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243444546474849»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404|回复: 807
451#

新錄音絕對是SACD好,老錄音轉成SACD的就不一定.
TOP
452#

开心果 在 2005-11-10 19:29:07 发表的内容
今天再看一下我们讨论的问题,我觉得你也没说错什么,相反你想把问题答得更好些,谈了很多。也许我的理解能里有限,一下子不明白。

现在结合各位大侠的讨论,问题已基本解决。


互相交流,你这次提出这个话题,引出几位DX的解释,其中有些也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也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最后编辑Raxel
TOP
453#

Raxel 在 2005-11-10 12:59:49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10 12:30:31 发表的内容
前面都说过很多了。
1:混音后的数据储存问题
如果是经过音频工作站使用CDR,硬盘储存的话,声音劣化相当明显,具体原因还不完全清楚,感觉可能跟声音文件的“时基”特性有关。
2:DAT母带的折旧问题
DAT是用磁带来记录数字讯号,这样,可以影响模拟母带的因素同样会影响DAT母带,比如说发酶,褪磁等,但可以肯定问题不会象模拟母带这么严重。
3:这里是一个完全未经验证的个人想法——即使是完全没有丢失原始数据,但如果使用和当时录制和制作不同的设备,一样会带来误差。
说起来比较复杂,原因也有待考究。雨果的老易曾经提到过一个现象:一条录制好的DAT母带,使用录制所用的机器来播放效果最好,使用相同厂家的机器比使用其它厂家的机器效果好,也就是说,用SONY的DAT机录制的DAT母带如果在其它牌子的DAT机上播放效果不如在SONY的DAT机上好,而后者也不如用录制所用的DAT机重播好。但我觉得应该是要在档次大约相同的专业器材前提下,或者只用DAT机的数字输出功能,上面的结果才能成立。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使有保存完好的DAT母带,在经过近20年后,用现在的设备播放当年的母带,有没有出现误差的可能,如果有,可以避免吗?
当然,这个问题同样作用于模拟母带的情况,所以有些模拟录音的唱片(包括CD和LP)在重新制作时就强调使用了当年制作的设备,但数码录音的唱片这个提法目前还比较少见,更多的情况是强调“使用新技术重新制作”,而对于很多“头版CD玩家”(比如说felixcat大侠)来说,好象都不太认“新技术”这个帐,除了工艺原因,会不会有这方面的原因呢?


1.不能解释头版和再版的问题,因为这个可以发生在头版的制作,也可以发生在再版的制作.

2.单就DAT折旧这个问题而言,我说说我的看法.

用磁带备份电脑数据其实已经由来已久了.就是大家用的普通家用磁带,我以前用苹果机的时候也是可以用来备份数据的.关于磁带,发霉,退磁造成的音质劣化,我个人是有不同看法的.

数码的无损复制,拷贝不是由介质本身提供的,而是由数据保存方式提供的,就是储存亢余数据提供容错.数字音乐DAT本身是提供容错的.在这里提供一些DAT的背景资料.DAT在记录PCM信息的时候.一个16bit的数据大约占据磁带上0.0003英寸的长度.就像硬盘上一样,最小的记录单位称为block,288bit为一个block,其中只有256bit实际记录数据,其余的记录亢余数据提供容错.而且这些容错信息将这个block和其他block交叉保存.所以,DAT是可以提供无损拷贝的.这和模拟母带是有本质区别的.模拟母带哪怕在状态崭新的时候做备份,备份仍然不可能完全达到母带的质量.至于DAT因为是磁带,由于发霉,掉磁造成信息丢失,那属于信息保存不善的问题.物理损伤同样可以发生在计算机硬盘,数据光盘,任何介质上面.所以这不是DAT的错.而是人为的责任.

不过DAT的确有自己的问题,例如搅带,一下子肯定就无法恢复了.许多重要的录音都是至少有2份拷贝的.


我到現在都有玩小DAT,它也有和模拟帶相同之處,也會掉磁粉,會令音質產生變化,用同一DAT帶,翻錄多次,音質就不同了,同一DAT帶,在新錄的時候和播了多次後音質都會有差別,始終都是靠和磁鼓接觸而讀取數據的,所以,那些早期混好音的DAT帶還有多少是和當初新錄音時有相同狀態的,可能很少了,何況現在都流行COPY到硬盤工作,那些再版更加不像頭版了,所以,如果是直出去CDR制模,比頭版差是可能的,很多時候是聲音比早版蒙,不開揚等等.但如果在硬盤中重新處理,又提升這提升那,出來的效果就看各人喜歡了.
TOP
454#

数码编辑所用的调音台的存取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要负很大责任,单纯对于数字来说,这样的改变对数据未必会失真,但在编辑时,这些过程要通过调音台的硬盘存取来完成,现在觉得数字音频文件存取,在现在的条件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进行,失真几乎无法避免。而数码的失真,对于人耳的听感,又比模拟系统的失真似乎更敏感。模拟系统对减少失真,主要是通过工艺提高仪器的精确度来进行;数码系统则需要改进运算方式来进行(推倒重来),希望有人能够开发出“无损存取”的调音台。
可能是出于上面的原因,现在一些非常注重音效的发烧厂家采用了些不寻常的方式来完成混音过程。比如说TELARC的AAD方式(有点搞笑的是,在AAA时代,他们是带头搞DDA的,现在DDD时代,他们又转回搞起AAD);还有数码直刻——用麦克风的摆放和输入电平来完成混音,这个更是干脆回归到早期立体声时代,这种技术用在小编制的演出时效果较好,大编制如大型管弦乐团和歌剧时就非常困难,但并非无成功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几乎已经随着从事第一代模拟立体声录音的录音师们作古了。
TOP
455#

dr kuang 在 2005-11-10 13:31:22 发表的内容
1:这里所说的“头版”,范围缩窄一些到80,90年代——还没有使用硬盘和CDR作储存的时代,而唱片公司出于维护成本考虑,现在没有保存下DAT,只记录了硬盘和CDR数据,而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可以解释“头版”和“再版”的问题。


脱离前面关于头版和再版的问题,单独聊聊早期CD.

我想现在有许多人反过来去找那些早期发行的CD,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数码编辑工具,功能没有现在多,可以进行的数码处理相对要少许多.有很多更是采用了模拟设备混音.AAD.或者Flat transfer,直转,未经编辑处理的也有.现在一些CD不够好声,应该说人为的因素也很大.

我还有个疑问是对于数码编辑本身,它是无损的还是有损的.假设一个数码原始母带,工程师把5Khz这里打高3db,处理完毕,声音不好,在结果数据上再把5Khz打低3db,它能够恢复成和原来一样的初始数据码?数码编辑本身可能就是声音劣化的一个原因之一.不论混音师的审美情趣如何.
TOP
456#


开心果 在 2005-11-10 19:29:07 发表的内容
今天再看一下我们讨论的问题,我觉得你也没说错什么,相反你想把问题答得更好些,谈了很多。也许我的理解能里有限,一下子不明白。

现在结合各位大侠的讨论,问题已基本解决。

Raxel 在 2005-11-10 19:36:45 发表的内容

互相交流,你这次提出这个话题,引出几位DX的解释,其中有些也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也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收获最大的可能是我。呵呵
TOP
457#

开心果 在 2005-10-31 22:28:04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原创 )

昨天和烧友聊天,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说SACD并没有解决CD所存在的问题。

玩LP 的大烧都知道,CD音质赶不上LP,主要原因一般都归罪于抽样频率太低。SACD就是想通过提高抽样频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可是到目前为止,SACD还是红不起来。红不起来的理由可能有一大堆,但实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CD并不强多少。

难道CD的问题不在于抽样频率的高低吗?

听音的经验告诉我们,就低频的还原来说,CD也是赶不上LP(包括磁带),从LP中我们能听到松软但不缺弹性的低频,但是从CD那里听到的低频就是略硬,不耐听。

现在从抽样频率的数值看,对于低频而言,抽样频率已经很高了。如100 赫兹左右的低音,一周期内的取样点已达441个,比SACD中对8000赫兹的取样点352.8个还多。按理说441个取样点已足够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声音还是赶不上LP 呢?

从这个现象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影响数字音频的还原度。所以,尽管SACD的抽样频率比CD高了很多,但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

抽样,其本质是混频的过程,那就是要通过非线性器件才能实现。多个信号同时通过非线性器件就会产生新的频率,有些新的频率有的就落在听觉范围内,从而引起干扰,这就是数码声的来原。现在明白了吧,抽样过程就引狼如室了。所以CD、SACD再什么折腾都无法解决数码声的问题。





不曾想到和烧友聊天引出的一个自以为是很小的话题,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映。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大家的讨论,才知道这次讨论的意义已经超过了问题的本身。
TOP
458#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0:32:2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10 23:25:05 发表的内容
上面的讨论如何用于解释同规格音频光碟和DAT之间的声音差别?进一步,如何解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如果认为数码录音的CD比LP声音优胜,这个问题就不必讨论)。




dr kuang 兄;你提的问题比较模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你的意思是不是说LP的声音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或者数码录音的音频CD的声音也有“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解释这两者声音差别?如果这样,就不好说了。
母带录音方式不一样,声音肯定不一样,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同时制作CD和LP,后期处理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后期处理也相同的母盘,同时制作CD和LP,好的CD和LP会有几乎相同的声音。而且我认为,CD还应该胜出。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好的CD和LP”,指我上一帖中提到的,已经足够重视解决了CD、LP的“瓶颈”问题的情况,不能用“价格相同”的概念理解。
关于CD、LP声音上的差别,上一帖是我的观点和解释。而且我认为CD会胜出。参加你的讨论,主要是想把你提出的主题弄明白。

同時有LP,CD發行的80年代,都是用后期处理相同的母盘了,但不見得CD比LP好吧.
TOP
459#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0:32:28 发表的内容
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后期处理也相同的母盘,同时制作CD和LP,好的CD和LP会有几乎相同的声音。而且我认为,CD还应该胜出。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好的CD和LP”,指我上一帖中提到的,已经足够重视解决了CD、LP的“瓶颈”问题的情况,不能用“价格相同”的概念理解。

那些“瓶颈”问题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解决只有在“假设”的情况才能完全解决。再说你只是认为“CD还应该胜出。” 当然也仅仅是一个假设。
TOP
460#

重起 在 2005-11-10 0:14:30 发表的内容
大哥 在 2005-11-9 15:33:02 发表的内容
现在雨果出来一种新CD叫LPCD你们谁听过?觉得怎么样?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奇?我觉得毕竟是CD嘛能有多大区别...


也这麽认为,而且它的介绍逻辑上好像有点问题。

“结果老易发现CD在制作过程中,数码讯号的转换多达5-6次之多!整个流程分别为:母带-CDR母盘-玻璃模-金属模-压碟-CD。最后两道损耗性工序,更是严重影响了CD的音质!压碟次数的增加,碟片的的音质亦随之劣化!因此,无论是LP或CD,头版碟总是比较靓声的原因就在此。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开发,老易从母带的处理及CD制作两方面着手改善,最终开发出音质骄人的LPCD!

首先,雨果自行开发了音频处理软件,在纯净电源及高精确数码时基的控制下,将母带升频至最高精度的数码规格,并从艺术的角度调整与处理能量的密度、动态及频宽等。

在压制CD时,以特殊的材料和工序,提升镭射光束读取讯号的精确度,降低因CD及机械振动所造成的失真等。并以最直接及最耗时的方式,制作出比一般CD母盘还要精确数十倍的LPCD碟。

LPCD采用独家专利的生产技术,它不存在压铸损耗和格式转换而导致音质劣化的弊病,特殊材料的运用让LPCD更为经久耐用。

http://www.avmagazine.com/02/LPCD.htm

《2005香港高级视听展》示范hybrid SACD的CD层就有运用LPCD技术的,效果都很好,但不知与LP有何关系,也没得比较。


《2005香港高级视听展》那張只聽過CD層,效果比不上2004那一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