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443|回复: 807
251#

松香味 在 2005-11-5 20:46:24 发表的内容
yyy9 在 2005-11-5 18:49:35 发表的内容
clk 在 2005-11-1 8:54:13 发表的内容
[quote]eric 在 2005-10-31 23:15:14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发现Raxel是SACD的铁杆支持者。
不过,我讲一个事实:有过这样一张碟,同一张SACD,同一台SACD机,播放CD层时比播SACD层好声。所以,无语。当然,我相信这是一个例外。
也同样一个事实,是在周道前辈家听的,克莱伯的贝5交响曲CD版本比SACD版本好声(两张碟,同一台MF的SACD机播放)。


可能SACD分析力太高变薄,反而没有CD听感自然。

分析力高只能有好作用,否则就不是真的分析力高!
与CD相比,SA CD与真实的现场演奏接近的程度更高些,最好的分析力就是听现场!听现场最自然,哪个与现场接近哪个实际上就更好些,但这可能与长期听CD的习惯不一致.
  很多真实的演奏我并不爱听,但我并不认为我不喜欢的就不是好音乐!SA CD比CD确实好,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喜欢.






基本同意yyy9 在 2005-11-5 18:49:35 发表的内容 ;

好的音源,
低频给人听感是;有凝聚力且"无限下潜",有弹性,有重量感,同时应该具有适当的张力和松弛度,.
中频听感是;在具备厚实丰满音色的基础上,有适当的透明度,有密度感和能量感,.有张力.
高频给人听感同样应该具备"厚度感",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透明度和密度感,象空气般细致松厚的"无限"延伸.(高频的"厚度感"是最难做到的)
从低频到高频总体上给人"信息量非常丰富"的听感.平衡,象征度高.
这样的好"音源",没有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没有足够小的输出阻抗和足够大的"控制能力"(对后一级电路而言),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然而,"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与"足够小的输出阻抗和足够大的控制能力"恰好就是一对矛盾,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举例,在一台"音源",设备电路中,类似的"矛盾"不胜例举.如果某兄设计出某"音源",输出电路,其输出阻抗非常小(比如小于20欧姆)而且具备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那就恭喜你了,你会通过专利申请.
说明一下;上述对低频,中频,高频的描述表达不一定完整,不善文墨,多多见谅.[/quote]


你所描述的中高频特色,形容LP的话太贴切,准确了.CD比之差之远矣.
TOP
252#

54888 在 2005-11-5 21:18:54 发表的内容
johnleeh 在 2005-11-5 17:14:14 发表的内容
爵士鼠 在 2005-11-5 11:17:11 发表的内容
还有钱喽,你SACD统一卖50块不红也难,XRCD卖50块保证出货块.哈哈


上个月我在李源处看到"水星"公司新出的古典名版SACD,已经只要70多元一张了,比很多发烧CD都便宜了.基本和正价版CD同价了.




片子里面印着 Made in Hongkong 。MERCURY把生产线搬到香港去了吗?



MADE IN HONG KONG就不是MERCURY的正版了?就不是SACD了?
TOP
253#

我觉得SACD目前还不红并不是因为她的音质比不上CD,实际上制作精良的SACD效果肯定好过同版的CD,这是技术上根本的进步,没什么可以怀疑的。阻碍SACD普及的根本原因是SACD的制作过程和设备与CD并不完全兼容,SACD要普及得先从头开始,从录音室到成品这一路的设备要全部换代,这是什么样得代价啊!再说人家全球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连MP3和CD得区别都听不出来,CD和SACD那就更别提了,所以尽管SONY狂推但现在绝大多数得录音室都这么拖着,CD上的钱还没赚够呢,SACD还是等等吧。

国内一些发烧友说SACD不及CD,但你看看他们用的器材就知道了,基本上都是CD系统+SACD机,音源是达到要求了但你的扬声器呢?频响到SACD的标准了吗?没有吧,那重播SACD当然打折扣喽。玩LP但没有好的唱放行吗?一样的道理。

前二天心血来潮把8年前买的飞利浦DAT从箱底里拉出来玩了一玩(当年也要1W的东东),嘿嘿,和一贯的感觉一样,哪里都不差过CD!反而觉得比CD更有真实感,可为什么DAT没普及呢?因为飞利浦觉得DAT威胁到CD的生存了,为了多收版税,一横心把DAT给废了。所以我觉得DAT,SAVD,DVD-AUDIO等没红起来并不见得就是她们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因素起的决定性的作用,毕竟,任何技术都是以商业利益为目标而开发的,技术服从市场,天经地义,没什么好争辩的。
TOP
254#

七月雨中 在 2005-11-5 23:24:46 发表的内容
最近出的新版LP,如譚詠磷的<<愛的根源>>,張學友的<<真情流露>>,鄧麗君的......,除了不及早期LP外,連早期CD也有所不及,但陳潔麗的LP,聽朋友說,比CD,XRCD好多了,搞到我都想買一張,但好像這邊比較缺貨.





如果你说的事实存在,说明了后期制作的重要性,我认为不管母带水平在好.后期制作不好不认真,什么制式都不可能好声.普通CD和XRCD的区别,同一个版本不同国家生产的CD声音上的差别,,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唱片公司应该引起注意.不要囫囵消费者了.
TOP
255#

松香味 在 2005-11-6 0:52:5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0-31 23:32:33 发表的内容
现在从所得到的消息,以前推出的SACD并没有真正使用上DSD技术。SONY和PHILLIP撒了个弥天大谎,在它们的宣传中,刻意地把它们的SACD和DSD混为一谈,SACD所标称的技术指标,其实是DSD技术的指标,而从未有任何一张SACD唱片达到了由EMM LAB公司开发的DSD技术的指标。一些SACD和原有CD版本听感上的提升是来源于重新制作时,制作者对原有唱片重新混音;而有些听感上没有提升的,是制作者只是使用了SACD的设备把原母带直接转换成SACD格式。



不会搞错吧?不过我接受这样的说法.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6704&ftdate=20051103&nTypeId=10&page=4
最后编辑Raxel
TOP
256#

johnleeh 在 2005-11-5 17:14:14 发表的内容
爵士鼠 在 2005-11-5 11:17:11 发表的内容
还有钱喽,你SACD统一卖50块不红也难,XRCD卖50块保证出货块.哈哈


上个月我在李源处看到"水星"公司新出的古典名版SACD,已经只要70多元一张了,比很多发烧CD都便宜了.基本和正价版CD同价了.



片子里面印着 Made in Hongkong 。MERCURY把生产线搬到香港去了吗?
TOP
257#

johnleeh 在 2005-11-5 21:06:40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5 20:46:24 发表的内容
yyy9 在 2005-11-5 18:49:35 发表的内容
[quote]clk 在 2005-11-1 8:54:13 发表的内容
[quote]eric 在 2005-10-31 23:15:14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发现Raxel是SACD的铁杆支持者。
不过,我讲一个事实:有过这样一张碟,同一张SACD,同一台SACD机,播放CD层时比播SACD层好声。所以,无语。当然,我相信这是一个例外。
也同样一个事实,是在周道前辈家听的,克莱伯的贝5交响曲CD版本比SACD版本好声(两张碟,同一台MF的SACD机播放)。


可能SACD分析力太高变薄,反而没有CD听感自然。

分析力高只能有好作用,否则就不是真的分析力高!
与CD相比,SA CD与真实的现场演奏接近的程度更高些,最好的分析力就是听现场!听现场最自然,哪个与现场接近哪个实际上就更好些,但这可能与长期听CD的习惯不一致.
  很多真实的演奏我并不爱听,但我并不认为我不喜欢的就不是好音乐!SA CD比CD确实好,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喜欢.






基本同意yyy9 在 2005-11-5 18:49:35 发表的内容 ;

好的音源,
低频给人听感是;有凝聚力且"无限下潜",有弹性,有重量感,同时应该具有适当的张力和松弛度,.
中频听感是;在具备厚实丰满音色的基础上,有适当的透明度,有密度感和能量感,.有张力.
高频给人听感同样应该具备"厚度感",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透明度和密度感,象空气般细致松厚的"无限"延伸.(高频的"厚度感"是最难做到的)
从低频到高频总体上给人"信息量非常丰富"的听感.平衡,象征度高.
这样的好"音源",没有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没有足够小的输出阻抗和足够大的"控制能力"(对后一级电路而言),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然而,"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与"足够小的输出阻抗和足够大的控制能力"恰好就是一对矛盾,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举例,在一台"音源",设备电路中,类似的"矛盾"不胜例举.如果某兄设计出某"音源",输出电路,其输出阻抗非常小(比如小于20欧姆)而且具备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那就恭喜你了,你会通过专利申请.
说明一下;上述对低频,中频,高频的描述表达不一定完整,不善文墨,多多见谅.[/quote]


你所描述的中高频特色,形容LP的话太贴切,准确了.CD比之差之远矣.


[/quote]






johnleeh 兄;这是我听CD得到的感受,没有偷袭他人评价用语.(名琴LP兄曾经说过;在我这里"第一次听到了高频有"厚度感"的感觉.)我听过大约十套LP了(包括大展),没有这样的感受,(很遗憾,实话直说,希望得到理解).名琴LP发过的一些LP系统照片帖子,是不是还不够水准?我相信LP能有好声(不追求"HIFI"的情况下).我非常希望亲自领教.但愿有机会而且希望得到美好的享受.
TOP
258#

看了前面的文章,Raxel網友說得沒錯,我也聽過有工程人員說過,現在SACD,DSD出來的效果(指的是舊錄音那種),比較接近母帶,而不像LP,所以他說LP的聲音是失真,SACD,DSD的才是正確的,但我不知他比較的是那個硬盤的"母帶",還是原始的母帶,而硬盤的母帶和原始的母帶相差有多少?
TOP
259#

dr kuang 在 2005-10-31 23:32:33 发表的内容
现在从所得到的消息,以前推出的SACD并没有真正使用上DSD技术。SONY和PHILLIP撒了个弥天大谎,在它们的宣传中,刻意地把它们的SACD和DSD混为一谈,SACD所标称的技术指标,其实是DSD技术的指标,而从未有任何一张SACD唱片达到了由EMM LAB公司开发的DSD技术的指标。一些SACD和原有CD版本听感上的提升是来源于重新制作时,制作者对原有唱片重新混音;而有些听感上没有提升的,是制作者只是使用了SACD的设备把原母带直接转换成SACD格式。







不会搞错吧?不过我接受这样的说法.
TOP
260#

babyface 在 2005-11-5 17:37:07 发表的内容
我今天在杂志上也看到音乐传真的老板说SACD并没有解决CD所存在的问题,因此音乐传真已经准备推出全新的高档CD机来取代它们的SACD机.


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其实包括音乐传真在内的许多曾经推出过SACD机的发烧厂家,因为发现了SACD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今年已经停止了SACD机的研发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