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241#

felixcat 在 2005-11-25 13:08:51 发表的内容
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看为何LP不可能刻录立体声效果特别好的录音——立体声效果越好,音纹竖直方向深度就越浅,以致消失!

请看动画演示:
http://www.vinylrecorder.com/bass.html




这应该是LP格式最致命的问题了。
TOP
242#

        如果您的想象能力更丰富一些,尝试将盘面这一螺旋渐进线拉直成一直线(请事先在您定义之相邻沟槽分别做标记),并以此直线正负展开类“V”型沟槽于同一平面内;然后试运行重播唱针,您也许就能发现针尖是延此直线运行的,且运行速度恒定(线速度恒定取决于33 1/3或45的转速);那么此唱针达到事先标记处(也就是从外至内相邻的沟槽起点)只会有时间的缩短(因为运行半径的逐渐缩小,其轨迹也逐渐变短),而速度则永远保持恒定!
TOP
243#

menn 在 2005-11-25 11:48:33 发表的内容
        如果您的想象能力更丰富一些,尝试将盘面这一螺旋渐进线拉直成一直线(请事先在您定义之相邻沟槽分别做标记),并以此直线正负展开类“V”型沟槽于同一平面内;然后试运行重播唱针,您也许就能发现针尖是延此直线运行的,且运行速度恒定(线速度恒定取决于33 1/3或45的转速);那么此唱针达到事先标记处(也就是从外至内相邻的沟槽起点)只会有时间的缩短(因为运行半径的逐渐缩小,其轨迹也逐渐变短),而速度则永远保持恒定!


如像您所说的那样,假如刻针内移速度保持匀速的话,那么CBS怎么做到在电平大的时候,纹间距变大,电平小的时候,纹间距变小呢?
TOP
244#

felixcat 在 2005-11-25 14:23:58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25 14:13:12 发表的内容
menn 在 2005-11-25 14:05:17 发表的内容
        有什么可觉得惊讶的?看到线圈排列方式顺时针转动45度后的结果了吗?右声道完全是由位置于左侧的线圈驱动针尖,以原盘水平方向135度撞入刻出右声道(也就是V态沟槽的右/侧)形成沟槽的!而左声道呢?则由位置于右侧的线圈驱动“同一根针尖”,以原盘水平45度撞入刻出左声道(也就是V态沟槽的左\侧)形成沟槽的!也只有这样,Vinly才会有更佳的声道分离度;也只有这样,不可能同时以两根刻针进行刻录,才会导致以刻录头为蓝本开发的重播唱头不具有更高的声道分离度;毕竟这是两个相互垂直的线圈(或磁路)处于两个相互干涉的磁场(或线圈)中,而唱针却仅是一个!
    您们两位难兄难弟,不会认为那蛮搞笑的动画中是两根毫不相干的刻针吧?


我不是很明白你想说什么.纹路的横向记录了L和R的信息,纵向(深度方向),记录了L和R的反相信息.用L+R和L-R来说也无不妥.但我不清楚你上面究竟想说什么.


算了,Raxel兄别问他了,估计他还没看明白,等他想清楚了之后自然会明白45-45法的巧妙之处。


        如果事实如您两位所想,那我宁愿还是别弄明白的好啦!
TOP
24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4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47#

enrique 在 2005-11-25 17:30:06 发表的内容
L+R  信号和L-R 信号经过加起来除以2就得到L ,相减然后除以2就得到R 信号. 为什么这样做felixcat兄已经解释过了.

欧洲电视伴音制式FM Stereo (我们的FM立体声广播也是)这样,调制的时候,把左右声道并不是分别调制,而是有一小段频率装L+R, 一小段频率装L-R.为的就是即使在频率点抓不准(或漂移)的时候L和R也是一样的,不会出现只有某一声道声音变小或变差.

FM Stereo 就是Analog 技术的典范,LP的原理与之非常类似.严格说起来,FM Stereo还比LP 技术好,因为它不是调幅,而是调频,这样模拟信号传输中幅度衰减也不会影响效果.

比FM Stereo 更先进的模拟技术是大家已经淘汰的电脑用Modem,这个不但有对模拟信号的调频,还有调相,模拟信号传输的准确度再次增加. 调相是非常先进的.以色列的相控阵雷达就是采用相变的技术来检测飞机.

这样的发言,谁能不欢迎呢?
支持一下!
TOP
248#

奇迹777我听过,自用分体CD级数相若,也曾试过为它配上相若线(两电源线一数码线约70000)听过。
TOP
249#

左右声道要反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存放单声道录音的时候,可以通过轨迹的水平移动来记录信息,而不是垂直方向.试想,如果两个声道是同相位的.单声道,左右声道声音一致,那么怎么办?记录单声道,就只能垂直方向移动了.这样的效果比水平方向记录要差.
TOP
25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51#

JWang 在 2005-11-26 13:00:59 发表的内容
好,那你来讲讲向量,CAV,CLV是什么。我先讲明了,你要踏进来,就不要后退。不要找理由讲你可以自己去看等等bullshit。


我是这样看的,既然大家在讨论,如果你觉得对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那么就大方地指出来.不要自己不说,又喜欢用指点的方式说这说那.在论坛上本来大家就是互相学习,有错也是正常的.即使你是以高过别人,指点别人的心态自居,那也要把你懂的知识说出来,对不对.否则大家怎么知道你才高八斗.你总是反问别人,要别人回答你,那别人怎么知道你究竟有哪些渊博的知识呢?更何况就是世外高人也难保不会有错吧.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这个帖子前面就有吧.
TOP
252#

menn 在 2005-11-25 11:03:24 发表的内容
        到底是谁在用华而不实,或被您称之为“花里胡哨”的词藻;去掩饰自己在录音或录音工程方面的无知与幼稚!
    我所提及与您所引用的那段文字,您还觉着不够充分吗?您不知道什么叫做唱片工业录制标准——“WESREX 45-45(也就是1957年12月17、18日大雪纷飞的那天,RIAA激辩至尾声,最终决定了的世界标准45-45方式)”,不要紧也可以原谅!但一个自以为是、认为什么都懂的楼主不知道、不清楚;但又爱夸夸其谈什么的,您又以为如何?何况他自己也承认“这些”也是由东拼西凑而来的东西,那我说他是个小文抄(好些生搬硬套回来的东西,还未认定真伪就如此这般地当作经验娓娓而谈,难道对吗?),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

    至于您对我的身份质疑——“一出口就居高临下,你算什么?你是录音师还是工程师?”
    因为我是对的,所以我就爱居高临下;您什么时候见过掌握真理的人低三下四的?
    录音师、工程师,似乎还不足以概括我。




请menn兄给我们也来个“科学普及教育”,另开一帖也有必要, 将就此帖继续也行。关注中。
TOP
253#

menn 在 2005-11-26 16:29:03 发表的内容
    认真看过的人(不是那些蠢顶的家伙)就能通过对比此人的前言后语而了解真相!

那就请您列举出felixcat的那些前言后语所透露出来了什么真相?好不好?
TOP
254#

终于全贴看完了。我开始也是一知半解,对LP和CD谁更好持观望态度。看完此贴后总算完全明白了。我相信有一定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的人,即便是完全没玩过HIFI也能看得懂。看得懂的人自然明白并佩服felixcat,看不懂的人自然会觉得他在瞎扯蛋。这是我在论坛上看到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贴子。

所有结论都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的。felixcat说的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许多所谓从主观听感得出来的结论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毫无说服力。

看完此文才感受到HIFI168水平之高!!!
最后编辑三星带花
TOP
25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56#

felixcat 在 2005-11-25 12:27:21 发表的内容
Willson 在 2005-11-25 11:32:34 发表的内容
来看看一段历史

      1952年,工程师柯克,EmolyCook)首先介绍出有两个声道的立体唱片。他的方式是将一张唱片分成内外两个部份,分别录下左、右声道的声音。重播用的唱盘装有一个Y型的唱臂,前端装了两个唱头,分别拾取不同的讯号,再经由两套扩音机放大播出来。这种设计最大的问题是两个唱头的等距,如果距离不对唱针就无法落在音槽的中央位置,而且唱片的内外圈大小不同,两声道的差异很容易被分辨出来,柯克的设计于是胎死腹中。1956年Decca研究出在一个音槽内产生两种不同讯号的方法,美国急起直追,Westrex在1957年宣布获得成功,不过他们万万没想到,这种方式廿年前就有了。1931年英国工程师AlanCBlu 就曾申请到一种立体声唱片的专利,五年后贝尔实验室的Arthur C.Keller与Irad Rafuse也在美国申请到类似专利,由于直到专利期满都没有产品问世,所以他们的发明都被忽略了。
  英美两地新的单槽立体唱片不太一样,Decca是在左右震动的单音音槽内再加上一个上下震动的讯号,拾音唱头中间也分别装上水平与垂直两个线圈,产生两个不同的讯号,美国所用的方法是将音槽作成与垂直方向成45度的两个斜面,也就是互成90度的V型音槽,每边录下一个声道的语号,拾音唱头内线圈作成两个45度斜冒式,产生左右立体效果。这两种系统各有优点,但不能互通,最后因45/45唱片对唱片的刻制与唱头的装配比较方便,美国录音协会决定采用,Decca只好放弃自己的专利。CBS赶来凑热闹,研发出45/45改良型唱片,利用立体声两个声道的的和产生水平震动,两个声道的差产生垂直震动,使唱头的垂芬分力大幅降低,可提高唱头的表现能力。可惜,CBS的计画也未能打入市场。


Westrex的45-45方式,把左声道的震动斜刻在左壁上,右声道的震动斜刻在右壁上,这样产生的效果,就等于两壁所造成的横向震动恰好就是L+R的合成,而两壁所造成的纵向震动恰好是L-R的合成。这个理解是对的,但可能要动脑筋想一想才明白。

唱头两个倾斜安装的线圈刚好产生这样的效果:(L+R) + (L-R) = 2L,(L+R) - (L-R) = 2R。

假如觉得上述所说的理解上有问题,那么请看这样一句话(摘自http://www.rogernichols.com/EQ/EQ_2001_07.html):

If the material recorded was mono, the groove moved laterally. If the material was completely out of phase, the groove moved vertically.

意思就是说,单声道意味着L = R,所以L-R = 0,无纵向运动;completely out of phase意味着L = -R,所以L+R=0,无横向运动。

假如还是不明白,这里有个很直观的动画演示,看完了就明白了:

http://www.vinylrecorder.com/stereo.html

上述动画的重点:Each channel half vertical, half horizontal !

由Wilson朋友引用的话可知,只看事物表面很容易引起误解。Westrex的45-45方式下,所造成的唱针的震动,可分解为横向和竖向两个垂直方向的分量,横向的震动绝对是L+R,竖直方向绝对是L-R,我felixcat没有想透的道理,绝对不会轻易说出来!



如果“动画”直观形象的东西还看不懂,讨论也没有意义了。
TOP
257#

menn 在 2005-11-26 16:38:51 发表的内容
yyy9 在 2005-11-25 18:42:52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5 13:13:03 发表的内容
[quote]menn 在 2005-11-25 11:48:33 发表的内容
        如果您的想象能力更丰富一些,尝试将盘面这一螺旋渐进线拉直成一直线(请事先在您定义之相邻沟槽分别做标记),并以此直线正负展开类“V”型沟槽于同一平面内;然后试运行重播唱针,您也砭湍芊⑾终爰馐茄哟酥毕咴诵械模以诵兴俣群愣ǎㄏ咚俣群愣ㄈ【鲇?3 1/3或45的转速);那么此唱针达到事先标记处(也就是从外至内相邻的沟槽起点)只会有时间的缩短(因为运行半径的逐渐缩小,其轨迹也逐渐变短),而速度则永远保持恒定!


我觉得LP的盘片要做得像一口大锅一样,并只利用外半圈才能达到你所说的速度恒定---毕竟你我都知道LP是CAV而不是CLV的。

哈哈,科研兄,这样的问题都不必要讨论!
相信你与贴主都能轻松地计算出唱针在任何时刻的线速度,而我实在想象不出来一个LP方面的专家怎么会提出这么个问题!!!


    怎么就是有这样的人,又不懂且不虚心呢?LP沟槽并不是同心圆!而是同一平面内的一条螺旋渐近线;高等数学都还给老师了吗?[/quote]
"专家"!
第一,螺旋线是初等数学的内容!
第二,其他朋友把某个半径对应的螺纹近似的看成同心圆是可以的,误差非常小!
第三,这里能精确的给出任何时刻唱针线速度精确表达式的人太多了,难道你怀疑我不会计算这个吗?这么一个问题,若我的学生算不出来,他就别想及格了!
第四,这么个大家都不以为然的事情,大侠为什么这么感兴趣?若愿意的话,就展示一下你的学问,也不必要给我们讲什么高等数学,就把这个计算表达式给出来吧.
TOP
258#

felixcat 在 2005-11-26 14:34:01 发表的内容
OK,JWang朋友,在你对这个刻针问题或者相关的其它问题进行讨论之前,为了让大家知道你确实了解这个问题,请你先来回答一下这个小问题:

假设现在某台刻盘机出现故障,导致音纹左壁和竖直之间的夹角变为40度,右壁的夹角为48度,请你推导刻针在上述Delta t时间内的,在水平方向、在竖直方向上各自的位移的准确表达式。

请先回答上述这个小问题之后,再进行下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很简单的,花不了你多少时间,请不要回避。

felixcat兄何必与他纠缠?我敢保证他是推导不出来的,他水平高是他自称的,而你的理论知识是很多人认可的,这就够了,对不对?
TOP
259#

最后进入了高等数学的决战。谁的高数好谁为优胜者。
只是这与LP和CD之争的关系越来越远了。

反正我看不懂这些概念,还是听我的黑胶去。
TOP
26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