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647484950515253» / 6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308|回复: 613
491#

接着上面的回帖。

假如现在音乐信号达到比较高潮的位置,电平比较大,那么偏心所带来的影响,相对来讲是比较小的。

比如说下图,我们假设现在音乐信号的振幅是上个帖子里面的10倍,那么这便是:y = 10 sin(3000 x)了,图像如下:

(无偏心)
[upload=jpg]Upload/200512115542362302.jpg[/upload]

好,同样加入一个因为偏心所带来的低频振动 1/10 * sin(x),因此音乐+偏心带来的信号的合成便是:

(有偏心)
[upload=jpg]Upload/200512115553740088.jpg[/upload]

可见以上两者在视觉上的差别很小。所以,LP偏心所带来的影响,在平静乐段的时候不难分辨出来,但到乐曲高潮的时候,音量比较大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听不出偏心的影响,这可以理解。
TOP
492#

Dr kuang 在 2005-12-1 11:05:09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30 22:10:45 发表的内容
呵呵,的确玩音响一定要有平和,包容的健康心态,当成“追求次好的艺术”,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这个观点我可不完全赞同。
在一定的器材条件下,尽可能把它最佳性能发掘出来。
对于有足够经济能力的玩家,尽可能把唱片里的全部信息发掘出来。


在能力范围内肯定需要锲而不舍,这才符合发烧的精神。
但超出能力范围以外,我觉得还是应该妥协。
就算是HI END器材,同样也会存在着妥协的地方,只不过相比于同类型普通器材来说,妥协的范围小很多罢了。
TOP
493#

felixcat 在 2005-11-29 2:35:14 发表的内容
关于侧滑力的话题,前面也看到有朋友提出过。所以觉得有必要拿出来讨论一下。

侧滑力产生的原因并不单一。我认为主要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来自于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一夹角。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循轨角度误差的时候,假如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夹角,侧滑力仍然会产生。比如说我们来看下图这个假想的“直切臂”(当然现实中的直切臂不会制造成唱头和臂之间会有夹角的),长方形代表的是唱头,A代表的是唱片作用在唱针上的摩擦力,B代表的是A在沿斜的那段唱臂那个方向上的分力,C代表的就是水平面内垂直于唱头的那个方向的分力,也就是内滑力。大家可见的确唱头时时刻刻都与LP音纹相切,但是力C却时时刻刻都存在。

[upload=jpg]Upload/200511292253744000.jpg[/upload]

所以可见,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一夹角,会产生内滑力。所以所有的直切臂都是臂与唱头统一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2. 来源于唱针的循轨角度误差。请注意,就算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只要循轨角度有误差,内滑力也会产生。非直切臂除了在特定的某两点之外,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循轨角误差。请看下图:

[upload=jpg]Upload/20051129227910698.jpg[/upload]

图中唱臂、唱头统一在同一条直线上,没有任何夹角。A为唱片作用在唱头上的摩擦力,它可以分解为沿唱臂那个方向的分力B(因为有循轨角度误差,所以A和B方向不重合),和垂直于B的方向的分力C,C就是内滑力。

直切臂在准确调整好之后,做到时时刻刻与音纹相切,才会没有任何内滑力产生。否则的话,比如说固定唱臂那一端的导轨在水平面内的角度没调整好,也会导致唱头与音纹不能时时刻刻相切,这时候音质受损是必然的,内滑力也会由此产生。

以上两个条件是互相独立的。

最后,超距就是为了调整非直切臂在播放时候的循轨角度误差,每个唱臂都会有一个最佳的超距。因此超距不同,循轨角度误差的情况也会不同,当然导致的内滑力也会不同。


felixcat 兄,按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说:

1  在直切臂系统里,只要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夹角,侧滑力就会产生。
现在我的问题是:A  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但有循轨角度误差。这时还有没有侧滑力就会产生?

2  非直切臂除了在特定的某两点之外,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循轨角误差,所以侧滑力就会产生。
现在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特定的某两点处,有没有侧滑力产生?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494#

松香味 在 2005-12-1 13:02:34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12-1 11:29:24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理论上,的确是「“悬挂”系统,在播放唱片时,唱针VTA角是在不停地变化中」,这事实对回放音质的影响不会像各位想象得那么严重。我在这里又贴上一图片,它是Clearaudio的唱头设计示意图,我所担心的“悬挂”系统里的damping material,也是唱针的shock absorber我这个唱头用了16年,仍没有变化。

我觉得厂方在设计上用上恰当的shock damping material,令到唱针的VTA角起到shock absorber的作用,这些轻微的变动就可忽略不计了。要明白想将它绝对的杜绝是不可行的,就像想我们的座驾不振动一样。

[upload=jpg]Upload/20051211129691199.jpg[/upload]


完全同意这一解释,讨论如何减少这些影响显得更有意义。
不过唱头用了16年,仍没有变化。是不是平时用得比较少?或者说“听不出”明显变化比较符合情理。


刚好相反,我这个音室差不多每周都会有发烧朋友到访,他们来的目的就是要聆听我的LP系统;平时我聆听的多半也是LP(当年LP系统有什么感冒咳嗽时除外) ,因此使用率相当高。可以客人聆听后都是十分赞赏,难道这样多人的耳朵都有毛病?

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有点钻牛角尖了,事实上所有的LP中心孔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我就从来没有抱怨半句说音乐变得难听了。

记得当年日本Denon公司曾经有一部称为Dragon的唱盘推出市场,这部唱盘构造复杂,可以自动修正唱片中心的偏差,可惜并不很受大众欢迎,这也可以说唱片中心的偏差在人们心目中究竟有多重要了。
TOP
495#

有一个问题,很奇怪的是从听感上来说越高档的LP器材竟然越接近CD的声音!大家有无这种感觉?看了这一大堆的争鸣,个人感到felixcat的说法是正确的.劝felixcat不要受一些缺乏理智的、半吊子歪理的、不懂装懂专营误导的人的干扰,把该说的东西说全了,让大家都受受教育。
TOP
496#

至于felixcat看见CD有22K显示(有意思是“看见”),这不奇怪,本来CD格式可以最高反映22,05K,早年什么限制在20K,是怕给后面的CD机带来“负担”,现在个个都是8倍“修补”,不如放到极限。
讲个有意思的事情,现在外应里合地出现NOS(无数字插补),前些日子从朋友借一台国产欧博CD机器进行测试,真是惊奇,惊奇的是这台CD不仅没有数字滤波,连LPF都没有,直楞楞地输出,20K连方波都不能完整表示,可听起来没有问题,而且满真实淳朴的。我想,这样的机器大概是商品机首创。
上网查询,类似辩护是,除了过国标有问题和一些高频干扰,因为之后的功放层层都有类似LPF的“阻击”,而且喇叭和人耳再次“阻击”,所以,没有问题。哈哈,理论上行得通啊,还少相位失真,厉害。不过,站在全局角度看,我不同意数字NOS(因为接近20K的声音确实无法保证),但不要模拟LFP(低通滤波器),我倒赞同,应该更好。因为声音不拿来看的,而是听的。
也想听听felixcat对NOS的见解。
最后编辑老6
TOP
497#

后生我完全服了各位前辈!
学了很多,继续坐我的板凳,希望有天可以和各位见见
TOP
498#

大家好,我回来了。
TOP
499#

老6 在 2005-12-2 2:42:36 发表的内容
至于felixcat看见CD有22K显示(有意思是“看见”),这不奇怪,本来CD格式可以最高反映22,05K,早年什么限制在20K,是怕给后面的CD机带来“负担”,现在个个都是8倍“修补”,不如放到极限。
讲个有意思的事情,现在外应里合地出现NOS(无数字插补),前些日子从朋友借一台国产欧博CD机器进行测试,真是惊奇,惊奇的是这台CD不仅没有数字滤波,连LPF都没有,直楞楞地输出,20K连方波都不能完整表示,可听起来没有问题,而且满真实淳朴的。我想,这样的机器大概是商品机首创。
上网查询,类似辩护是,除了过国标有问题和一些高频干扰,因为之后的功放层层都有类似LPF的“阻击”,而且喇叭和人耳再次“阻击”,所以,没有问题。哈哈,理论上行得通啊,还少相位失真,厉害。不过,站在全局角度看,我不同意数字NOS(因为接近20K的声音确实无法保证),但不要模拟LFP(低通滤波器),我倒赞同,应该更好。因为声音不拿来看的,而是听的。
也想听听felixcat对NOS的见解。


首先多谢老6朋友的发言。

我对A/D、D/A方面的细节所知甚少,所以这里就不献丑了 。

请老6朋友多多发言,以使帖子内容更加充实 :)
TOP
500#

dr kuang 在 2005-12-2 14:08:21 发表的内容

那么例子不够贴切,另举一例:)


就是在混音过程中,各种效果,频段提升,降低,多音轨downmix等等,在电脑里面其实就是一系列复杂计算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