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172737475767778»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128|回复: 807
741#

为sacd烦恼的是,假使所有人支持sacd,从而真正播好了真正的sacd信号,却仍然脱不了因数码格式而来的、人类非常敏感的失真,最后,还是比不过模拟格式信源.......
TOP
742#

重起 在 2005-11-22 21:51:47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5-11-22 10:07:05 发表的内容
嘿嘿,sacd何止于高频精准,从信号来说,其低频同样是精准的,然,我们的系统重播,特别是扬声器就难以乖乖就范听话地播其低频信号了..........这就是技术领域的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是可以理解的现实,更是sacd有机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但是,录音的源泉如何?的问题同样值得探讨!我倒是为sacd烦恼:没有模拟化水平的考量机制下,大大超前于所有模拟设备的发展,跟声音本质(模拟化)还是没有接近..........      


不能完全同意。
信号精准的定义应该是D/A,A/D之后和原来的原始信号比较难有人耳可闻的差别。信号源的工作就只是提供信号。

信号源的工作就只是提供信号——认同!而我也承认sacd信号比cd更精准,但是,从现有录音中得不到该有的精准信号不在说,就是找到这个录音,我们的放大电路和播音设备就会偏偏因为这些精准的信号的驱动而发不出好声——无它,不能平衡!无它,这个新的数码信号驱动(经阻尼曲线匹配的)电声机械换能系统达致想境地,必须打破原有的驱动力与控制力的平衡关系,我以为是数码信号要精准实现电声换能,就现有扬声器系统来说,必须用百倍的控制力去驱动——sacd信号的要求比cd信号高了数十倍,而我们经常说的是:控制得太死,声音就没有生气,哈哈,而事实是物极必反,理论上的sacd信号,就是趋向于扬声器需百分百受控。
    (噢,对了,也许驱动静电耳机的效果会更好一点,有机会该试试.........)
       相反,现有模拟系统却从信源开始就没有斤斤计较于系统的控制力而讲求平衡,我们凭着多年来搭配和针对现有信源开发下形成的经验和理论,通过相互间阻尼互动关系调配,重播着调配者认为正确的、耐听的声音。
TOP
74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44#

SACD红不起来,关键是价格。
只有少数的发烧友去购买,技术再好也宛然。。。
TOP
745#

开心果 在 2005-11-22 22:51:52 发表的内容
我也正纳闷试验结果与定理间的矛盾呢。


抽样定理的适用条件和数字滤波器

从测试的结果看的确与抽样定理有矛盾,但从测试的原理和线路来说应该没什么原则上的问题。为了对比只好再找出老CD机做个实测,该CD机在以前加装VCD时已经将其内部两倍数字滤波器关闭。所以它的D/A输出是没有经过数字滤波器的原信号(从前面的6.3khz信号波形照片可看出)。播放的内容是雨果发烧碟一中的10khz、16khz和20khz 三个信号,最后发现同试验线路的结果很相似。这充分说明了试验的正确性。

究竟问题在那里呢?现在只好回到抽样定理那边找答案了。抽样定理是经过数学证明的,本身肯定不会有问题的。要有什么问题的话只能从它的适用条件里去找了。

抽样定理的核心内容是从有限的离散样本值恢复出“连续”的信号,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用前后多个样本值(理论上要全体抽样值)来推算出某处的值,如果没有后面的样本(或数量太少),它将不能正确的推算出某处的值。问题的结症就在这里啦。试验电路和老CD机就是因为无法提供后面的样本。所以试验电路和老CD机不能正确的还原原信号就不奇怪了。

    后产的CD机一般都有N倍的数字滤波器,目的就是尽量恢复一些数值。所以当《雨果发烧碟一》用有数字滤波器的机器播放时能输出较好的正弦波。这就是现在不同牌子的CD机厂都不约而同的使用数字滤波器的原因。但不同的厂家对数字滤波的算法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用太多的样本来计算。另一方面,虽然数字滤波器对简单的正弦波能很好的处理,但对复杂的音乐信号就打折扣了。因此目前的CD机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数码声的问题。



今天(24日)有人转到别的帖子后,好象有人误解了。这里说明一下:上面提到的抽样定理和数字滤波器是两回事,不要搞混了。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746#

SACD红不起来的原因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
1。价格太高,对音响效果没有高要求的普罗大众更不会花更多的钱去买,宁愿买张CD。
2。发行的节目没有CD多
3。SACD针对的消费群体是对音响效果有高素质要求的发烧友,而这消费群中已有比较好的,得到认可的CD音源器材,很多都对SACD持观望态度

一种媒体载体必须通过普罗大众来推动,SACD除了在音质上比起CD有一定优势外,并不像由磁带->CD这种革命性的转变。所以SACD的消费群体只有对音响素质有高要求的人群了。这么一群人带动不了一种载体的普及。推算一下,这部分人消费音乐软体占百分之几就知道了。
最后编辑三星带花
TOP
74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4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49#

Dr kuang 在 2005-12-3 11:39:21 发表的内容
还是没达到“录音室最低48轨以上”的要求,而且仍然没有DSD的图文音频工作站。
请Raxel兄在质疑专业人事之前不妨留意一下主流的唱片公司所使用的录音设备和流程,就知道为什么DSD录音技术暂时未能普遍推广,一两个发烧小厂开始尝试和普及之间距离还是比较大的。
SACD要普及,必需要市场能提供价格合理大量品种“音质明显优胜于CD”的SACD唱片,总不可能要购买了高级SACD器材的消费者象你这样只听这些个别唱片公司的制作?所以LEO先生昨天也说过“今天的SACD技术肯定比CD优秀,但前途未卜。”


1.录音室最低48轨以上,前提是什么?所有的录音都需要48音轨以上??大交响乐队才需要那么多,建议你随手拿几张自己喜欢听的唱片,看看是多少音轨录的.

2.“音质明显优胜于CD”, CD的音质并不差,就拿LP和CD比,对于一般的系统,也根本没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音质明显优胜的问题.到了一定层次以上,音质差别本来是很细微的.

3.刚才我说了,编辑功能是否丰富,是缺点也是优点.现在CD有许多为什么不好声?就是编辑处理太容易,人工加工成份太多.是否有些制作人,不给他些编辑处理功能,他就做不好.而且怎么没有图形编辑?
http://www.superaudiocenter.com/News.htm

4.专业人生的看法也总是有个人倾向的.这位Leo先生,说实话,也就是EVD的时候经常听到他的大名,另外加上个什么大鼓,和林叶,其他有什么大作,能否介绍一下?

我这里也有专业人生的评价
“The Sonoma system, when optically interfaced with Ed Meitner‘s DSD converters, is the most musically accurate recording and editing system available today at any price... Period.”
- Tom Jung, Engineer and President of DMP Records

“With DSD, we are much closer to achieving the true capability of digital recording. The Sonoma machines are, in my opinion, sonically unsurpassed and have become a staple for my mixdowns. I can only imagine how remarkable the new 24-track Sonoma is.”
- Michael Beinhorn, Producer

这期TAS,HP也重点谈了SACD和多声道的问题.

5.的确现在只有小部分公司在搞这个,但关键是如果你喜欢的这个领域,相关的发行多就可以了.平时那些什么口水歌,流行专辑什么的听听普通CD,声音已经让我满意了.
TOP
750#

关于这个“柔化”而引起听感改变问题,昨晚也现场问过大草和LEO,他们解释是所使用的SACD机的问题,好的SACD在好的SACD机上播放不存在这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