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434|回复: 807
361#

欧美和日本的情况不清楚,国内和港台就真“私藏母带”的事——唱片公司把原始的模拟或DAT母带存进电脑硬盘,再刻了光盘WAV文件后,为了节省成本就不再保存原始母带,我就知道有从事录音的把这些DD私藏了的。有段时间很多录音室淘汰数码或模拟母带机,他们又低价买回家“自己没事儿享受着极品音效而偷着乐”。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痒的。
TOP
362#

JWang 在 2005-11-7 15:55:28 发表的内容
非常对,这里可以很自然引进我的主观失真和客观失真的概念。当我讲LP更真实地表达了现场。rexal就不理解。这是因为他只是局限在技术的指标,而这些指标只是表明了对CD中信号的真实程度。把这些指标作为对广义上的,对现场真实度量指标恰恰是不科学的。


我的id是Raxel,希望你能够写对,彼此尊重.

其实你想表达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概念.你不愿意承认失真和好听是2件事情.但如果录音和回放完全完美,在一个毫无客观失真的世界,是不存在主观失真的
最后编辑Raxel
TOP
363#

Raxel 在 2005-11-7 16:17:4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7 16:06:42 发表的内容
从现在的音频CD重播设备,根本不可能完全得到准确的(或者说人耳听感无差别的更合理)音频信息。
如果不相信的朋友,不妨试试有没有办法“翻版”出一段盲听和原版CD无差别的音乐来?不一定复制成CD音频光碟,开盘模拟母带,DAT母带,WAV文件,什么都可以。


所以,现在的技术需要从模拟向数码进步,模拟技术从根本上是无法实现不失真复制的,而数码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CD作为第一个数码产品或许没有实现,但这个发展方向肯定是对的.而且这个CD复制的问题,不是数码本身的错,而是CD-DA的问题.


赞同!
我一直就这个观点,就是CD音频光碟这一形式的错。
第一个错误是:早在SACD和DVD—A之前,PCM数字录音早已开发了24bit192Hz甚至更高采样的技术,但限制于第一代CD红皮书制定的过时落后格式,我们却无法得到更优质的数据声源。
第二个错误是:光碟记录音频CD的方式,使我们不可能得到正确的音频数字。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线接收到数字正确的EMAIL,但即使用几万元的转盘,上万元的数据线,居然无法把音频数据正确无误地传输到解码部分!这实在是最不合理的数字技术了。
TOP
364#

后面
最后编辑Raxel
TOP
365#

Raxel 在 2005-11-7 18:22:43 发表的内容
老虎鱼
http://www.stockfisch-records.de/stckff/sf_stockfisch_e.html

两张直刻SACD
http://www.stockfisch-records.de/stckff/sf_r_artists/sf_artists/ttsacd_fe.html
http://www.stockfisch-records.de/stckff/sf_r_artists/sf_artists/cwsacd_fe.html


谢谢!
相信这两张DIRECT-CUT-SUPER-AUDIO-CD加上钢琴神童Péter Tóth 的那张在当今录音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只不过surrounded by horns的感觉可能有点怪。但很欣赏他们刻意没有加reverb --- 原汁原味。
最后编辑重起
TOP
366#

还是回归到这样的讨论形式上更容易得出结论!

    第一,从初始录音至出版发行的一系列过程皆由DSD方式贯穿始终的,这样的SACD在每个方面的确更容易玩家所接受也经得起主观比较!这是作为PCM-CD形式的一种数字格式的进化与升级而被接受。只可惜,迄今为止我个人仅正式聆听过这少数中的一张——PHILIPS 475 618-9 Akiko Suwanai Poeme, Philharmonie Orchestra Charies Dutoit. 不过这已经足以让人感知到这一“新”格式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不过正如Octavia Record(此一日本鬼子的唱片公司也许是现今最最致力于全面使用DSD的,说得明白一些就是Sony的及时也适当的全程赞助与贴补)的灵魂人物Tomoyoshi Ezaki所惆怅的那样——细节的全面丰富,虽然使到现场感更实在、更传神,但!已被PCM模式所奴化,习惯于追逐特定乐器质感的玩家并不是太接受这样一种主观音效,被定义为缺乏质感!
    不过最近听过了一张拉曼马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Channel Classics CCS SA21604,收录于2003.10于布达佩斯),感觉上述这一状况正有所缓解!个人以为DSD技术的日益成熟应是必然的。但所要面临的困难也同样摆在面前!又有哪一家公司肯花大价钱、大力气,为旗下那硕果仅存的几位当代“大师”弄多一套、两套的贝多芬全集或马勒全集呢?即便真有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那么已被卡爷、克爷、索爷、伯爷等等大爷们的呕心沥血宠坏了的玩家还能接受这些新鲜版本吗?大师、大爷满天飞的现在,这些人就真能与模拟年代的那些人相提并论吗?也许这就是一小撮LP的死硬派至今仍不离不弃的真实原因!

    第二,转换!在距今遥远的那个年代里,PCM/CD已经狠狠地耍了我们一把;现在的DSD又凭什么让我们可以信赖?作为对伟大模拟年代的致敬与救赎吗?好象我们已经在许多年前听过一次了。“44.1KHz 16bit就足够了!”甩卖技术的人如是说。结果?许多人很痛苦地又重新找回了被遗忘的LP/SP,甚至是8-Track循环音轨录音带!以Stereophile R2D4榜单为例,随便一个知名版本;较真儿的美国佬还是由衷地建议——能找LP就尽力而为;头版的CD也有碰巧成精的好货!产地、出品时间等也成为了阻碍人们进入Hi-End天堂的绊脚石与铁丝网。再看看2004年的!终于有不止一张SACD出现在上面了;可详细咀嚼一下推荐说明!多少有些失落与无可奈何;也不是因为SACD不好!遗憾的仅是更好的LP与CD版本已经与我们永别了。以THE WHO乐队的录音为例,现在应该还能找到相应的LP、CD,以及新版本的一张精选Collection版的SACD。如果有前两者的话?那又有谁还会去买这样一张经两次蹩脚转换的SACD?模拟的经PCM转换成数字已经让人心痛不已了!更何况现在那母带还不知道被谁收藏着,自己没事儿享受着极品音效而偷着乐呢!即便是上榜的这一张Tommy: Special Edition(Geffen/Chronicles B0001386-36 2 SACD/CDs)也仅仅是满足了对此乐队的一种个人狂热,而不是因为她的效果会是多么的令玩家感觉惊艳!!!
    录音这么复杂都有希望解决问题!更何况是数字*1对数字*2(PCM - DSD,模拟直接转换DSD?到了现在,数字已经好多年头了,还剩多少保存完好的模拟源可供转化?)的一种精度的变换?至少现在我们还是没有听到过一种合乎“标准”与主观习惯的转换;哦对!有一张——Yundi Li - Liszt(Grammophon 474 297-2)李云迪的李斯特。噢!但谁需要呢?Dr. Kuang等也许就会抱着他的荷兰飞利浦头版李赫特LP睡觉;而我个人呢?胃口没这么大——来一张日本鬼子Philips纸盒限定版的李赫特CD(PHCP-24007 模拟母带24bit PCM转换)就能睡得很香甜、也足够的幸福了!
TOP
367#

我覺得CD都有類似,因有些母帶的問題,有個別早版的CD還是值得擁有.
TOP
36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6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科研级旗舰
TOP
370#

关于前面硬件强势还是颓势的说法,正好看到个消息.Parasound第一台通吃机上市了.

http://hiddenwires.co.uk/resourcesnews2005/news20051031-10.html

Comprehensive bass management is available for DVD-A and SACD high resolution audio sources, and SACD DSD bit streams are sent directly to the audio DAC's, eliminating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that can be detrimental to audio fidelity.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