上都能听到那种低频的背噪,并且不同的唱片公司这种低频背噪听上去也不同,水星和RCA的要比Philips的声音大一些。这一点相信很多的转盘和唱头都能播出来。

另外这里“录音师推动控制杆的细微声音”能说说具体是哪种声音呢?是指录音师的手指甲碰到控制杆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会跑到母带里去吧?);还是指因为录音师推动控制杆,使得器材电路产生一些反应,从而被刻盘机等捕获到呢?

假如是前者的话,那这也太灵异了;假如是后者的话,不少唱片(LP和CD都有)都能听到,并且也不一定要用贵价器材。

至于翻谱之类的细小声音,呵呵,在LP上当然能够听见;在CD上,假如再版混音工程师没有故意要删掉的话那更加能更清晰地听到。在Classic Record的那张《1812》金碟CD里,连乐团小提琴手的呼吸气息都能清晰无比地一览无余——这一点绝对要归功于数码制式的高信噪比。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