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4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681#


松香味 在 2005-11-19 19:45:06 发表的内容
那么,你也可以否定音乐是一种艺术了。因为它只是声音。

这样讲什么也没说明。两者也不可比较。

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音响的确只是机器。对于设计师和音响、音乐发烧友来说,它就是一种艺术了。

艺术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一个再创作过程,音响不是人的思维活动,也不是一个再创作过程。你要再创作你就违反了hifi的本意了。前不久看到有人在在里发贴,把一个布娃娃放在昂贵的器材上。他自己就感到了莫种超越了现实的感受。而且还明确地表明《我的音响艺术〉。这是再创作吗?是的话,那就是一个大笑话了。把音响讲为艺术都是发烧友企图表明自己多有所谓文化底蕴(这个词我也是很不喜欢)的自我陶醉。

艺术----她包括人的智慧劳动创造出来的,能够给人视觉上、听觉上、甚至包括触觉上美的、瑕意的、有思想启迪性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物质。

JWang 在 2005-11-20 5:38:40 发表的内容
这个定义肯定是不对的。艺术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客观物质可以是艺术的媒介,但艺术不是关于这个媒介的本身。

即然你点名问我,我就讲几句。不过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就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昨晚到松香味那里也重复了这个艺术的定义。他认为艺术绝对是客观事物。他说,一个美貌的女人,只有通过摄影师拍照加工才体现出艺术。漓江两岸矗立的山峰,只能说是鬼斧神工创造的,只有通过摄影师的照片那才是艺术。
TOP
68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8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8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85#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19 15:19:40 发表的内容
依我之见,最好请录音师来参与讨论,不妨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不过,他们也许更想去搜罗母带^_^


由特殊人员来谈我觉得不妥。极端的例子是,请小提琴手来,他说大提琴的位置不对,现场里大提琴应该在我的对面。
哈哈
TOP
68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687#

dr kuang 在 2005-11-20 13:09:55 发表的内容
喔,知道了。
不如你自己试试这样听:用一张你曾介绍过的那张EMI天使版CD——布尔格隆德指挥的《列宁格勒》来测试,在第一乐章序奏时,我可以肯定这张唱片有着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当插段到高潮时,这样的音场,分隔度,定位和空间感仍能维持吗?千万不要说:在现场听大型管弦乐团的强奏时也会出现这样“乱成一团”的现象!
先声明我不敢说我自己一定没说错,但这套组合,恐怕无论配合何种高档声源(包括LP,CD,SACD),在重播任何大动态管弦乐录音时根本不可能达到保持“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这个标准。我甚至武断地认为这套组合在重播唱片时瓶颈更多是在于器材而不是声源的不同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果你换一台功放(比如说麦景图6850),效果提升绝对会比把荷兰版EMI换成德国天使版EMI大得多。


多谢邝版意见。听过了,全部要素仍然能够维持。

当然高档一些的器材肯定会能做得更好,不然的话谁愿意掏钱买呢? :)
TOP
688#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19 23:49:14 发表的内容
"对于人的听觉系统,对模拟讯号的误差不如对数码系统的误差敏感? "

应该是这样,数字/模拟转换中不可避免带来非线性失真,也许人对这种东西比较敏感。。。


很赞同!对于数字编码来讲,信号读取出错率低并不代表解码出来的信号的准确度高。

比如说二进制信号,原本应该是这样的:0001011001,假如现在比如说出现了读取错误,或者出现了jitter之类等等的因素,解码芯片收到的要解码的二进制信号是:1001011001。请看,这里二进制数只错了一位(开头的那一位)吧,但是1001011001和0001011001所解出来的电平值,前者是后者的17倍——可见只错了一位,出来的结果却有极大的不同。

所以说不要误以为CD在任何CD机上播声音都大致一个模样,要设计和制造真正能发挥出CD威力的唱机,难度极大,它所花费的成本和人力物力,不是那些Hi-End级别的LP唱机所能比拟的。
TOP
68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9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91#

现在对DSD录音的研究和使用越来越多.

TOP
692#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0 13:14:42 发表的内容

这就是我中意WADIA的原因,大型管弦乐团的强奏时有很好的声场及能量分布稳定度^_^


它的这个优点我也非常喜欢。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试用它来播EMI的拉宾套装,其中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又或者大卫的《苏格兰幻想曲》。除非是后面搭配了中低频膨胀的系统,否则,出来的小提琴刺耳的高音恐怕不是很多人能接受得了。而这样看似“互补”搭配的系统,在播放低频量感较重的唱片——比如说DECCA布列顿的《简单交响曲》时,低频分析力不足的缺点又会暴露出来。
在10W元级的CD系统,我暂时还没有发现“音色”和“音场”都能兼顾的。我怀疑:是不是CD格式把“信息”平均分配到20~2万这么宽的频段,而在人耳敏感的中频段信息量相对不足,所以做成较严格符合技术规格要求的CD机会存在“中频密度不足”的缺点。而有的CD机,为了迎合人耳的听觉特性,为了突出中频段,刻意削减了高低两端的信息量,结果“中频密度”是有了,但因削减了两端,包括部分高次谐波和微弱环境超低频背噪,而这些正好是再现音场,层次等的细节的关键。
TOP
693#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1 0:10:37 发表的内容


KUANG版有机会去听听德国AUDIO NET的DVD-AUDIO机^_^


实在太少人买高档的纯DVD—A的机了,国内的代理通常要有人下了定金才进货。不容易有机会试听,要借出来和其它机比试就更难了。而且就算找到了机,暂时可找得到供SACD和DVD—A比较的,合适的唱片只有一张麦景图试音碟。
TOP
69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695#

felixcat 在 2005-11-20 8:06:0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0 3:23:41 发表的内容
很遗憾当时没留意FELIXCAT兄的回贴。

如果F兄的CD系统能做到“音色和LP系统一样,听管弦乐团音场不乱”,请公布一下所用CD和配合的系统,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只要不是太偏门的器材,我在国内应该可以找得到,重复实验也应可以得出相同效果?如果确实能做得到,这款器材应该就是普及级民用的“终极CD机”了,必定第一时间购买——因为我由2,3W元的解码一直试到6W的解码,居然始终无法找到能做到两全的,就简单地以为CD系统有这个通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F兄的LP器材在国内价格总值要1W多,完全合符测试要求的档次。


很简单的一个组合:Sony 5ES+Luxman 505S+Jamo Concert 11。

我不是说我的组合是这个价位最完美最终极的,比它更好的选择肯定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拿它来和我听现场的感觉来比,我觉得它能让我有如在现场的感觉,符合我的口味。


喔,知道了。
不如你自己试试这样听:用一张你曾介绍过的那张EMI天使版CD——布尔格隆德指挥的《列宁格勒》来测试,在第一乐章序奏时,我可以肯定这张唱片有着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当插段到高潮时,这样的音场,分隔度,定位和空间感仍能维持吗?千万不要说:在现场听大型管弦乐团的强奏时也会出现这样“乱成一团”的现象!
先声明我不敢说我自己一定没说错,但这套组合,恐怕无论配合何种高档声源(包括LP,CD,SACD),在重播任何大动态管弦乐录音时根本不可能达到保持“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这个标准。我甚至武断地认为这套组合在重播唱片时瓶颈更多是在于器材而不是声源的不同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果你换一台功放(比如说麦景图6850),效果提升绝对会比把荷兰版EMI换成德国天使版EMI大得多。
TOP
696#

JWang 在 2005-11-21 2:22:10 发表的内容
不过话又说回来,录音和现场没有可比性。现在有几条路,一条路的尽头是是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例如采用TACT的房间声学参数修正器)找到在音乐厅里“较真实”的感觉;另一条路的尽头就是把母带制作完成时的声音在家里还原,动用监听器材以及房间声学处理等等。还有就是普通的玩玩。不知你选哪条?

Tact也不是出路。我的Tact现都不用。目前的重播方式本身是不理想的。要达到比较理想的重播,不能靠lp,尽管目前lp仍优于cd。如果能满足下面几条,重播将是大大接近现场。

1。多声道
2。经过改造的数码音源。SACD或DVD-A有这个机会。
3。多声道房间声学参数修正。Tact修正过的信息其数码失真太大。


开始接近了。
我的Tact现在也没用了,又多了一个东西。
TOP
697#

dr kuang 在 2005-11-20 16:20:39 发表的内容
我还没听过高档的DVD—AUDIO机,现在能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全兼容机。用来和几万元的SACD机比,不能代表两者的差别。
如果就用全兼容机来比较SACD和DVD—A,好象不但对SACD不公平,对DVD—A也不太好;因为一台三分二价格的CD机都会比全兼容机好声了。


我觉得倒不一定要用最高档的机器比,高档的器材一般都比较有“个性”,拿这台和Philips或Sony的SACD/三四千的CD比应该可以体现不同格式的差别了(如真有很大差别),选择可比的录音反而是比较头痛的问题。
http://www.hifichoice.co.uk/review_read.asp?ID=2749
TOP
698#

JWang 在 2005-11-20 9:31:29 发表的内容
头版的问题不能单一地用母带折旧来解释。很多情况下,二版的音质和头版没有区别的。还有很多情况下,头版和二版的间隔的时间不会造成母带折旧的这么多从而使我们听出其差别。比如讲,头版的绝版书要比再版的值很多,这是什么原因?总不能讲看不清再版的字。

我没有否认母带折旧会给音质造成影响


现在的问题是,你提出这个的观点,觉得MLP的SACD和LP之间的音质差别是由于制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我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差别不是由于母带折旧造成的,那么作为提出观点的人来说,你应该来解释这个问题,而不是我,对不对?
TOP
699#

felixcat 在 2005-11-20 23:15:4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0 13:09:55 发表的内容
喔,知道了。
不如你自己试试这样听:用一张你曾介绍过的那张EMI天使版CD——布尔格隆德指挥的《列宁格勒》来测试,在第一乐章序奏时,我可以肯定这张唱片有着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当插段到高潮时,这样的音场,分隔度,定位和空间感仍能维持吗?千万不要说:在现场听大型管弦乐团的强奏时也会出现这样“乱成一团”的现象!
先声明我不敢说我自己一定没说错,但这套组合,恐怕无论配合何种高档声源(包括LP,CD,SACD),在重播任何大动态管弦乐录音时根本不可能达到保持“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这个标准。我甚至武断地认为这套组合在重播唱片时瓶颈更多是在于器材而不是声源的不同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果你换一台功放(比如说麦景图6850),效果提升绝对会比把荷兰版EMI换成德国天使版EMI大得多。


多谢邝版意见。听过了,全部要素仍然能够维持。

当然高档一些的器材肯定会能做得更好,不然的话谁愿意掏钱买呢? :)


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有一种可能性了——你的系统在任何时候听管弦团的录音都没做到“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因为曾经在总价值数十万元的系统上试过这张CD,结果没能做到这一点。
TOP
700#

按你的要求,如果有机会,听听用顶级直线臂的LP系统,比如说CLEARAUDIO,Goldmund的重盘加直线唱臂组合,我想你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声音。
我认识一个超级LP发烧友,他对重播的要求和你所说的一种非常接近。他自己介绍器材为高文LP唱盘直线臂,加全套STUDER,问他为什么这样配,他这样说:因为刻盘机是直线循迹的,要最接近母盘,就应该用直线唱臂;因为60年代大公司的录音室基本都用STUDER,要最接近录音母带的效果,所以用STUDER。一张好唱片放到转盘上,唱针放下,接着就应该听到50Hz的低频背噪,然后在音乐开始前,一些唱片上你可以听到录音师推动控制杆的细微声音,接着音乐开始,仿佛乐团就在你面前开始演奏,而你就站在指挥的位置上,中途,你还可以听到乐队中翻谱的声音,提琴手碰到了别的什么东西(当时他描述的是DECCA安塞美指挥的《鹅妈妈组曲》)。
这种以“百分百发掘唱片中全部信息”的音响理念,可能会比较符合你的风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