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104|回复: 370
11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12#

Raxel 在 2005-11-19 14:30:10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9 12:59:47 发表的内容
就“前面说现在SACD的机芯研发好像有停止的迹象,但也可能是在DVD-A/SACD时代,机芯的重要性已经没原来那么重要了.单就机芯这个问题上来说,或许CD的确需要更新了”这一段话,你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同样面积的光盘,要求储藏的数据信息量DVD-A/SACD是CD的数倍,坑纹更小,读取更困难,怎么“机芯的重要性已经没原来那么重要了.”呢?你的这些观点有什么理论或者研究的依据呢?


为什么读取困难?坑纹是更小,但那是因为波长更短了.又不是人的眼睛,看小的字没有看大的字清楚,这是两回事情吧.

电脑的DVDROM读盘都已经是几十倍速了,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了.CD的问题是文件格式的问题,不是什么坑纹多大多小,能否对准的问题.






对比一下CD和DVD\SACD光盘储藏的数据信息量你就知道了,光盘的最大容量CD为700M左右、DVD2.6G左右、SACD4.6G左右。“波长更短”完全是为了适应更小的坑纹读取需要,而且读取的原理都是一样的:简单地说即发射激光、检测并记录从光盘反射回来的“0”或“1”变化的激光、简单处理放大后输出,提供使用。
由于DVD、SACD储藏的数据信息量的增加,坑纹和轨迹更细小,伺服精确度要求更高,否则误码率和信息丢失将会大大增加。你说,这个过程是不是重要呢?是不是“坑纹更小,读取更困难”呢?
至于为什么采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工作,这里就不必讨论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113#

harvey 在 2005-11-19 7:16:48 发表的内容
1989年,出现了一个震撼全球音响界的消息,美国 Finial Technology公司发明了一部镭射 光线拾音的LP唱盘。笔者曾在十多年前第一时间详细报导过,怎知等了数年半仍未见在市面出现,很多人还怀疑这项发明已经石沉大海,胎死腹中。后来日本方面的透露最新资料,了解到Finial镭射 LP唱盘的消息,说明黎明虽未来临,但已隐约露出一线曙光。

1989年2月 7日,现已成为美国 CTI( Carillon Technology Inc.)集团旗下一成员之Finial Tecbnology公司,透过 CTI(日本)有限公司,在东京举行了一个镭射 LP唱盘试听会,Finial设计部负责人R.史多特(译音)在会上发表了一些镭射 LP唱盘的技术资料。全日本最著名的音乐、音响界名人都被邀出席,场面非常热闹。

过去几年,Finial Technology公司,必定是在痛苦中渡过。该公司是在1983年12月成立,由四位工程师携手,开始研制一个利用光学循迹技术,回放LP唱片的唱机。由于资金不足,很快就在翌年 5月出现经济危机。同年 8月,成功注入新资金,技术上亦有新突破。1985年 5月,首部试验品成功诞生,但循迹性能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只能回放约20 %唱片内容。一年后的86年 4月,第 2号试验品诞生,能回放的唱片比率被提升至60 %。同年12月再被进一步提升至95 %。不过,由于其中有40 %产生颇多失真,因此必须再注入新资金继续改良。结果要到1987年12月才能将循迹问题终于完全解决。但是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再度困扰下,Finial Technology终被美国Carillon Technology Inc.集团所收购,成为该集团旗下一分支,得到充裕的资金援助。

1988年 5月,首五部镭射 LP唱盘量试产成功,证实了作为一部高级音响器材,它已臻达令人十分满意的优秀音质。在Finial公司成立的五周年,即1988年12月,首批30部唱盘已制造妥当,准备上市。不幸的是,经过核算后,Finial Technology发觉生产成本远远超出预算数字,单以他们的力量实在没可能大量生产去降低生产成本,他们必须另觅日本大厂合作。整个生产计划亦因此宣告暂时腰斩。

据说,Finial Technology镭射 LP唱盘的整个研究费用超过一千万美元。要归本,销量必须很大。据未经证实的消息透露,在美国希望购买镭射 LP盘的人,愿意付出高达一万美元去换取它。但厂方却希望唱盘以薄利多销,据说即使售价降至一干美元,每年销量仍可能未达到厂方所期望的数字。换句话说,厂方希望唱盘只售数百美元,长远来看就有利可图,而且这必定是只能生金蛋的母鸡。

谁有能力协助这只会生金蛋的母鸡呢?

不用多说,当然是日本大厂的天下。是 Sony,Matsushita(松下),Yamaha,Denon, Pioneer,Kenwood,Toshiba,Sharp,Onkyo,Luxman,Teac,抑或 Nakamichi?答案很快就知道。

姑勿论花落谁家,发烧友最关心的,自然是唱盘回放出来的声音是不是好听?有没有数码声?未谈日本音响、音乐评论家在试听会的听后感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些镭射 LP唱盘的工作原理。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51243149.jpg[/upload]

图中的方框框翻译如下:

光学的软件包(Optical package)安装在音源主动器(source actuator)上拾取整张唱片的坑纹信息→Record optics唱片的光学拾读器→→→
→左声道循迹扫描器/伺服系统
→音源光学拾读器→
→右声道循迹扫描器/伺服系统
→→→垂直主动器→→→
→左边的数据/循迹光学拾读器 {→左边的数据/轨道光}
→height seeing optics →高度光 学探测器
→right data/tracking optics →右方数据/循迹光学拾读器
→→→唱片

图1是拾音部份图解。采用了 5支半导体镭射管(输出约 3 mW之CD机用品种)及31块镜构成。由于大量采用日本制半导体及 IC,因此日本厂家在镭射科技的发展步伐,直接左右了唱盘的命运。

操作与使用影碟机相同。镭射唱头由近转轴的内围向外围扫描,循迹部份从扫描资料可计算出唱片单面的总放唱时间,并马上在唱盘前科面板上显示歌曲数目及时间等资料。

图 2是唱盘整体结构图解。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55027384.jpg[/upload]

镭射唱头活动部份像一支线性循迹唱臂,作线性动作循迹。滑轨采用纯铜及铸铝精制,精密准确,循迹动作柔顺流畅。
实际使用时,发觉操控方面与玩影碟一样便捷。由于拾讯部份必须利用3 %反射光,所以目前镭射 LP唱盘只能回放黑碟,粉红粉蓝之类的颜色碟暂时未能回放(据说加入滤镜或改变反射光的利用率便可以)。
避震力方面,虽然对上下方向的震动有极大容忍力,但左右方向震动就容易引起抖摆(示范时曾将唱盘摇动)。不过,由于镭射唱头拾音部份的重量化,在一般操作情形下,唱盘都具有极佳避震力,谐震对唱盘几乎毫无影响。

至于对炒鱿鱼(弯曲变形)唱片的容忍度。据说± 3 mm都没有问题,可正常播唱。

日本专家的意见

上文已讲过,Finial Technology现正在日本寻求合伙人,因此关于镭射L P唱盘的上市日期及售价,一切仍然是谜。不过,试听会已证实了它的存在价值,毫无疑问,它将会是踏入90年代初音响史上最重要的产品。以下,让我们看看日本音乐/音响专家们对Finial Technology镭射 LP唱盘有何看法。

当日,CTI(日本)试音室内放置了专业用的大辘式录音机,拿了刻唱片用的母带及用这母带刻出的唱片作 AB比较。另一方面,同场亦示范了回放一些伤痕累累的旧唱片,去证明镭射 LP唱盘的循迹力已到达实用的阶段。

试听时的音量对于我来说虽然过大,但所回放出的音质,是比我想象中高,那种非接触式镭射拾音,事实上与传统式针尖的接触式拾音有颇大的音质分别。虽然整体音色倾向的好坏是因人而异,但这相信是音响线路设计的问题,不难解决。而镭射L P唱盘具有的潜力及它带给L P拥护者的喜悦,就绝对可以肯定。它为模拟式唱片世界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一点,相信没有人会否定。
    
主办机构临场加了不少座椅,来宾济得水泄不通,热气沸腾。与一群好友言谈间,发觉在今天完全C D化的时代中,仍有不少人没法完全舍弃L P,对L P仍有一份深情。

我所听到的音质是,与其说是超轻针压、高柔顺度唱头的再进一步音质,倒不如说类似用零针压去循迹片纹的声音。这令我联想到能够想到用光去循迹,拾取以机械方式刻制出之唱片纹,设计者的智能实在高超。还有,回放刮满伤痕的旧L P示范,也显示出镭射L P唱盘的确是老爷L P/S P的救星,而且还可以再改良得更好吧!

说实话,我从未想过它竟会有这样高的水准。道听途说,它对 click声如何如何,讯噪比如何高等等,亲耳听后这些疑问一扫而空。虽然,考虑到C D及L V技术已发展渐趋成熟的今日,镭射L P唱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卒之能成功面世也不算稀奇,但实际试听后,无论操作性抑或音质,都是意料之外的好。最可惜的是,不知将来它的售价如何?是一小撮 Hi End发烧友的超级唱盘?是唱片收藏家的唱盘?抑或是普罗乐迷的唱盘?

与C D机A B比较,虽然音质上有多少分别,但感觉上分别不是天渊之别。实际操作与玩影碟也差不多,工程师实在是天才!他们对设计的执念及诚意,日本人相信不能学得到吧!现时虽只能回放33 1/3转唱片,但据说他日连78转唱片也能回放,这的确是好消息,因为很多已经埋葬了的78转名唱片可因此复活!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64127889.jpg[/upload]





harvey前辈给我们提供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令人信服且大开眼界。我是一口气看了两遍。在此,表示衷心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她让我们看到了LP的未来和希望,也了解了CD的未来和希望(与C D机A B比较,虽然音质上多少有分别,但感觉上分别不是天渊之别。)
“工程师实在是天才!他们对设计的执念及诚意,”这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购买以支持?动手以探索?
TOP
11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15#

松香味 在 2005-11-20 2:11:54 发表的内容
Raxel兄;你上面说的,都有些什么理论或研究依据吗?
我认为很多DVD-A/SACD不如CD好声,主要还是与转盘部分(光头)没有能完整读取数据信息有关,信息量比CD多了数倍的格式却没有CD好声,正常吗?DVD-A/SACD的转盘部分没有责任吗?转盘部分可以说相对(CD)完善了吗?应该说DVD-A/SACD转盘部分相对CD转盘部分差距太大了。兰光激光头才出来几年?就完善了吗?想想吧。


请问你需要什么理论和研究依据?

1.DAD,拷贝复制多次,网络传递后恢复可以获得和原盘丝毫不差的数据.
2.DVD-A/SACD没有CD好声是可笑的.同样价位的播放机,同一个混音版本,绝对是DVD-A/SACD好声.我比较过,但我也想听听你比较过哪些专辑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想如果你这点站不脚,你后面的说法都是你自己的猜测吧.

我就拿DVD-A来说,这样可以排除DSD和PCM之间的编码差别.而且我用完全相同混音版本的专辑来说.

下面的R.E.M.专辑,都是一片CD,一片DVD-A.内容相同,制作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格式.有机会请你自己听一下,请不要拿不同版本,不同专辑的CD和DVD-A/SACD比较,这样毫无意义.

TOP
116#

1989年,出现了一个震撼全球音响界的消息,美国 Finial Technology公司发明了一部镭射 光线拾音的LP唱盘。笔者曾在十多年前第一时间详细报导过,怎知等了数年半仍未见在市面出现,很多人还怀疑这项发明已经石沉大海,胎死腹中。后来日本方面的透露最新资料,了解到Finial镭射 LP唱盘的消息,说明黎明虽未来临,但已隐约露出一线曙光。

1989年2月 7日,现已成为美国 CTI( Carillon Technology Inc.)集团旗下一成员之Finial Tecbnology公司,透过 CTI(日本)有限公司,在东京举行了一个镭射 LP唱盘试听会,Finial设计部负责人R.史多特(译音)在会上发表了一些镭射 LP唱盘的技术资料。全日本最著名的音乐、音响界名人都被邀出席,场面非常热闹。

过去几年,Finial Technology公司,必定是在痛苦中渡过。该公司是在1983年12月成立,由四位工程师携手,开始研制一个利用光学循迹技术,回放LP唱片的唱机。由于资金不足,很快就在翌年 5月出现经济危机。同年 8月,成功注入新资金,技术上亦有新突破。1985年 5月,首部试验品成功诞生,但循迹性能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只能回放约20 %唱片内容。一年后的86年 4月,第 2号试验品诞生,能回放的唱片比率被提升至60 %。同年12月再被进一步提升至95 %。不过,由于其中有40 %产生颇多失真,因此必须再注入新资金继续改良。结果要到1987年12月才能将循迹问题终于完全解决。但是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再度困扰下,Finial Technology终被美国Carillon Technology Inc.集团所收购,成为该集团旗下一分支,得到充裕的资金援助。

1988年 5月,首五部镭射 LP唱盘量试产成功,证实了作为一部高级音响器材,它已臻达令人十分满意的优秀音质。在Finial公司成立的五周年,即1988年12月,首批30部唱盘已制造妥当,准备上市。不幸的是,经过核算后,Finial Technology发觉生产成本远远超出预算数字,单以他们的力量实在没可能大量生产去降低生产成本,他们必须另觅日本大厂合作。整个生产计划亦因此宣告暂时腰斩。

据说,Finial Technology镭射 LP唱盘的整个研究费用超过一千万美元。要归本,销量必须很大。据未经证实的消息透露,在美国希望购买镭射 LP盘的人,愿意付出高达一万美元去换取它。但厂方却希望唱盘以薄利多销,据说即使售价降至一干美元,每年销量仍可能未达到厂方所期望的数字。换句话说,厂方希望唱盘只售数百美元,长远来看就有利可图,而且这必定是只能生金蛋的母鸡。

谁有能力协助这只会生金蛋的母鸡呢?

不用多说,当然是日本大厂的天下。是 Sony,Matsushita(松下),Yamaha,Denon, Pioneer,Kenwood,Toshiba,Sharp,Onkyo,Luxman,Teac,抑或 Nakamichi?答案很快就知道。

姑勿论花落谁家,发烧友最关心的,自然是唱盘回放出来的声音是不是好听?有没有数码声?未谈日本音响、音乐评论家在试听会的听后感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些镭射 LP唱盘的工作原理。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51243149.jpg[/upload]

图中的方框框翻译如下:

光学的软件包(Optical package)安装在音源主动器(source actuator)上拾取整张唱片的坑纹信息→Record optics唱片的光学拾读器→→→
→左声道循迹扫描器/伺服系统
→音源光学拾读器→
→右声道循迹扫描器/伺服系统
→→→垂直主动器→→→
→左边的数据/循迹光学拾读器 {→左边的数据/轨道光}
→height seeing optics →高度光 学探测器
→right data/tracking optics →右方数据/循迹光学拾读器
→→→唱片

图1是拾音部份图解。采用了 5支半导体镭射管(输出约 3 mW之CD机用品种)及31块镜构成。由于大量采用日本制半导体及 IC,因此日本厂家在镭射科技的发展步伐,直接左右了唱盘的命运。

操作与使用影碟机相同。镭射唱头由近转轴的内围向外围扫描,循迹部份从扫描资料可计算出唱片单面的总放唱时间,并马上在唱盘前科面板上显示歌曲数目及时间等资料。

图 2是唱盘整体结构图解。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55027384.jpg[/upload]

镭射唱头活动部份像一支线性循迹唱臂,作线性动作循迹。滑轨采用纯铜及铸铝精制,精密准确,循迹动作柔顺流畅。
实际使用时,发觉操控方面与玩影碟一样便捷。由于拾讯部份必须利用3 %反射光,所以目前镭射 LP唱盘只能回放黑碟,粉红粉蓝之类的颜色碟暂时未能回放(据说加入滤镜或改变反射光的利用率便可以)。
避震力方面,虽然对上下方向的震动有极大容忍力,但左右方向震动就容易引起抖摆(示范时曾将唱盘摇动)。不过,由于镭射唱头拾音部份的重量化,在一般操作情形下,唱盘都具有极佳避震力,谐震对唱盘几乎毫无影响。

至于对炒鱿鱼(弯曲变形)唱片的容忍度。据说± 3 mm都没有问题,可正常播唱。

日本专家的意见

上文已讲过,Finial Technology现正在日本寻求合伙人,因此关于镭射L P唱盘的上市日期及售价,一切仍然是谜。不过,试听会已证实了它的存在价值,毫无疑问,它将会是踏入90年代初音响史上最重要的产品。以下,让我们看看日本音乐/音响专家们对Finial Technology镭射 LP唱盘有何看法。

当日,CTI(日本)试音室内放置了专业用的大辘式录音机,拿了刻唱片用的母带及用这母带刻出的唱片作 AB比较。另一方面,同场亦示范了回放一些伤痕累累的旧唱片,去证明镭射 LP唱盘的循迹力已到达实用的阶段。

试听时的音量对于我来说虽然过大,但所回放出的音质,是比我想象中高,那种非接触式镭射拾音,事实上与传统式针尖的接触式拾音有颇大的音质分别。虽然整体音色倾向的好坏是因人而异,但这相信是音响线路设计的问题,不难解决。而镭射L P唱盘具有的潜力及它带给L P拥护者的喜悦,就绝对可以肯定。它为模拟式唱片世界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一点,相信没有人会否定。
    
主办机构临场加了不少座椅,来宾济得水泄不通,热气沸腾。与一群好友言谈间,发觉在今天完全C D化的时代中,仍有不少人没法完全舍弃L P,对L P仍有一份深情。

我所听到的音质是,与其说是超轻针压、高柔顺度唱头的再进一步音质,倒不如说类似用零针压去循迹片纹的声音。这令我联想到能够想到用光去循迹,拾取以机械方式刻制出之唱片纹,设计者的智能实在高超。还有,回放刮满伤痕的旧L P示范,也显示出镭射L P唱盘的确是老爷L P/S P的救星,而且还可以再改良得更好吧!

说实话,我从未想过它竟会有这样高的水准。道听途说,它对 click声如何如何,讯噪比如何高等等,亲耳听后这些疑问一扫而空。虽然,考虑到C D及L V技术已发展渐趋成熟的今日,镭射L P唱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卒之能成功面世也不算稀奇,但实际试听后,无论操作性抑或音质,都是意料之外的好。最可惜的是,不知将来它的售价如何?是一小撮 Hi End发烧友的超级唱盘?是唱片收藏家的唱盘?抑或是普罗乐迷的唱盘?

与C D机A B比较,虽然音质上有多少分别,但感觉上分别不是天渊之别。实际操作与玩影碟也差不多,工程师实在是天才!他们对设计的执念及诚意,日本人相信不能学得到吧!现时虽只能回放33 1/3转唱片,但据说他日连78转唱片也能回放,这的确是好消息,因为很多已经埋葬了的78转名唱片可因此复活!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64127889.jpg[/upload]
TOP
117#

可否举个普通点的进口品牌?山灵东东估计没多少人听过
最后编辑VV
TOP
118#

松香味 在 2005-11-19 12:59:47 发表的内容
就“前面说现在SACD的机芯研发好像有停止的迹象,但也可能是在DVD-A/SACD时代,机芯的重要性已经没原来那么重要了.单就机芯这个问题上来说,或许CD的确需要更新了”这一段话,你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同样面积的光盘,要求储藏的数据信息量DVD-A/SACD是CD的数倍,坑纹更小,读取更困难,怎么“机芯的重要性已经没原来那么重要了.”呢?你的这些观点有什么理论或者研究的依据呢?


为什么读取困难?坑纹是更小,但那是因为波长更短了.又不是人的眼睛,看小的字没有看大的字清楚,这是两回事情吧.

电脑的DVDROM读盘都已经是几十倍速了,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了.CD的问题是文件格式的问题,不是什么坑纹多大多小,能否对准的问题.
TOP
119#

我一直有留意网友们关于这方面的贴子:)
TOP
120#

松香味兄

关于(我相信,聪明的厂家一定会重视上面讨论的问题,“洗脑革面”地改进产品,完善数码音源指日可待。)

您觉得现有天价(10W以上)数码音源如何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