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526272829303132»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578538|回复: 819
281#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7 12:16:00 发表
2CM厚的吸音海绵是不能吸收掉低频驻波的,可明显有效控制250Hz~5KHz频率的残响时间,对声音“保真”还原也是有帮助的。


那要多厚才行?

我是用在两侧墙, 两侧墙之间距离是3.9米. 驻波应该在100HZ左右, 不用海绵的时候放一些音乐有明显驻波, 用了海绵后改善很大.
TOP
28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声短路”原理是指频率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相加产生“声能量抵消”的现象。如果频率相同、相位相反、而且能量大小完全一样时,两声波相加后声音(能量)将可完全抵消。理论上它是一种有效“消除”声音的理想方法,且可“非常方便”地控制其需要“消除”的量。但是,以现在绝大多数发烧友传统的听音环境和听音习惯,还不能接受和采用它,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么,声吸收就成了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消声”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消声”方法的原理————吸声原理:

纤维多孔吸声材料,如离心玻璃棉、岩棉、矿棉、植物纤维喷涂等,吸声机理是材料内部有大量微小的连通的孔隙,声波沿着这些孔隙可以深入材料内部,与材料发生摩擦作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是随着频率的增高吸声系数逐渐增大,这意味着低频吸收没有高频吸收好。多孔材料吸声的必要条件是 :材料有大量空隙,空隙之间互相连通,孔隙深入材料内部。


错误认识之一是认为表面粗糙的材料具有吸声性能,其实不然,例如拉毛水泥、表面凸凹的石才基本不具有吸声能力。

错误认识之二是认为材料内部具有大量孔洞的材料,如聚苯、聚乙烯、闭孔聚氨脂等,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事实上,这些材料由于内部孔洞没有连通性,声波不能深入材料内部振动摩擦,因此吸声系数很小。

与墙面或天花存在空气层的穿孔板,即使材料本身吸声性能很差,这种结构也具有吸声性能,如穿孔的石膏板、木板、金属板、甚至是狭缝吸声砖等。这类吸声被称为亥姆霍兹共振吸声,吸声原理类似于暖水瓶的声共振,材料外部空间与内部腔体通过窄的瓶颈连接,声波入射时,在共振频率上,颈部的空气和内部空间之间产生剧烈的共振作用损耗了声能。亥姆霍兹共振吸收的特点是只有在共振频率上具有较大的吸声系数。

薄膜或薄板与墙体或顶棚存在空腔时也能吸声,如木板、金属板做成的天花板或墙板等,这种结构的吸声机理是薄板共振吸声。在共振频率上,由于薄板剧烈振动而大量吸收声能。薄板共振吸收大多在低频具有较好的吸声性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8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叫一声好!
TOP
28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我家客厅的皮沙发体积比较大, 算不算有效增加了内容积?

放音乐时, 人坐在沙发上感觉到很大的震动. 应该是对低频的吸收很多
TOP
28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7-12-8 22:51:00 发表
我家客厅的皮沙发体积比较大, 算不算有效增加了内容积?

放音乐时, 人坐在沙发上感觉到很大的震动. 应该是对低频的吸收很多


大概没错。但皮沙发是这样,木沙发不行。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8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了解了吸声原理,又知道了吸声处理可改变(虚拟扩大)声学环境空间尺寸的作用效果,下面就给大家一个相对具体的处理方案,并对该处理方案的效果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仅供参考。

1、以层高2.8~3.0米为例,掉顶做一个内空25~35cm深的微孔吸声“陷阱”;根据掉顶面积大小和内空深度(体积)大小,填充适当的吸音材料。这样表面上看房间变矮了,但实际声学虚拟效果是房间变高。

掉顶面积大(房间大)、内空深度(体积)大(层高比较高),填充的吸音材料就可少些,这样可被有效吸收的频带就宽。声学平坦度就好些。

掉顶面积小、内空深度(体积)小,填充的吸音材料可多些,但这样会使微孔吸声“陷阱”的吸收峰相对突出,可被有效吸收的频带就相对狭窄。声学平坦度相对差些。

此举主要针对低频吸收,控制低频能量积累,减少驻波形成的条件,还可减少天花板对中高频反射,有利于声象聚焦和声场展开。

2、两侧墙和前后墙用1.0~1.2cm厚中密度海绵外加化纤墙毯贴面,它们的吸收系数(效率)并不高,可达到适当吸收中高频,减少中高频反射的目的。即可控制残响,获得相对更多的中高频直达声,使声音变得干净清晰,利于声象聚焦和声场展开。

3、两侧墙和前后墙下部分做一个70~80cm高,深(厚)4~5cm的吸音墙裙,以加强吸音效果。用微孔吸音板或实木板条留缝(1~1.5cm)安装均可,内填入厚4~4.5cm中密度海绵。(如果是小环境,可填充玻璃棉等高吸收系数材料。)

此举主要针对中低频吸收,可进一步控制(中)低频能量积累,减少驻波形成的条件。而它的声学虚拟效果是使房间的两侧墙下部分和前后墙下部分向外扩展(宽),形成“八字”形状的声学虚拟空间,这样的声学虚拟形状也有利于消除驻波。

4、房间接近正方形的,后墙(整体)应加强吸音。可在1.0~1.2cm厚中密度海绵外加化纤墙毯贴面的内部,再做一个深5~8cm的微孔吸声“陷阱”,陷阱内部填入玻璃棉等强吸音材料。这样表面上看房间更加接近正方形甚至变成扁形了,但实际声学虚拟效果是房间变“长”。

5、根据环境处理后实际听音的情况,调整地毯的面积大小,防止中高频过于明亮或者过于暗淡。通常应该在箱子到听音位之间要有足够面积的地毯,防止中高频反射过强,而影响声象聚焦或声象漂移。

通过这样的处理,我们就能够听到相对更多的直达声,更少的反射声、简振干涉声和低频驻波。环境背景噪声会明显降低,能听到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使声音更清晰,声象聚焦更精确,声场更庞大,所有频率的声音(包括低频)会更有弹性和能量感。但是,如果系统存在问题将也会被暴露无遗。

有人可能会怀疑,声音都吸收掉了,怎么会“所有频率的声音(包括低频)更有弹性和能量感”呢?这个问题,下面再慢慢讨论分析吧。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09 11:47:5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8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上面介绍的环境处理方案,实际上就是我八年前(1999年初)采用的环境处理方案。我的听音室建成使用至今,试听过不少不同品牌、不同挡次的CD、功放、箱子,均能反映出这些不同器材的水平和特点,获得了许多烧友们的赞赏,以及一些对声学很是有些研究的朋友们的赞赏和肯定。

但是话说回来,千万不要指望有了一个好的环境就一定能出好的声音效果。因为好环境是好器材的快乐园地,也是器材问题的残忍世界。如果器材存在问题或缺陷的话,好环境往往能把器材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88#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7-12-8 17:42: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7 12:16:00 发表
2CM厚的吸音海绵是不能吸收掉低频驻波的,可明显有效控制250Hz~5KHz频率的残响时间,对声音“保真”还原也是有帮助的。


那要......



个人认为:
反射共振是在两平面之间产生的简振现象;而驻波则是多个简振现象相互干涉的结果。

两平面之间产生的简振其声压分布是相对均匀的(边界除外);而驻波的声压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有没有明显的低频驻波?只要分段播放20Hz~400Hz的低频部分,然后你在环境里前后左右不断走动,看是不是出现声音忽大忽小的现象就可判断。声音忽大忽小越明显,驻波现象就突出。反之,驻波现象就被控制的比较好。

可以这么说:没有反射共振就没有驻波。但是有反射共振不一定就有驻波(简振就不是驻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8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介绍一个观察“亥姆霍兹共振吸声”现象的小实验:

用一个空暖水瓶横放,打开瓶塞;在其下面点上一只蚊香,让烟雾上升时正好经过暖水瓶口。


用你的音响系统播放一段20Hz~20KHz的扫频信号,观察经过暖水瓶口的烟雾变化。

你会看到当扫频到某几个频率段时,烟雾会激烈振动起来,甚至停止上升。但是大多数频率段里烟雾能正常顺利地经过暖水瓶口继续上升。

这个小实验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暖水瓶都有那些共振频率段,以及共振的强烈程度等。

亥姆霍兹共振的结果,将在瓶口处吸收掉产生共振的频率的能量。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上面小实验换上容积更大的暖水瓶,情况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