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ang 在 2005-11-14 4:15:31 发表的内容 事实上,这个波型分析是非常科学的。
首先,它撇开了转盘在读取数据时可能产生的误差。它只是A/D, D/A。其次我更据这个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很谨慎的。我只是表明:
1。A/D, D/A这个过程中,CD的误差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2。DSD的误差则小得多。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不难理解SACD的数码失真小。我接着又说:“当然,有人会讲。如果把同样信号输入模拟的系统,失真或许更大。这种讲法我并不反对。这种信号都是在技术领域,但在实际的听音中,我们还得考虑听者的心理的因素,以及现场的声学要素。这里我就很自然地引进我的主观失真和客观失真的概念。这里面有很多好讲,现不讲了。”
To flexicat
看清楚了没有?这是34贴中的。我为你重抄一遍。
为什么一定要人家把木鱼敲在头上才罢休呢? |
45转听过。
事实上人家SMR原来的意思并不是要得出你的那两点结论,你用人家的分析来套上自己的结论,看上去当然觉得滑稽。甚至由于SMR没有把所有细节都写出来,所以你还自以为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你的分析里面的有一点概念错误。你在分析的开头不应该拿方波作为原始的信号,而是要拿方波经过滤波器之后的信号作为数码取样的比较对象,因为数码取样、还原的对象不是你那个方波,而是方波经过滤波器之后的波形。
另外这里“滤波器”并不只是指A/D转换器里的那个滤波器,它还包括了麦克风、放大器等诸多录音电子器材所具有滤波作用的总和。你这个例子根本不能说明为何CD制式的误差为什么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因为你举的这个例子我前面都分析过了:你的这个方波,通过以往常见的模拟、数码制式(不包括现在的DVDA,SACD),出来的都是类似那种正弦波。所以我想只有你才会觉得CD制式的误差比你想象的要大。
因此你误导了大家:你举的例子,最后看到的大“误差”的原因,不是因为CD格式的取样那个环节,而是由这个环节之前的由算法和录音器材等所要求具有的滤波所导致的(SMR展示的那个图里面,所用的示波器里就加了滤波)。为了防止alaising,CD的取样格式要求我们要把20kHz以上的信号都主动滤掉,就这么简单。我想除了你之外没有人会以为CD的编码永远是包医百病误差很小的,所以也只有你看了SMR展示的那些图之后会以为遇到了宝拿上来让人看,还得出两点说了等于没说的“结论”。
另外,不是你自己写的东西,不是自己的idea,就要注明出处,你说的东西和用的图都是来自SMR Group的2002年Surround Professional会议上SMR的发言:http://www.smr-home-theatre.org/surround2002/technology/page_07.shtml
另外,主观失真不可量化?没办法度量?——felixcat还是劝你赶快去查询一下相关资料。mp3、AVS等制式都是利用主观失真的特性的成功的例子。你用“subjective distortion”这个关键词组Google一下就能看到,已经有好多篇关于主观失真的度量和应用的专业论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