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6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907|回复: 613
131#

LP另外一个不适于做播放介质的原因就是内外圈音质的不一致.匀转速.根据半径的长短就清楚,内圈和外圈的带宽可以差了一倍甚至更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烧LP单面播放时间很短,只用外圈的那段.

一张专辑,播放到不同的地点,音质不一致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TOP
132#

开个玩笑, 凭已知推测未知, 但并不知道理由的, 就是猜测,如插值方法,如算命先生.  

凭已知算出未知, 并且知道理由的,  如同采样定理, 就是半仙
TOP
13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134#

[quote]JWang 在 2005-11-24 17:33:59 发表的内容
呵,又来了。

这位felxicat老兄真是个书呆子。LP的放音是个机械动作,误差当然会有。这没什么好奇怪的。问题是你对LP的声音又了解了多少呢。翻点书抄上一阵没多大意思。我在前面就讲过了,你这个门也没入呢。你们这些支持CD的老弟们,哪一个听过45转的lp。我可以讲百分之百没有的。
首先,贴主比老兄文明,他很尊重听LP和喜欢LP的人,而你却不是这样!
其次,你也太武断了,LP的历史比CD长,怎么会没有人听过呢?而现在听的人少了,总不是因为它出色的原因吧?
第三,给你个反例,CD我从90年以后才接触,这之前听唱片不听LP还能听什么呢?若我没有猜错的话70年听这东西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它叫LP,其实我也不知道...!那时候,都叫密纹唱片.
第四,贴主写的文章科学且理性,你完全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也写些令人信服的东西啊!
TOP
135#

说到耳机,仿真人头录音用耳罩耳机播放,左、右、后三向的声场真实得有些吓人,只是前方声场还是差些。上下两方可能是录音的关系不太引人注意。可能用耳塞前方声场更真实,可是我没试过。
不知道这是不是左右声道没有混入L+R或L-R的纯正的两声道?
最后编辑LEISURE
TOP
13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137#

各位朋友对我的鼓励,我心领了。写这个帖子的目的是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学习 :)

另外对上面的频谱分析补充一点:我刚才看了看上传上来的那两幅缩小了之后的图象,发现在14000Hz以上的部分,新版的频谱里颜色要比旧版要深,这说明了新版在高频部分似乎分量也比旧版多。

但是,我又找回没有缩小之前的原来的频谱图,我怎么看也没发现在大图里面颜色有这个区别。所以我也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产生出这个变化了(有可能是Photoshop的问题)。不过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能得出:新版CD和旧版CD之间听感的不同,是源于在各个频段上声音能量分布的不同所造成的。

不过请不要以为频谱图中新版的颜色整体看上去比旧版深就说明新版含有更多细节,真正的原因是:颜色深是因为新版整体平均电平都比旧版高(请参见上述“平均RMS功率”那一栏数值)。

噢,差点忘了,明天开始是四天的感恩节假期,星期天晚上我们再继续这个帖子的讨论。祝各位朋友节日愉快 :)

(未完待续)
TOP
138#

其实各位根本没有必要研究的这么深奥,这和听音乐关系不大.
我给各位出个主意,如果单声道,特别是老录音必听的话,那么LP系统是一定要上的,因为单声道CD比LP差很多.
如果单声道不是一定要听,或是听的不多,或是听新的录音,特别是80,90年代以后的为主,那么LP就不是一定要上了,因为差距已经远没有单声道大了.
所以听LP还是听CD一定要和自己听哪种音乐相关.
简单总结就是,要听单声道及50-60年代的唱片的,LP系统必上,而听新录音为主的,那差距不值得在投资LP,CD可以了.
TOP
139#

enrique 在 2005-11-24 16:38:23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4 11:01:14 发表的内容
看来felixcat兄的科学普及还不能深入人心,请看下面这段话;

“究竟问题在那里呢?现在只好回到抽样定理那边找答案了。抽样定理是经过数学证明的,本身肯定不会有问题的。要有什么问题的话只能从它的适用条件里去找了。

抽样定理的核心内容是从有限的离散样本值恢复出“连续”的信号,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用前后多个样本值(理论上要全体抽样值)来推算出某处的值,如果没有后面的样本(或数量太少),它将不能正确的推算出某处的值。问题的结症就在这里啦。试验电路和老CD机就是因为无法提供后面的样本。所以试验电路和老CD机不能正确的还原原信号就不奇怪了。

后产的CD机一般都有N倍的数字滤波器,目的就是尽量恢复一些数值。所以当《雨果发烧碟一》用有数字滤波器的机器播放时能输出较好的正弦波。这就是现在不同牌子的CD机厂都不约而同的使用数字滤波器的原因。但不同的厂家对数字滤波的算法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用太多的样本来计算。另一方面,虽然数字滤波器对简单的正弦波能很好的处理,但对复杂的音乐信号就打折扣了。因此目前的CD机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数码声的问题。”



felixcat兄“任重道远”哟。



我的理解:

这段话是有知识错误性的. 抽样定律(或Nyqist 采样定理) 并不是从前后的几个值去推算中间的值那么简单.  如果是简单这样的话,那是插值公式. 有很多种插值方法,线性插值, 二次曲线插值.. Bezier 插值, 样条曲线插值等等.  

插值技术的核心是借助有限的数据去推算未知的数据. 并不要求了解函数的解析式, 只要求函数具有连续性就可以. 数码相机中的"数码变焦" ,还有用ACDSee 放大和缩小图片就是用插值技术.
一张像素很少的图片放大到大图片的大小也不会和像素很多的大图片一样清楚. 这就是用已知(无凭据的) 推测未知的问题.


而采样是高于插值的, 他们是不一样的. 正如Felixcat 兄所说,如果我定义一条直线,那么有两个点就可以了. 前提是我已经知道了他是一条直线. 那么对于第三个点来的时候, 我已经知道了直线的方程式,就可以算出第三个点的函数值.  对于一条抛物线 (二次曲线) , 只需要三个点就可以了. 因为对于二次曲线, 有三个点就可以完全复原出曲线的方程式. 对于正弦信号也类似,  只要连续间隔采样,并且采样频率大于正弦信号频率的两倍,就可以算出正弦信号的方程式. 也就是说,对于周期是 T 的正弦波信号, 最少 T/2  时间采一次样,就可以根据采样值完全算出正弦波的方程式.


采样频率 f  确定以后,就已经做了一个假设,就是假设目标的频率都低于f/2, 然后下面的事情都是可以精确计算的了,而绝不是像插值那样仅仅是用已知的点去推算未知的点.

所以采样定律不是根据已知推测未知,而是根据已知,算出模型, 根据模型,算出未知. 只要模型精确度足够高, 未知就是可测得.   如果被采样的信号频率100% 的落在采样频率f 的一半以下,那么模型就是100%的正确.


哈哈,enrique兄,对数据处理很熟悉啊!
TOP
14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