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001|回复: 370
1#
对LP、CD、SACD哪个声音更好?我就说上几句;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它们都离不开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或者电子管等非线性元件,任何电信号经过它们,都会有一定量的损失、变形或失真。“没有损失”或“没有失真”那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假设的"理想"状态。优良导线传输都还有损失呢。(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或者在IC内部就采用了并联结构工艺),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串联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最后编辑松香味
分享 转发
TOP
2#

最近又在争论LP、CD的什么模拟声、数码声,其实CD出来的也是模拟信号。尤其LPCD片出来的声音各方面都非常不错了。我的理解:

LP如同“水彩国画”,美在更“意境”;同时也“真实”。
其实CD如同“油画”或照片,美在更“真实”;同时也“意境”。
“水彩国画”中最顶尖的其实是“功笔画”,其真实感、透视美并不亚于油画;
而“油画”或照片中,最顶尖的其实“真实”与“意境”并存;
LP、CD一样,其最顶尖的器材,我们发现它们在音质、音色上的差别并不明显了,用“水彩国画”和“油画”或照片来形容它们是非常恰当的了。
TOP
3#

荒言重复了还是荒言~~~~~
最后编辑Real
TOP
4#

Real 在 2006-2-28 0:14:42 发表的内容
荒言重复了还是荒言~~~~~


哈哈!!!
TOP
5#

Real 在 2006-2-28 0:14:42 发表的内容
荒言重复了还是荒言~~~~~
TOP
6#

有同感
TOP
7#

呵呵,松香兄所说极是!不过对于没机会亲耳聆听过制作一流的CD的朋友来说,我们的确是不可能、没办法、也没必要让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我说的对吧? :)

近日听了斯托科夫斯基57年为Capitol录制的巴伯《弦乐慢板》之高价版CD,当乐曲高潮时CD在十五秒时间内,持续以不失真、负3分贝的骇人能量展示出弦乐团的全力演奏景象(我从未看到有其他任何CD以如此高的能量展示一个弦乐团)时,相信任何亲耳聆听的人都无不被其宽广的包围感、乐器强烈的质感、堂音的真实感,还有演奏家迷人的艺术魅力所感染。

可惜,头版LP(SP 8385)和最新再版的中价版CD上都没有(甚至是根本没打算要)保持原始母带如此好的动态,上述那种感受在此两者身上可以说是荡然无存的。没听过的自然打死不信,听过的自然坚信无疑。
TOP
8#

海市蜃楼是光学原理中一个复杂的折射现象,并非完全乌有。
TOP
9#

对于LP来说;瞬随能力(唱针随轨迹能力)不可能达到100%的理想瞬随,特别是频率高刻纹密度非常大时;
对于CD;16bt/44.1kHz的标准格式,完全大大超过了LP的理论最高标准,问题是同样很难达到这个格式标准的理论值;

他们就好象给一个数码控制车床提出了一个加工精确度为:直径5.00000cm正负0.000001cm要求的条件,这样的条件,目前的水平看来就还不能达到,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达到LP或者CD;16bt/44.1kHz的标准格式水平的90%,大家就会感觉非常满意了。
方式、格式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发挥方式、格式“潜力”的环境条件。
TOP
10#

听音乐会吧.呵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