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452|回复: 807
331#

JWang 在 2005-11-7 6:32:43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5117630761081.jpg[/upload]
原始信号
[upload=jpg]Upload/20051176302349502.jpg[/upload]
CD的输出。


第一个图的方波的例子,是很早以前那些批评数码格式的评论所经常用的例子,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缺乏信号处理技术的背景而所造成的片面看法。

造成这样的看法的原因是:人们在批评CD格式把上述方波播成是正弦波的时候,忘记了模拟制式也会由于材质、器件的物理极限,也会存在频宽的限制。由傅立叶变换可以知道,上述方波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正、余弦波所叠加而成的,有很多高频段的正弦波部分已经超出LP的频宽了。

音响领域所说的频宽里的“频率”,特指的是按正、余弦波格式来计算的波形的频率;而非其它波形的频率,这一点请千万记住,不能混淆!

所以比如说LP,假如它标示的频宽是20 - 25kHz,那么它绝对不能很好地还原出如上图所示频率为10kHz的方波,这是因为10kHz的方波里面包含了远远超过25kHz的正、余弦波成分,这些成分在通过麦克风、录音机、磁带、LP刻片机等等器材之后,会被器件的物理特性所自动地、不可避免地滤掉。所以到了LP那里,这个方波也会变得和上面第二幅图里类似那样的圆角波形(或者和图中的正弦波有些差别,但形状绝对不可能是方波了)。

可能有的朋友觉得不可思议,或者想:那我可以故意在LP上刻那种方波呀,那怎么LP还原不出方波呢?对,没错,假如您专门用手来拿着刻针来刻,的确什么样的波形都可以让你可出来。但问题是,现实中驱动刻针的是电子设备、电路、电器原件,它们的行动完全受物理规律所约束,它们各自的性能有物理极限。

事实上,就算让您自己手拿着刻针来刻,您也刻不出方波。为什么,因为就在方波那里振幅突然由0变为A(A为振幅)的时刻(也就是从最低那点突然变为最高那点的时候),那里意味着您拿着唱针的手,在同一时刻既在0振幅的那一点,同时又要跑到A振幅那里——这一个要求,不要说人了,也不说机器了,就算是神仙、上帝都绝对做不到,除非有“分身术”存在(这就好比要求你在晚上8点整的时候,既在广州又在北京)。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数码和模拟在听感上的不同,并不能通过类如上述方波(还有那些“连续”的模糊的不专业说法)的天真想法来简单解释。真正的答案远比这个复杂。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32#

另外,对光碟作为音频存储媒介的意见越来越大。
亲身的经历是:几个老资格的专业录音师,两个专业录音室,动用总价值近百万元的器材,竟然无法从一张正版CD中复制出听感无明显差别的音频数字信息!
TOP
333#

Raxel 在 2005-11-6 20:57:05 发表的内容
johnleeh 在 2005-11-6 20:50:53 发表的内容
如果对这些问题有兴趣,你不妨直接和LDH先生讨论,LDH先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应该讲都是比较丰富扎实的.


大家一起来这里讨论不是挺好,其实也是因为你在这里引用贴,我才回复的.


当然可以,我只是怕你在这提出的问题,他看不到,如果在那边发个帖子给他,就能得到他的直接答复了.毕竟这样玩的人还是比较少.

我自己听过开盘母带(非CD转录),无疑比我听过的所有有市售的音源制式制品更生动,真实,自然.
TOP
334#

怎么知道减完是不是负数?
TOP
335#

Dr kuang 在 2005-11-7 16:06:42 发表的内容
从现在的音频CD重播设备,根本不可能完全得到准确的(或者说人耳听感无差别的更合理)音频信息。
如果不相信的朋友,不妨试试有没有办法“翻版”出一段盲听和原版CD无差别的音乐来?不一定复制成CD音频光碟,开盘模拟母带,DAT母带,WAV文件,什么都可以。


所以,现在的技术需要从模拟向数码进步,模拟技术从根本上是无法实现不失真复制的,而数码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CD作为第一个数码产品或许没有实现,但这个发展方向肯定是对的.而且这个CD复制的问题,不是数码本身的错,而是CD-DA的问题.
最后编辑Raxel
TOP
336#

Raxel 在 2005-11-7 16:39:02 发表的内容

这2个问题,我有点信息可以提供.

1.Dire Strait - Brothers in Arms, 经典摇滚专辑,不知道的没有几个,但这张专辑是录音在16/48格式的.先不说以前的CD和LP版本有无数码声.这次重新制作SACD,有人就问了16/48,发行SACD能改善音质吗?这个问题制作人在AA上面有过一个不错的解释.我链接暂时找不到了,但大义就是SACD和CD还是能够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而且这个BIA在欧洲发行的是SACD,而在美国,因为版权在华纳手里,所以发行的是Dual Disc,其中一面是DVD-A.有机会可以比较一下.

2.UMG环球有大量的专辑同时发行了DVD-A和SACD,例如Diana Krall等等,还不少.可惜我手中没有同时2个版本都有.而且UMG的专辑可能都是经过PCM编辑的.

目前来看,能做到pure DSD的没有几家,例如telarc,老虎鱼等等,他们一般不会发行DVD-A.现在可行的方法就是找模拟母带的专辑.可能会有些比较价值.


第一个例子里有个问题,低格式的数字录音转成高格式的SACD,这种改善从技术上解释如何才合理?信息量比原始母带大吗?假如现在用EMM LAB的解码器来播放这张CD时,会得到类似效果吗?
第二个例子就比较尴尬,国内市面上能找到的,只能用附带了视频解码,PCM机芯的全兼容机来比较。
TOP
337#



johnleeh 在 2005-11-6 0:26:38 发表的内容


johnleeh 兄;这是我听CD得到的感受,没有偷袭他人评价用语.(名琴LP兄曾经说过;在我这里"第一次听到了高频有"厚度感"的感觉.)我听过大约十套LP了(包括大展),没有这样的感受,(很遗憾,实话直说,希望得到理解).名琴LP发过的一些LP系统照片帖子,是不是还不够水准?我相信LP能有好声(不追求"HIFI"的情况下).我非常希望亲自领教.但愿有机会而且希望得到美好的享受.



松香味兄,我想说的并不是指你抄袭,而是说你说在CD上能得到这种感觉,别人也能在LP上得出同样文字表述的感受,两者可能都是真实的,并且认为在其他载体上不能如此好地实现,你相信吗?

还有,我的听感上LP其实也很HIFI,实际能听到的声音动态,解析力等HIFI元素绝对不输给CD.你可能还没听到,但别人已经听到了.所以,我觉得肯定自己的听感,用不着用否定别人的听感为结语.

[/quote]

松香味 在 2005-11-6 18:39:15 发表的内容

如果有机会到江苏常州市,一定到贵府好好享受,不知道是否欢迎.?

johnleeh 在 2005-11-6 18:57:10 发表的内容

随时欢迎!享受不敢当.我家里的系统因为档次和环境(未做过专门的声学处理)的关系,和我听过的比较好的LP之声还有不小距离.但很多朋友来听过之后,认为已经完胜我的数码系统(AA+MSB)了,我个人也有这个感觉.LP让我更容易专注和投入地欣赏到音乐之美.


真羡慕johnleeh兄有两套不错的系统,有机会的话一定与松香味一起到江苏常州兄贵府好好享受!享受!
TOP
338#

johnleeh 在 2005-11-6 21:09:04 发表的内容
当然可以,我只是怕你在这提出的问题,他看不到,如果在那边发个帖子给他,就能得到他的直接答复了.毕竟这样玩的人还是比较少.

我自己听过开盘母带(非CD转录),无疑比我听过的所有有市售的音源制式制品更生动,真实,自然.


开盘母带的音质是民用设备里面可能是最好的,这个毫无疑问.

我只是针对上面一个现象,CD经过开盘母带的转录,数码声没了,音质好了.

那么只能有几种解释.

1.开盘母带不能忠实再现音源信息,已经对音源信息进行了修饰或者美化作用.
2.开盘母带是能够忠实再现音源信息的,但听音者因为看到听的设备,介质不同,心理因素产生了作用.完全相同(或者极其相近)的两段音乐,因为在CD机里面播放,听音者觉得有数码声,在开盘母带上播放,听音者觉得没有数码声.
最后编辑Raxel
TOP
339#

Dr kuang 在 2005-11-7 16:51:08 发表的内容
第一个例子里有个问题,低格式的数字录音转成高格式的SACD,这种改善从技术上解释如何才合理?信息量比原始母带大吗?假如现在用EMM LAB的解码器来播放这张CD时,会得到类似效果吗?
第二个例子就比较尴尬,国内市面上能找到的,只能用附带了视频解码,PCM机芯的全兼容机来比较。


Brother in Arms的那个回答找到了,反正参考看看,同意不同意是另外回事情.

http://db.audioasylum.com/cgi/m.mpl?forum=hirez&n=205802&highlight=&session=
最后编辑Raxel
TOP
34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