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344454647484950» / 6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457|回复: 613
46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462#

VV 在 2005-12-1 14:55:59 发表的内容
听不出的原因:

这音轨1mm的左右摆动是经历--------------------近两秒

是几十CM音轨迹渐变


呵呵,其实我也没有进行过严格的测试,我以上的观点是建立于使用MM唱头来比较的,但不排除某些分析力极高的MC唱头有能力分辨的可能。
TOP
463#

Dr kuang 在 2005-12-1 10:52:31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30 20:35:39 发表的内容


而且严格意义上讲,不同压片厂压出来的碟子都应该有不同的唱针针压调整参数,所谓的“调整完毕”也只是个大概,究竟是不是适合当前播放中的片子偶私下觉得要经过边听边调才能知道。但是每听张碟就要调会累死人的。。。


应该是每一个唱头(包括同厂家同型号)都有一个自己的“最适应针压”。不同唱片之间有差别的是VTA角。
“边听边调”总要经过器材吧?如果不是用耳机来监听的话,环境和摆位也会明显影响调整结果。
而最难办的是这个调整以什么为“标准”呢?针压,抗侧滑力,和VTA角这三者的调整是LP系统调整中最难把握好的,而且不能完全依赖厂家的数据。



“边听边调”总要经过器材吧?如果不是用耳机来监听的话,环境和摆位也会明显影响调整结果。
这一点说的极是,避免LP机器摆位刚好处于“驻波”发生区域常被忽略。引来了“外部施加的振动是回放音乐时最忌讳的杀手”的一系列的问题。
TOP
464#

对于96khz和192khz的问题,我觉得大家首先要认同一下我们是在哪个领域讨论这个问题.我是基于这里,hifi,hi-end器材这个圈子,在这个圈子是不存在,够了,足够好了,没必要再好了这种概念的.

1.对于乐器最高可以到多少频率,人耳对高频的响应可以到多少频率,不同的试验,经常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这个是有争论的.而且耳朵听不到,但人是否可以用身体感受到?这个也是研究课题之一.

There's Life Above 20 Kilohertz!
A Survey of Musical Instrument Spectra to 102.4 KHz

http://www.cco.caltech.edu/~boyk/spectra/spectra.htm

2.单纯讨论数码的问题,要比LP和CD的争论容易许多了.因为可以找到大量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录音,混音,压片).而只是格式不同的例子.

CD vs 24/96或24/192的例子
REM的9部2004年重新发行的专辑.
Neil Young的大量专辑.
都是一个包装里面包含一张普通CD,一张DVD-A. A/B比较,差别明显

24/96和24/192的例子.
Classic Records发行的HDAD系列,都是一面是DVD-A(24/192),一面是DAD(24/96)
http://store.acousticsounds.com/category.cfm?section=dvd&id=140
最后编辑Raxel
TOP
46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66#

harvey 在 2005-12-1 13:57:04 发表的内容


刚好相反,我这个音室差不多每周都会有发烧朋友到访,他们来的目的就是要聆听我的LP系统;平时我聆听的多半也是LP(当年LP系统有什么感冒咳嗽时除外) ,因此使用率相当高。可以客人聆听后都是十分赞赏,难道这样多人的耳朵都有毛病?

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有点钻牛角尖了,事实上所有的LP中心孔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我就从来没有抱怨半句说音乐变得难听了。

记得当年日本Denon公司曾经有一部称为Dragon的唱盘推出市场,这部唱盘构造复杂,可以自动修正唱片中心的偏差,可惜并不很受大众欢迎,这也可以说唱片中心的偏差在人们心目中究竟有多重要了。


老师,我有记得是NAKAMICHI出DRAGON可修正中心軸
DENON提出的技术是动力回馈避震。
TOP
467#

felixcat 在 2005-12-1 9:36:15 发表的内容
好,接下来讨论这个话题:

采样率。

1. 现时有不少录音采用类如192kHz的采样率,有没有必要?

2. 有的唱片公司在再版模拟录音的时候,先用比如说192kHz以上的高采样率采样,然后在转换成CD的44.1kHz格式,这是否有必要?

这两个话题涉及的方面太多,非felixcat所能掌握,因此我只能通过阅读其他专业界人士的介绍、报告来获取相关知识。这里,我采用的是Lavry公司的工程师Dan Lavry的这份报告,全文链接如下:

http://lavryengineering.com/forum_images/Sampling_Theory.pdf

====================================
阅读该pdf文档文章需要pdf文档阅读器,Acrobat Reader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软件,可以免费使用,这是下载的链接:

http://www.adobe.com/products/acrobat/readstep2.html
======================================

首先介绍一下Lavry Engineering公司。这是一家专门设计制造不A/D、D/A的公司,用户对象主要是专业录音室和唱片公司,著名的EMI Abbey Road录音室、 Bernie Grundman Mastering、20世纪福克斯电影、Capitol唱片、华纳唱片等厂商都在使用甚至是全线使用Lavry公司设计的编码器和解码器,因此Dan Lavry在这个领域的造诣应该是深厚的,因此我这里采用他的报告。

这是一份长达27页的报告,可惜是全英文的,对英文不熟悉的朋友或许有阅读上的不便。所以我这里把这份报告里面的一些观点转述如下。所有的观点均来自Dan Lavry,并非felixcat所写。

1. 现时有不少录音采用类如192kHz的采样率,有没有必要?

经实验证明,所有人类的乐器能够产生的声波频率最高为40kHz。绝大部分麦克风所能记录到的声波频率不会离20kHz太远,人类听觉最厉害只能感受到略高于20kHz频率的声波(felixcat补充:据了解,低于15kHz的频率声波,人耳的鼓膜可以感受;15kHz - 20kHz的声波,靠人的颅骨来感应并传给大脑产生听觉——高于20kHz,我不知道了),所以没人能够感受到40kHz的乐器声波。因此,88.2kHz或者96kHz的采样率,足够了。更高的采样率,没必要。

(未完待续)


非常感兴趣,继续!
TOP
468#

16bit => 24bit的改近,比44.1khz => 96khz重要的多.

"因此,88.2kHz或者96kHz的采样率,足够了。更高的采样率,没必要。"

不是没必要,而是,是否值得的问题.
TOP
46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70#

我认为理论上,的确是「“悬挂”系统,在播放唱片时,唱针VTA角是在不停地变化中」,这事实对回放音质的影响不会像各位想象得那么严重。我在这里又贴上一图片,它是Clearaudio的唱头设计示意图,我所担心的“悬挂”系统里的damping material,也是唱针的shock absorber我这个唱头用了16年,仍没有变化。

我觉得厂方在设计上用上恰当的shock damping material,令到唱针的VTA角起到shock absorber的作用,这些轻微的变动就可忽略不计了。要明白想将它绝对的杜绝是不可行的,就像想我们的座驾不振动一样。

[upload=jpg]Upload/20051211129691199.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