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052|回复: 370
101#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14 21:37:5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14 17:26:30 发表的内容
问题在于现在除了一小撮发烧小厂外,几大唱片公司的压片质量明显下降了。
现在压片厂注重的不是“提高质量”,而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说单是碟基胶粒加温这个简单环节,最佳效果要求分三段进行,现在为省时间都是一次加温。又比如说母盘转录,最好的效果当然是1倍速转录,早期时设备不支持高倍,所以“被迫发烧”,现在通常是8倍甚至更高速转录,是放弃发烧来提高生产效率。类似的问题还有好多,科技先进只提供了“发烧”的可能。


KAO,被蒙在鼓里太久了,我们刻音乐碟都巴不得用单速,哪知母盘转录时就用的8X。。。。。真是有如吃了苍蝇般恶心:(




同感!!!
TOP
102#

dr kuang 在 2005-11-14 17:49:36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市场状况,要大公司提高生产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它们更关注的是压碟的成本,质量不要继续下降就很不错了。而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对音质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更关心的是内容和价格。
象雨果这样的生产方式只适用发烧小厂,但这些小厂又签不到“重量级”的音乐家。数码科技高速发展,发烧友却要找多年前的数码产品——旧版CD,这才是目前CD工业的悲哀之处。





几大唱片公司的压片质量明显下降,是不是只在中国大陆市场如此?国外市场不会这样吧?去年在美国“处理品市场”买了一些5—8美元一张的CD,亲戚帮买的,感觉还好。(注;在美国“处理品市场”的商品指较长时间没有买出去的积压商品,并不是质量问题的商品。)
大唱片公司产量大,利润高,为什么“质量不要继续下降就很不错了”?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欺负消费者“有耳无闻”吗?
TOP
103#

几大唱片公司的压片质量明显下降,是不是只在中国大陆市场如此?国外市场不会这样吧?
  严重关注!最近买的CD效果与80年代的有很大差别,不但细节少了很多,压片的质量也差,有些还不过线,十分怀疑是老翻,是不是录音的版权到期,JS趁机捞一把?
TOP
104#

松香味兄既然提出了為拯救LP缺點的呼籲,我不妨首先響應一下,提供一些收集到的有關ELP激光模拟唱盘的資料:

激光模拟唱盘和 ELP 公司的简单历史记录

1972    •日本建立 BSR公司于英国,这是的第一家100%外资经费的声音设备制造厂外来的公司。
1975    日本BSR扩充它的产品,开始供给声音的制造厂商 ADX(美国)唱头,唱针和唱臂。
1980    日本BSR开始操纵DBX公司产品的计画,制造业和将产品分配(美国)。
1988    日本BSR改名字为CTI。
1989    日本CTI*获得美国的Finial company激光唱盘所有权利,日本*CTI开始激光唱盘的发展。
1991    第一个 LT 模型的公告。
对加拿大的国家程序馆的供给 LT-1 X
1997    ELP 将它的名字换成 WEL 公司。 WEL 建立新的公司,命名为ELP 公司。
介绍新型号。
2001    对国会的程序馆 , 华盛顿, DC供给 LT-1 XA,直流
2003    用无线的遥控和较好的声音品质,介绍新的模型。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下为什么激光模拟唱盘能持续了30多年不懈努力的原因,假如以下列的各种情况都能够完全消失 , 人们尽管花多少钱买了它,也会感到是值回所付出的每个便士的:

水平循迹角度误差horizontal tracking angle error
水平测度调整的烦恼 leveling adjustment worries
唱片内部坑纹信息拾取的失真inner groove distortion
声道平衡误差channel balance error  
立体声声道之间的串音stereo crosstalk
反侧滑补偿的需要anti-skating compensation need
声学的反馈问题acoustic feedback problems  
锁定坑纹槽问题locked groove problems  
弯曲变形的,破碎的,或偏心的唱片引至的循迹问题problems tracking warped, cracked, or eccentric records
唱头拾取到的交流声cartridge hum pickup

结果是:除去所有的上述这些唱头回放缺点的清偿,是回放出来的声音令人吃惊的透明度,和声音舞台的音乐性。

ELP激光模拟唱盘的回放所显示的:谐波失真的几乎完全消失了、非常平坦和宽阔的频率响应、完全没有谐振;特别是早期的立体的长时间回放密纹唱片,多数以微型话筒录音,因此可能会产生类跋粹地活跃生动舞台图像,尤其是产生在已经消除了立体串音而聆听的时候。早期的检讨批评了这种设计不能够循迹到较高的频率,但是 ELP 现在宣称能够循迹到25千赫(Hz)的响应,笔者曾在他的旧唱片系统使用示波器测试,结果本质上平直只能达到 15 Hz的频域响应。至少到达大家耳朵的声音,已经公认丧失了上面八度音,ELP 的频率响应比那一个有笔者曾经已经拥有的任何唱头的更清楚比较好。

激光唱盘能够回放长时间回放密纹LP唱片时,可以当做回放一片CD激光唱片一样方便。

那就是说,随时能选择一个特别的轨道回放,重复它或整个的唱片任何次数回放,可以预定回放任何次序曲目表,暂停等等任何命令。它也设有开启式的抽屉,电视的激光盘唱盘一样的触觉式开关按钮,当唱片结束的时候,它会自动地在停止,甚至在几个分钟之后自已会关闭电源。它会像CD机般显示装置轨道目录、或已经回放的时间及剩馀的时间。它的运作甚至有一些函数CD光盘驱动器没有的,如变更回放转盘的速率1转/每分。

Some Not Audible Downers 一些非可闻性镇定剂

ELP激光模拟唱盘的主要缺点,是没有那些像CD激光唱片相似的遥控功能,虽然那些像CD激光唱片相似的功能已经设置在面板上。不管它的拾读装置采取激光唱片相似的设计,但是ELP激光模拟唱盘的讯号路径仍然可以说是一个100 % 类比装置。这是由于反光来自唱片坑纹槽壁的讯号没有被数字化,因此没有 SPDIF 数传输出。

LT-1 XA型号只有12 MV 的一个唱头电平输出,因而且必须有一部前级放大器的低电平输入相配合。LT-1 LA 是笔者测试的较贵的型号,它设有一个能令线路电平输出相等的黑胶唱片RIAA等化曲线,但是它无法说明讯号贫弱的程度,以只有数十份之几伏的输入,因此必定需要系统有更大增益达成平衡正常的聆听声压。

另外一个要考虑的因数,是激光二极体不耐用性。 ELP的寿命估计在 10,000小时左右,可以说适度地长。抽换二极体的成本不太多,仅约$1500。但唯一的烦恼是在附近没办法找到供给商帮助安装它。因此如果使用者经常使用唱盘的话,只能靠指导说明书,把储预备的激光抽换组合部件,自已进行抽换。

LT激光仿真唱盘的主要功能:

容易的作预定回放程序表及操作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9091688.jpg[/upload]

可以像一部CD光盘驱动器一样,为你的激光模拟唱盘作回放预定程序表。只需要把唱片放入前面载入抽屉浅盘,袖手旁观,就可以立时欣赏到回放功效。你能够随时快速的扫瞄向后或向前,从由这个轨道跳越到另一个轨道,暂停或回旋回放,所有都是藉着遥控。面板按钮方便在机旁局部控制,遥控却是为方便在坐在安乐椅上的聆听者的局部控制。面板右边的显示屏显示转盘的转速、程序规划、过去或剩馀的时间、及其它的函数;面板左边的显示屏显示唱片轮廓。

采用五个激光波束Laser Beams

二个激光波束读取立体的声音,循迹唱片的二声道左边和右边坑纹的槽肩,另一个激光波束保持着适应任何的厚度唱片上的回放头的高度和焦点,并考虑到一些翘曲情况。相当令人惊异的设想,聆听的结果更十分令人惊异!

可以像一部CD光盘驱动器一样,为你的激光模拟唱盘作回放预定程序表。只需要把唱片放入前面载入抽屉浅盘,袖手旁观,就可以立时欣赏到回放功效。你能够随时快速的扫瞄向后或向前,从由这个轨道跳越到另一个轨道,暂停或回旋回放,所有都是藉着遥控。面板按钮方便在机旁局部控制,遥控却是为方便在坐在安乐椅上的聆听者的局部控制。面板右边的显示屏显示转盘的转速、程序规划、过去或剩馀的时间、及其它的函数;面板左边的显示屏显示唱片轮廓。

线性循迹Linear Tracking

激光拾音器是线性循迹方式拾读唱片信息,拾读头总是放置在与唱片坑纹正交的位置,摹仿唱片刻割机的精确刻割唱片坑纹的情况去循迹,消除去通常传统唱臂的唱针接触错误上、唱片内部坑纹的循迹失真。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01274681.jpg[/upload]

图中红色的表示激光波束laser beam,红色的圆点表示激光波束接触槽壁的面积(直径为2 µ);红色的弧形表示普通唱针的接触槽壁的情况,蓝色圆点表示唱针的接触槽壁的面积(直径为10 µ) ;单声道唱针monaural needle;槽壁肩should;坑纹宽度groove wide51-58µ;图中尺寸放大了4000倍。

这一个图举例说明LT 的极小激光波束,与标准的模拟单声道monaural唱针比较,是怎样读取唱片坑纹的墙壁上的信息。

没有声音的音染Sound Coloration

LT激光模拟唱盘只管读取刻割机所刻割在唱片上的信息。—不同于其它传统唱臂的针杆谐振,移动线圈和磁铁,惯性和质量、唱臂谐振等等,全部产生它们自己的声音音染。LT 没有增添声音音染,它的回放再现可能是最接近母主带的声音。频率响应是25 kHz 的 20 Hz。 不存在任何针速度”粗锉”或针”刮”声音。

超级的逼真度Superb Fidelity

LT能再生其它的再生器材不能够读取的录音的最隐蔽敏锐细节。这是因为激光束仅是最细小椭圆唱针约1/4的大小的面积,因此能够进入到达一个刻录刀头刻割成的唱片坑纹坑壁的微小断面之内。 一个 Shibata 形式唱针是比较好的进入小的角,但是每次回放的时候,都会造成对唱片的伤害。激光束能够读取坑纹上每一个微细信息,却没有实际的与唱片坑纹上接触。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14831083.jpg[/upload]
坑纹调幅图:最上图中纵坐标表示声音的振幅,横坐标表示声音的波长,图中尺寸放大了1500倍。参考音压reference level为1 k Hz,5 cm/秒(横向) ,3,54 cm/秒 (LorR) ,振幅A=5.6 µ。

中间图中是在每分钟33.3转的LP坑纹里,1 k Hz的(内坑纹)波长=0.2 mm (200 µ) ;10 k Hz的波长是20 µ;20 k Hz的波长是10 µ;红色圆点表示激光束接触坑纹面积,椭圆黑色点表示高级立体声唱针接触坑纹面积,圆黑色点表示单声道唱针接触坑纹面积。绿色Can’t read表示不能读取到的信息。
最下图则表示声音更短波长(更高音)的情况

事实上在唱片坑纹上的激光束的区域,只是立体的针尖的第四个最好的接触区域,26倍小于一枝单针。

Final Technology 的激光LP唱盘

这已经是整整20多年前的旧文章了,现在将它翻出来的目的是:

现在仍有一间公司在生产这玩意,它提供的运作原理数据比较充足(下次贴出) ,不过售价却是吓人,一部要万多美元;

它是激光数码方式左右声道各有专职的激光头拾取信息,并且还需要增加一个激光头引导循迹,故共有三个激光头共同运作。

既然是激光数码方式拾取信息,怎样将唱片坑纹上的模拟信息拾取,是将它们变换成数码还是直接输到前级放大器,文章里没有提,且看下回分解了。
TOP
105#

松香味 在 2005-11-13 14:29:43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13 1:02:02 发表的内容
决定CD音质的,首先是CD唱片的制作,除了个别发烧厂牌,大唱公司的CD唱片压片质量下降已经是共识,技术越来越先进和普及,质量越来越差,要改善CD系统的声音,这个问题一定要改善。
第二个是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问题,这个非常关键,有人提出误差率很低,可以忽略,但试过替分体CD系统升级转盘的发烧友恐怕很难接受这个说法。听过DAT母带和CD差别的发烧友更无法接受。大家有没有发现,二手市场上90年代的中高档CD机种,机芯都做得很发烧?几年前,高品质的CD机芯唾手可得,大约万元级的CD机就可以用到如CDM—PRO这类顶级量产机芯了;到现在,CDM—PRO机芯停产,如果要找到一台使用这款机芯的CD机,花费就要好几倍。
有个关于CD的怪现象,普及型的CDP机芯越来越差,芯片技术倒是越来越先进,升频芯片96Hz的还没风行,192,就迅速进入主流市场,高端市场几年前就有768Hz的产品了。有幸在一台支持768Hz的解码器(BOULDER)上比较44.1Hz和升频后的效果,提升非常明显。
至于芯片解码之后的放大部分,这个就是已经成熟的技术了,和唱头放大一样,可提升的空间非常有限了。
就以上现象,要想CD出好声,我们“现在能做的”是首先要及早收藏哪些压片质量好的CD唱片(像FELIXCAT大侠做的那样);第二样是找一台机芯部分制作精良的CD唱盘,并备好用以跟换维修的零件和机芯;至于解码部份,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完善的产品,又或者今天只用在高端市场的产品进入中,低档市场的。






Dr kuang 提出的问题,抓住了问题关键要害。也正是我希望提出来讨论的问题。
首先是CD唱片的制作,它太商业化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盗版CD唱片满天飞,正版CD唱片压片质量明显下降,作为信号源头载体,CD唱片压片造成的信息损失是播放过程中无法补救的。加大盗版CD唱片打击力度,保护出版商利益,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最终还是要让出版商明确;CD唱片压片质量明显下降伤害了消费者,同时还伤害出版商自己的利益。
“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问题,这个非常关键”,我完全同意。如果读取讯号过程中丢失了信息,这也是接下来的“解码”过程中无法补救的。有人提出误差率很低,可以忽略,我认为指的是目前技术可以达到的水平。但是,目前市场和普及的情况不是这样,顶级量产机芯逐渐停产,普及型的CD机芯越来越差,很多发烧友认为CD不好声,我认为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问题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升频技术对CD制式(不论CD、HDCD、XRCD)的不足起到了补救的作用,但是如果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出了问题,以下的努力其意义就很有限了。CD机芯档次之分,就如同LP唱头档次之分同理,低档的唱头或者低档的CD机芯,永远无法与高档唱头或者高档CD机芯相比,或者说低档的唱头或者低档的CD机芯声音再好也有限。
再就是我上面提到的CD电路“瓶颈”问题,由于非线性元件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非同小可,已经得到了部分专业人士的认同和重视。而且有了一些解决或补救的措施,如我提到的;1,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或者在IC内部就采用了并联结构工艺),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串联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等等......。但是目前市场和普及的情况也不是这样,采用多枚(D/A)IC并联工作方式的CD机,生产量非常少,以至部分发烧友还不了解多枚(D/A)IC并联工作方式的好处。
科技不断进步,问题会不断解决,CD能否出好声?制式不是主要问题,正如felixcat兄说的;
“有的CD播放时听感为何不佳,原因主要有二:一是CD制作时马虎不用心;二是器材的因素,要100%发挥CD制式的威力,使得硬件实际表现达到和理论值相当的水平,这相当不容易,对于硬件器材的设计要求很高,成本也很高很高。所以我前面说:
对于音响器材的设计师,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两样缺一不可。 ”
我相信,聪明的厂家一定会重视上面讨论的问题,“洗脑革面”地改进产品,完善数码音源指日可待。

[upload=jpg]Upload/2005111314294034436.jpg[/upload]





speed8888 在 2005-11-12 23:03:42 发表的内容
LP的弱点也是很难解决的,所以复古LP好象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现在数字技术这么先进,应该有一种比CD更好的读取音乐数码信息的方法,比如从硬盘读取信息,而不用转盘和激光头,MP3就是移动硬盘, 起码这样可能就没有震动的问题了,那些天价转盘做的和磨盘一样就是为了解决震动问题,如果再能提高采样率,数码音源也许可以基本接近模拟,又没有模拟音源的缺点






LP的弱点的确是很难解决,但是我想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减少它的弱点的。比如气垫转盘、直线寻迹、气囊避振甚至光电寻迹读盘,都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减少它的弱点的办法。有没有人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能不能谈谈感受呢?



关于CD唱片压片质量明显下降、包括LP压片质量明显下降的问题,我认为是不会持续下去的。怀念过去,怀疑现在令人忧郁,有害健康。展望未来,开发我们的智慧,让HIFI与时代共进。
TOP
106#

VV 在 2005-11-19 11:57:28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9 11:00:06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1-19 8:09:21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兄

关于(我相信,聪明的厂家一定会重视上面讨论的问题,“洗脑革面”地改进产品,完善数码音源指日可待。)

您觉得现有天价(10W以上)数码音源如何呢??





2001年后产出的,会有较大的进步。



------------------

我的意思是您认为:
现级段这价格(10W以上)的东东能否解决(电路拾取。。。)瓶颈的问题???
换句话来说:现级段“什么价格”的CD能解决(电路拾取。。。)瓶颈的问题???
或说:现级段有CD能解决(电路拾取。。。)瓶颈的问题吗???






答案是肯定的。山灵T-300就是为了最大限度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的范例之一,尽管也许还不尽人意,完善数码音源指日可待。
TOP
107#

Raxel 在 2005-11-19 9:47:03 发表的内容
现在许多重型,高价CD转盘就是为了弥补CD格式的天生缺陷.花了很大的精力,和价格就是为了解决本来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在这方面DVD-A/SACD是有优势的.DVD播放机也有高档,低档的,但转盘的重要性就相对小了许多.SACD旗舰EMM Labs的那套,用的是Philips SACD 1000相同的机芯.在EMM Labs自己家的转盘出来之前,他们都是直接拿Philips SACD 1000改数码输出的.而视频DVD片子,基本就没有什么产地,和压片场地的讲究(当然国内不符合正常质量控制标准的除外)

前面说现在SACD的机芯研发好像有停止的迹象,但也可能是在DVD-A/SACD时代,机芯的重要性已经没原来那么重要了.单就机芯这个问题上来说,或许CD的确需要更新了.




就“前面说现在SACD的机芯研发好像有停止的迹象,但也可能是在DVD-A/SACD时代,机芯的重要性已经没原来那么重要了.单就机芯这个问题上来说,或许CD的确需要更新了”这一段话,你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同样面积的光盘,要求储藏的数据信息量DVD-A/SACD是CD的数倍,坑纹更小,读取更困难,怎么“机芯的重要性已经没原来那么重要了.”呢?你的这些观点有什么理论或者研究的依据呢?
TOP
108#

dr kuang 在 2005-11-19 18:09:01 发表的内容
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而且在这方面想要有所改善也是成本和技术难度最大的部分——时钟。
现在,各个公司和录音室使用的设备不尽相同,制作光盘唱片的设备也不同,用户播放用的设备也不同,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比如说温度,供电,振动等),这其中会不会因为各自的基准时钟误差不同而产生能被人耳感受得到的误差呢?如果有,在录音,压片,播放各环节能有统一的基准时钟应该也会是有帮助的。但这个想法在开发式竞争市场又近乎不可能实现。
当然,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一台高精度时钟造价还无法在主流市场上普及(可以参考TEAC最新的旗舰CD系统,全套组合中就包括一台报价约20WRMB的分体时钟)。
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数字声源必需克服的困难之一。而且,在数据量越大的数字音源,这个问题的影响也应该会越重要。








------------------------
综合种种因素,现阶段,数码(CD)音源在高保真还原上困难重重,追本溯源-------------制式难(无法)“容易”还原原声,可以预测未来两三年不可能有大突破。
也就是说:完善数码音源指日可待只是美好愿望!
最后编辑VV
TOP
109#

现在许多重型,高价CD转盘就是为了弥补CD格式的天生缺陷.花了很大的精力,和价格就是为了解决本来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在这方面DVD-A/SACD是有优势的.DVD播放机也有高档,低档的,但转盘的重要性就相对小了许多.SACD旗舰EMM Labs的那套,用的是Philips SACD 1000相同的机芯.在EMM Labs自己家的转盘出来之前,他们都是直接拿Philips SACD 1000改数码输出的.而视频DVD片子,基本就没有什么产地,和压片场地的讲究(当然国内不符合正常质量控制标准的除外)

前面说现在SACD的机芯研发好像有停止的迹象,但也可能是在DVD-A/SACD时代,机芯的重要性已经没原来那么重要了.单就机芯这个问题上来说,或许CD的确需要更新了.
TOP
110#

松香味 在 2005-11-19 20:17:30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1-19 19:14:0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19 18:09:01 发表的内容
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而且在这方面想要有所改善也是成本和技术难度最大的部分——时钟。
现在,各个公司和录音室使用的设备不尽相同,制作光盘唱片的设备也不同,用户播放用的设备也不同,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比如说温度,供电,振动等),这其中会不会因为各自的基准时钟误差不同而产生能被人耳感受得到的误差呢?如果有,在录音,压片,播放各环节能有统一的基准时钟应该也会是有帮助的。但这个想法在开发式竞争市场又近乎不可能实现。
当然,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一台高精度时钟造价还无法在主流市场上普及(可以参考TEAC最新的旗舰CD系统,全套组合中就包括一台报价约20WRMB的分体时钟)。
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数字声源必需克服的困难之一。而且,在数据量越大的数字音源,这个问题的影响也应该会越重要。








------------------------
综合种种因素,现阶段,数码(CD)音源在高保真还原上困难重重,追本溯源-------------制式难(无法)“容易”还原原声,可以预测未来两三年不可能有大突破。
也就是说:完善数码音源指日可待只是美好愿望!






dr kuang 在 2005-11-19 18:09:01 发表的内容 ,按照我的理解,指的是异体时钟误差。民用时钟晶体例如16.9344MHZ,误差已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而异体LP转速例如33.1/3,误差就很难控制在百分之一以内。
我看不出异体时钟误差有多么严重的问题。理想状态,当然是没有误差好。






============================
CD未能出好声的原因恰恰是----------------现在可知的因数看不出有多么严重的问题!!!
存在而未知的。。。。。。。。。。
最后编辑VV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