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416|回复: 807
231#

关于信息量的问题,DAD可以提供24/96回放,DVD-A可以提供24/192双声道回放,24/96多声道回放.而SACD也可以用倍频于DSD以上的DXD录制.
TOP
232#

如果CD机没有出错,那么同一原始数据,在不同地方压片有不同声音就肯定是唱片有某个地方出错了,假如上面的推论成立,我们买回来的已经是“存在误差”的数据了,CD机越高档,这些误差就越明显(光盘原始错误占误差的比例越高),“光盘模式才是数字录音的瓶颈”就应该成立了。
而且,如果连普通格式CD都打折扣,有什么理由要我相信它们还能这么好心给我们更高格式的?
其实问题在于,按光盘的生产模式,这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数字系统的误差,会“随机”地落在任意时刻和频段。
TOP
23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34#

[quote]menn 在 2005-11-4 12:07:01 发表的内容
您的听音经验的确有问题!与其说在低频的还原上CD赶不上LP,倒不如说是CD集中在高频段上的表现不如LP。相反,单就CD的低频而言,无论在动态表达、质感、清晰程度等方面都已经能与真正好的LP系统不相伯仲了,至少现在如此!而您所感知的低频不如LP,我个人认为还是由于您的LP系统在结构方面未进状态所至,应从唱头、唱臂、轴承、基座等的结构稳定性入手调整,并尽量使用自带低频截止的唱头放大器,去过滤掉因上述结构部分不稳定而产生的极低频杂音,或直接称之为失真。也只有这样才会从LP系统上得到一正确的低频回放!此时再与CD系统的重播相互比较,您也许就能明白我为什么仅从高域表现力方面去这样描述CD与LP之间的差别了。
    有了这样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后,您所描述的通过取样率去比较两种媒介优劣的问题也就可以成立了!
quote]

我不是仅以我的系统的表现就得出结果,别的系统也听过。且是综合别的烧友的听音感受。

另外我觉得你没有完全理解我顶帖的意思,我是用低频时的抽样点已经很多,但低频还不理想的事例来说明抽样会引入干扰。
TOP
235#

开心果 在 2005-11-4 12:49:08 发表的内容
    我不是仅以我的系统的表现就得出结果,别的系统也听过。且是综合别的烧友的听音感受。

    另外我觉得你没有完全理解我顶帖的意思,我是用低频时的抽样点已经很多,但低频还不理想的事例来说明抽样会引入干扰。


    您似乎也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在低频方面的表现,并不是CD不如LP,更不是取样率偏低的原因;而是恰好相反的,您或您朋友的LP系统都还未进入最佳之状态!也就是说,LP系统调整好了才可以在低频表现方面接近或等同于CD。但在CD中高频表现的方面,您的这一套采样率程度决定品质的理论才有可能成立!
TOP
236#

dr kuang 在 2005-11-4 18:22:38 发表的内容
革命性的音频CD读取系统,可成功克服音频光碟读取误差,把数字讯号“无损”地输送到解码部分,这才是现在市场上最需要的。


这个我有些不同意见.就读取数据的准确性而言,目前的转盘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做个试验,用有数码输入的声卡.例如创新的数字声卡,接你CD机的数字输出,放一首歌录下来,然后用EAC在电脑光驱抓轨,比较两个文件,看看有什么差别.一般在正版盘,是没差别的.Jitter是个主要问题.但这个是否"无损"的范畴.可能各人理解不同吧.
TOP
237#

dr kuang 在 2005-11-4 19:20:03 发表的内容
如果CD机没有出错,那么同一原始数据,在不同地方压片有不同声音就肯定是唱片有某个地方出错了,假如上面的推论成立,我们买回来的已经是“存在误差”的数据了,CD机越高档,这些误差就越明显(光盘原始错误占误差的比例越高),“光盘模式才是数字录音的瓶颈”就应该成立了。
而且,如果连普通格式CD都打折扣,有什么理由要我相信它们还能这么好心给我们更高格式的?
其实问题在于,按光盘的生产模式,这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数字系统的误差,会“随机”地落在任意时刻和频段。


就像你说的模具会有磨损.而且两张CD是否不同,可以用EAC抓轨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音乐室可以直接提供源文件让用户下载,保证无损,而且不需要压片,成本低,但唱片公司愿意吗?

就是因为数码的低误差,所以大音乐公司需要考虑许多几十年前不需要忧虑的问题.例如LP,他永远不用担心用户可能获得和母带完全一模一样的拷贝.但数码时代.就需要加密,watermark等来保护他自己的权益.数码时代和模拟时代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在用户可以获得工作室般的音质已经有了技术可能,但现代市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CD就本身而言,的确有这种或者那种缺陷,这是由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对数码的认识决定的.如果现在换成改变光盘保存形式,提供硬盘般的CRC纠错吗,但jitter问题仍然存在.
最后编辑Raxel
TOP
238#

CD之所以声音不一样,和存储方式有关,因为CD DA不是以文件方式存储的,而以音轨方式存储,不能保证两张内容看起来一样的碟的文件是存在一个位置,一般说来,offset 总会有差异,所以直接比较两个CDDA 抓轨的WAV如果不是一批盘的话会有很大不同,但实际的有声音的部分是非常相似的。

为什么不是全等?

因为一是CDDA格式固有的缺陷,如果有数据错误的话也不容易发现。虽然有C2纠错,但是一般情况下都不用,一般光驱也不支持纠错。所以如果用较差的光驱去拷贝,那么即使不报错,实际上也有错。

这种机制对于消费者不是一件好事,除非你拥有压盘很好的正版,但对于发行商则是好事情。如果你很容易就拥有了100%正确的数据源,那么他们的头版和再版还有廉价版还有啥区别?

DVD-A, SACD等克服了这个CDDA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的问题,或许正是发行商意识到了这个对消费者大大有利,对他们则不是很有利的技术,所以DVD-A,SACD发展的才不是非常顺利。
TOP
239#

menn 在 2005-11-4 14:54:34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4 14:26:34 发表的内容

    究竟现在的意见分歧在哪里?"但是否SACD版本就更接近于正确",你这个问题,今天,明天,一个月,如果是谈主观感受,是讨论不出结果的.至于32/192.那是Sadie工作台,DXD出来等同于32/192解析度,你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不是什么插值不插值的.就说你的PCM处理,如果只能24/96, 那么DVD-A上面的24/192插值插出来的?你到底说的是你家用电脑,还是人家音乐室专业设备?

    讨巧指的是,能够在用比较简单的方法, 在损失极小的情况下,达到很高成本能够获得的效果.事实是金嗓子,Esoteric在这方面做不到EMM Labs的水平.至于Meinter想出什么方法,本来sony DSD用的ADC就是他搞的,DAC怎么可能搞不好.


    别的先不讨论,但您不知道混编用的数字台是运行图形化软件的吗?


你想说什么?因为是用图形化介面的,所以现在PCM只能编录最高到24/96?这个我的确不清楚.我知道是用图形化介面,但我没听说过因为图形化操作介面造成只能到24/96,能否解释一下?
TOP
240#

dr kuang 在 2005-11-4 18:53:19 发表的内容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DAT母带机出来的声音要比CD机的“真实感”强很多?
上面所提到的方式,真的没有差别吗?那么EAC抓轨的速度怎么解释?EAC为什么要使用和CD机不同的读取数据的模式?为什么使用同一制作的母带,相同公司在不同地方压片会有声音上的差别?(比如说德国版和法国版)


我上面说的是,给你一张制作完成的正版CD,目前比较好的转盘,1,2W以上的机子,读取上面数据的正确性基本可以放心的.因为有人做过测试.

当然如果你扩展为从录音室的工作台里面的数据,到用户送到DAC解码器前这个链路的问题,我是同意你的观点的.但我们只能控制回放这段.而在制作这段就是唱片公司的问题了.但关键问题是,唱片是否希望,愿意让你获得和工作室一模一样的源文件的音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