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445464748495051»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385|回复: 807
471#


Raxel 在 2005-11-10 13:04:44 发表的内容
......
quote]
[quote]松香味 在 2005-11-10 23:16:55 发表的内容

我丝毫没有玩弄字眼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表达一种观点,如果兄台误会了,那是我的责任,表示道歉。
应兄台的邀请,我就说上几句;
回答开心果兄说的“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影响数字音频的还原度”的问题。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它们都离不开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或者电子管等非线性元件,任何电信号经过它们,都会有一定量的损失、变形或失真。“没有损失”或“没有失真”那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假设的"理想"状态。优良导线传输都还有损失呢。(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

模拟和数字都分别包含了LP和CD,那里还有你这种讲法的。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我说的潜在的因素不是这个,顶帖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前后结论有矛盾了。到底认可那个?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唱针的循迹失真目前是无法克服,但该往左时它决不往右,最多是误差多一点而已。可光头就不同了,该读出1的地方,它给你的却是0,这个差别可不小哦。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什么“瓶颈”都解决了,不论LP、CD、SACD、MP3或什么D,都是一样的声音了,是这样吗?但能做到吗?
TOP
47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73#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5:06:21 发表的内容
七月雨中 在 2005-11-11 12:08:19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1:39:00 发表的内容
[quote]七月雨中 在 2005-11-11 10:53:34 发表的内容
[quote]松香味 在 2005-11-11 10:32:28 发表的内容
[quote]dr kuang 在 2005-11-10 23:25:05 发表的内容
上面的讨论如何用于解释同规格音频光碟和DAT之间的声音差别?进一步,如何解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如果认为数码录音的CD比LP声音优胜,这个问题就不必讨论)。








dr kuang 兄;你提的问题比较模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你的意思是不是说LP的声音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或者数码录音的音频CD的声音也有“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解释这两者声音差别?如果这样,就不好说了。
母带录音方式不一样,声音肯定不一样,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同时制作CD和LP,后期处理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后期处理也相同的母盘,同时制作CD和LP,好的CD和LP会有几乎相同的声音。而且我认为,CD还应该胜出。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好的CD和LP”,指我上一帖中提到的,已经足够重视解决了CD、LP的“瓶颈”问题的情况,不能用“价格相同”的概念理解。
关于CD、LP声音上的差别,上一帖是我的观点和解释。而且我认为CD会胜出。参加你的讨论,主要是想把你提出的主题弄明白。

同時有LP,CD發行的80年代,都是用后期处理相同的母盘了,但不見得CD比LP好吧.



七月雨中兄;如果后期处理相同,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你用的CD机不知道是否采取了“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等有效措施改善CD“瓶颈”的问题。
2005年香港高级视听展《原音精选》不知道你听过没有,里面的CD层声音就和原CD版不一样了。后期处理行为普遍存在,LP、CD声音不同,不要轻易说是谁好谁不好。[/quote]


你是否能舉出那一些CD機有“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嗎?好作一個參考,2005的CD層聽過,我覺得不好,除了最後那一首"粱醒波",只是個人感覺.[/quote]


山灵T-300便是用了8枚PCM1704(A/D),每个声道4枚并联工作。国外所谓“参考级”的CD机,几乎无一另外的采用了这种方式。[/quote]
這些機不少人聽過,就算去到十多萬的LINN CD12,和它的LP12比(整套最高配置),也不能勝出,而CD12是否有每个声道4枚并联工作就不知,如果沒有,但能確定山灵T-300比CD12更優勝嗎?
TOP
474#

这些“提升”只是对等响曲线的调整,可以做出比早版更“清晰开扬”的听感,在这个同时,往往就带来“密度感不足,音色单薄”的问题,不会象某些唱片的宣传时标榜的“大幅度提升信息量”。
TOP
475#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1:39:00 发表的内容
七月雨中 在 2005-11-11 10:53:3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0:32:28 发表的内容
[quote]dr kuang 在 2005-11-10 23:25:05 发表的内容
上面的讨论如何用于解释同规格音频光碟和DAT之间的声音差别?进一步,如何解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如果认为数码录音的CD比LP声音优胜,这个问题就不必讨论)。




dr kuang 兄;你提的问题比较模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你的意思是不是说LP的声音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或者数码录音的音频CD的声音也有“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解释这两者声音差别?如果这样,就不好说了。
母带录音方式不一样,声音肯定不一样,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同时制作CD和LP,后期处理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后期处理也相同的母盘,同时制作CD和LP,好的CD和LP会有几乎相同的声音。而且我认为,CD还应该胜出。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好的CD和LP”,指我上一帖中提到的,已经足够重视解决了CD、LP的“瓶颈”问题的情况,不能用“价格相同”的概念理解。
关于CD、LP声音上的差别,上一帖是我的观点和解释。而且我认为CD会胜出。参加你的讨论,主要是想把你提出的主题弄明白。

同時有LP,CD發行的80年代,都是用后期处理相同的母盘了,但不見得CD比LP好吧.



七月雨中兄;如果后期处理相同,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你用的CD机不知道是否采取了“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等有效措施改善CD“瓶颈”的问题。
2005年香港高级视听展《原音精选》不知道你听过没有,里面的CD层声音就和原CD版不一样了。后期处理行为普遍存在,LP、CD声音不同,不要轻易说是谁好谁不好。[/quote]
你是否能舉出那一些CD機有“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嗎?好作一個參考,2005的CD層聽過,我覺得不好,除了最後那一首"粱醒波",只是個人感覺.
TOP
476#

dr kuang 在 2005-11-11 15:03:19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0:32:2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兄;你提的问题比较模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你的意思是不是说LP的声音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或者数码录音的音频CD的声音也有“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解释这两者声音差别?如果这样,就不好说了。
母带录音方式不一样,声音肯定不一样,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同时制作CD和LP,后期处理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后期处理也相同的母盘,同时制作CD和LP,好的CD和LP会有几乎相同的声音。而且我认为,CD还应该胜出。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好的CD和LP”,指我上一帖中提到的,已经足够重视解决了CD、LP的“瓶颈”问题的情况,不能用“价格相同”的概念理解。
关于CD、LP声音上的差别,上一帖是我的观点和解释。而且我认为CD会胜出。参加你的讨论,主要是想把你提出的主题弄明白。


确实有点含糊,因为部分内容已经在前面的贴子中讨论过,这里有点省略了。
那么这样说:光碟音频CD格式,出来的声音失真要比DAT带(非光碟CD转录)的要明显,这个现象如何用“数字瓶颈”理论来解释呢?而且,用“相同的一个解码器”,用光盘和DAT机分别作数字输出时,两者的声音差别依旧存在。
至于数码录音的LP和CD的声音差别问题,既然你“认为”这种情况下CD胜出,虽然可以举出反证,但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DAT机我没有玩过,也不了解,也可以说没有发言权。CD和DAT带两种方式记录音频数字而且出来的声音如果不同,我认为应该从记录格式和“数字瓶颈”两个方面去同时分析。理论上有“优势”的,发展的结果就是优胜者。哪怕目前不完善。
TOP
477#

开心果 在 2005-11-11 10:37:39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10 13:04:44 发表的内容
......
quote]
[quote]松香味 在 2005-11-10 23:16:55 发表的内容

我丝毫没有玩弄字眼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表达一种观点,如果兄台误会了,那是我的责任,表示道歉。
应兄台的邀请,我就说上几句;
回答开心果兄说的“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影响数字音频的还原度”的问题。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它们都离不开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或者电子管等非线性元件,任何电信号经过它们,都会有一定量的损失、变形或失真。“没有损失”或“没有失真”那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假设的"理想"状态。优良导线传输都还有损失呢。(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

模拟和数字都分别包含了LP和CD,那里还有你这种讲法的。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我说的潜在的因素不是这个,顶帖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前后结论有矛盾了。到底认可那个?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唱针的循迹失真目前是无法克服,但该往左时它决不往右,最多是误差多一点而已。可光头就不同了,该读出1的地方,它给你的却是0,这个差别可不小哦。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什么“瓶颈”都解决了,不论LP、CD、SACD、MP3或什么D,都是一样的声音了,是这样吗?但能做到吗?



开心果;
请你理解清楚再发言。
能不能做到?我认为LP、MP3或什么D,不好说,但是CD、SACD、一定能基本做到。
TOP
47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79#

Raxel 在 2005-11-10 13:04:4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0 12:52:19 发表的内容

有关系吗?有人还希望自己是某总统的孙子呢.
辈份?...............


我觉得这样就没意思了.本来虽然讨论的比较长,基本还属于各抒己见.兄台貌似公正,却玩弄字眼占便宜,让讨论变味,何必呢.既然你上面明着是和我说,叫了我的id,也用了"你",当然我听着觉得不舒服.所以对我当然有关系.我还是那句话,兄台有和主题相关的内容,那就一起来讨论,无关的就不要了搅了.挺好的讨论,不要让它从这里开始变味吧.



我丝毫没有玩弄字眼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表达一种观点,如果兄台误会了,那是我的责任,表示道歉。
应兄台的邀请,我就说上几句;
回答开心果兄说的“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影响数字音频的还原度”的问题。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它们都离不开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或者电子管等非线性元件,任何电信号经过它们,都会有一定量的损失、变形或失真。“没有损失”或“没有失真”那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假设的"理想"状态。优良导线传输都还有损失呢。(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480#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1:04:43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请你理解清楚再发言。
能不能做到?我认为LP、MP3或什么D,不好说,但是CD、SACD、一定能基本做到。

MP3或什么D是不该加上去的。

“基本做到”是什么概念?用什么来衡量?怎样衡量?是不是现在在用(设备和软件)的都还没有“基本做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