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970717273747576»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152|回复: 807
721#

开心果 在 2005-11-21 23:19:57 发表的内容
CD格式的抽样特性。如果仅从抽样来说,不论是什么D ,样本的特性都是一样的。但具体到那种D 时,其主要问题是不同的。CD格式的主要问题是混频干扰严重,原因是抽样频率低了。

下图是按CD格式对频率为11175 hz 的正弦信号进行理想式的抽样,每个周期约有不到4个的抽样点,显然少了点,仅取了几百多个样本,这里仅取出其中的几个特殊点进行说明。

取样开始后不久,样本就能取到峰值了(第26和28点,近似值,下同),过一段时间后又能取到峰值了(99和101点)。但在28到99点之间,取样点是逐步远离峰值的。往后的数据基本是这个规律,显然这些样本已经走样了。如果使这些样本通过滤波器,显然恢复的波形将不是理想的正弦波,而是振幅受到调制的波。从数据中可分析出,调制周期约为0.0016秒,相应的频率是625赫兹。不过准确的频率应该是11175*4- 44100=600。显然这个频率是落在听觉范围内的,是无法去掉的,从而形成一种特讨厌的干扰声。这就是数码声的来源之一。

信号的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这种特讨厌的干扰声。所以高音越丰富的乐器声灌录到CD后,重放时就越难听。从这点来说,国乐就不太适合灌录在CD里。大家可以从雨果出版的碟里去漫漫体会。

为了验证以上的分析,用现有的元件搭了个临时的线路进行试验,不过抽样频率仅取4.41Khz,相应的信号频率就只能取2Khz以下了。结果如下:

老CD机播放“雨果发烧碟一”中的6.3khz 信号时的输出波形(因为6.3*7=44.1  所以能稳定的在屏幕上显示)

信号频率为400赫兹时的输出波形,显然那个“数码声”不明显。


如果开心果兄的测试结果是正确的话,SACD/DVD-A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SACD,正如KENTRYFO兄在前面也有提到,SACD在可闻的高频方面可以说是做得相当精准。
TOP
72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2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24#

开心果 在 2005-11-21 23:19:57 发表的内容
CD格式的抽样特性。如果仅从抽样来说,不论是什么D ,样本的特性都是一样的。但具体到那种D 时,其主要问题是不同的。CD格式的主要问题是混频干扰严重,原因是抽样频率低了。

下图是按CD格式对频率为11175 hz 的正弦信号进行理想式的抽样,每个周期约有不到4个的抽样点,显然少了点,仅取了几百多个样本,这里仅取出其中的几个特殊点进行说明。

取样开始后不久,样本就能取到峰值了(第26和28点,近似值,下同),过一段时间后又能取到峰值了(99和101点)。但在28到99点之间,取样点是逐步远离峰值的。往后的数据基本是这个规律,显然这些样本已经走样了。如果使这些样本通过滤波器,显然恢复的波形将不是理想的正弦波,而是振幅受到调制的波。从数据中可分析出,调制周期约为0.0016秒,相应的频率是625赫兹。不过准确的频率应该是11175*4- 44100=600。显然这个频率是落在听觉范围内的,是无法去掉的,从而形成一种特讨厌的干扰声。这就是数码声的来源之一。

信号的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这种特讨厌的干扰声。所以高音越丰富的乐器声灌录到CD后,重放时就越难听。从这点来说,国乐就不太适合灌录在CD里。大家可以从雨果出版的碟里去漫漫体会。

为了验证以上的分析,用现有的元件搭了个临时的线路进行试验,不过抽样频率仅取4.41Khz,相应的信号频率就只能取2Khz以下了。结果如下:
[upload=jpg]Upload/2005112123112916525.jpg[/upload]

老CD机播放“雨果发烧碟一”中的6.3khz 信号时的输出波形(因为6.3*7=44.1  所以能稳定的在屏幕上显示)
[upload=jpg]Upload/2005112123115069746.jpg[/upload]

信号频率为400赫兹时的输出波形,显然那个“数码声”不明显。
[upload=jpg]Upload/2005112123171887623.jpg[/upload]




测量用的设备有没有问题,测量的方法能不能说说,我怎么就测量不到这个结果?
TOP
725#

回重起兄,我的音响系统取向是cd!——客观原因使然,我可还是时间、金钱的奴隶啊。我的听音取向是彻底的现场了。我的“音响”取向吧?应该是模拟“音响”。没办法,我始终认为:模拟才是声音的本质——从音源到最终的声音,无论采取什么技术手段,都为了模拟的声音服务。
    对 Raxel兄的建议:讨论最好还是公开进行,私下统一可没有什么意思喽噢?
TOP
726#

指标?——肯定需要,可是,现在很难找到“以人为本”、“以声音为本”的指标,尤其是缺乏了信号是否已经模拟化的指标,哼哼
TOP
72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28#

JWang 在 2005-11-22 10:19:56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的这个测试很有意思。和我以前表明的观点很接近。我所谓的数码失真更明显地表现在1Khz到2khz,即中高音部分。那么2Khz以上的话,按测试来讲,失真应更历害。但这超出了我指的红色区域,也就是说,听感上不那么明显了。我的假说是,人耳的分辨能力降低。当然,这只是假说。可以有讨论的余地。


基本同意你的观点。

我的观点是,抽样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产生干扰是免不了的。
TOP
729#

kentryfo 在 2005-11-22 10:07:05 发表的内容
嘿嘿,sacd何止于高频精准,从信号来说,其低频同样是精准的,然,我们的系统重播,特别是扬声器就难以乖乖就范听话地播其低频信号了..........这就是技术领域的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是可以理解的现实,更是sacd有机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但是,录音的源泉如何?的问题同样值得探讨!我倒是为sacd烦恼:没有模拟化水平的考量机制下,大大超前于所有模拟设备的发展,跟声音本质(模拟化)还是没有接近..........      


不能完全同意。
信号精准的定义应该是A/D,D/A之后和原来的原始信号比较难有人耳可闻的差别。信号源的工作就只是提供信号。
最后编辑重起
TOP
730#

CD格式的抽样特性。如果仅从抽样来说,不论是什么D ,样本的特性都是一样的。但具体到那种D 时,其主要问题是不同的。CD格式的主要问题是混频干扰严重,原因是抽样频率低了。

下图是按CD格式对频率为11175 hz 的正弦信号进行理想式的抽样,每个周期约有不到4个的抽样点,显然少了点,仅取了几百多个样本,这里仅取出其中的几个特殊点进行说明。

取样开始后不久,样本就能取到峰值了(第26和28点,近似值,下同),过一段时间后又能取到峰值了(99和101点)。但在28到99点之间,取样点是逐步远离峰值的。往后的数据基本是这个规律,显然这些样本已经走样了。如果使这些样本通过滤波器,显然恢复的波形将不是理想的正弦波,而是振幅受到调制的波。从数据中可分析出,调制周期约为0.0016秒,相应的频率是625赫兹。不过准确的频率应该是11175*4- 44100=600。显然这个频率是落在听觉范围内的,是无法去掉的,从而形成一种特讨厌的干扰声。这就是数码声的来源之一。

信号的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这种特讨厌的干扰声。所以高音越丰富的乐器声灌录到CD后,重放时就越难听。从这点来说,国乐就不太适合灌录在CD里。大家可以从雨果出版的碟里去漫漫体会。

为了验证以上的分析,用现有的元件搭了个临时的线路进行试验,不过抽样频率仅取4.41Khz,相应的信号频率就只能取2Khz以下了。结果如下:
[upload=jpg]Upload/2005112123112916525.jpg[/upload]

老CD机播放“雨果发烧碟一”中的6.3khz 信号时的输出波形(因为6.3*7=44.1  所以能稳定的在屏幕上显示)
[upload=jpg]Upload/2005112123115069746.jpg[/upload]

信号频率为400赫兹时的输出波形,显然那个“数码声”不明显。
[upload=jpg]Upload/2005112123171887623.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