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577849|回复: 819
24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通常情况,在一个相对合格(声学“不平衡性”较小)的听音环境里,高级音响系统播放出来的声场声象完全能给我们一种自然和谐流畅真实的感觉。它能够相对很好地把唱片(录音)里已有的、非常丰富的、瞬时万变的声音信息提取出来;并相对非常保真(HIFI)地进行放大;同时相对的非常平衡、非常保真(HIFI)地进行(电声转换),将声音自然、和谐、流畅、真实地还原播放出来;能让我们享受(听)到唱片(录音)里已有的绝大多数音乐信息及声音元素。

对于一个音响还原系统:播放出来的音乐(声音)信息,与唱片(录音)里已有的音乐(声音)信息相比,信息提取越完整无误,放大过程越保真,电声转换越忠实平衡,实际听到的音乐(声音)信息就越接近唱片(录音)里已有的音乐(声音)信息。
我们把这种接近唱片(录音)里已有的音乐(声音)信息的情况和程度(而不是与所谓的现场相比),称为保真度。

系统保真度是一个整体水平的贡献结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保真度都会受到影响。
系统保真度越高,声音自然就越好。反之,声音自然就越差。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4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较低级的音响系统播放出来的声场声象,与高级音响系统播放出来的声场声象相比,就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几乎包括所有的声音信息元素。例如:

环境混响声削弱或者消失;
前后深度的远近感削弱或者消失,甚至前冲;
歌手站立感削弱或者消失;
人声(乐器)情感传神感削弱或者消失,甚至奇变;
乐队(舞台现场)前后层次感削弱或者消失;
音乐旋律流畅感削弱甚至毛刺;
乐队左、右、前、后、高、低分布关系削弱甚至混乱;
空间感和残响削弱或者消失;
移动感削弱或者消失;
透明、跳跃、鲜活感削弱或者消失,甚至发“闷”;
清晰浑浊对比感消失;
高低频延伸感不足或者过量;
力度和弹性感削弱或消失,或者“死冲”;
能量感与响度的非线性表达消失;
规模感与霸气感相关性表达消失;
规模感与动态能力相关性表达消失;
等等,等等…………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念:为什么更换一台档次不同的(音源)如CD机,或更换一台档次不同的功放,再或者或更换一对档次不同的箱子,声音的改变会非常明显呢?


这恰恰说明了唱片(录音)里已有的音乐(声音)信息并不是每套系统都能无限接近地把它还原出来的。哪怕是世界最顶尖的器材,脱离了顶尖的搭配,其中的薄弱环节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无限接近”水平,甚至一段线材品质不同也不例外。

这些方面我想大家的体会已经很深刻了,反复说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大家能够公平的、全面地看待音响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不要轻易地把某些存在问题怪罪到某个单方面上去。


有的朋友频频更换器材,花费不小,结果并没有本质上的提高改善的现象,往往就是犯了类似的判断错误吧。?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7 21:50:43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4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这里,说一个现象,讲一个原理:

有这样一类朋友,感觉自己的系统低频没有力度,于是到处去找低频力度更好的线材,以求提高低频力度,甚至想到更换箱子、功放、信号源,花费数万,提高“明显”,但却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摆位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效果却是微薄。

最后,大有“彻底领悟”、“明智退烧”的气度。但是这时候的他,也许仍然还是不知所衷。

其实,如此的折腾之后仍然无效,大多数情况就是“界面干扰”在作怪了。

那么,什么是——界面干扰?
当我们选择放置音箱的位置时,很重要的一环是要注意到音箱所发出来的声音是会受到它旁边的界面影响而造成干扰的。例如放在听音室两旁的主音箱,它们的低音纸盆(中心)离开地面及旁边的墙壁如果都是大约在1米的时候,一个4米波长的音频就会受到这两个界面的干扰。


一个4米波长的频率是 86Hz(344m/s ÷ 4m= 86Hz);

当 86HZ的声音从音箱放出来时,大的空气压力(声压)在1/4周内刚巧碰到地面及墙壁,再过l/4周就反射回到音箱的纸盆面前,但这个时候刚巧纸盆要后退,原来从地面及墙壁反射过来的大空气压力就会被纸盆后退的动作抵消很多,造成失去了很重要的低音。

如果遇到这个情况,就应该把音箱向左右两侧移动0.2-0.5米,让音箱所发出来的声音射到地面上和射到墙上的距离不相等,或者同时改变音箱低音纸盆(中心)离开地面的距离(高度),使他避开感觉偏少的频率的1/4波长这个高度。而如果可以把音箱移到靠近两边的墙壁时,更可利用墙壁的反射制做出更大的音量。但是,这时候要考虑“早期反射声”对声音清晰度的负面影响,所以靠近两边墙的距离,不宜小于0.5米。

80-100Hz 这段频率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们肺部空间的共鸣点,也是低音鼓的共鸣频率,如果是因为不了解界面干扰而摆错了音箱放置的位置,实在是很不值得的。

大家看看自己的箱子低音纸盆中心有没有正好距离地面及墙壁(包括后墙)大约都在1米的情况?如果是!系统低频力度感不足的问题肯定或多或少存在!但不用担心,按照上面说的办法去做,低频力度感不足的问题就能明显改善提高。花费成千上万换这换那,恐怕也没有如此“科学地”移动一下箱子来的有效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8 10:44:4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4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防止“界面干扰”最重要的方法是:使音箱低音纸盆(中心)离地面及侧墙和后墙的这三个面的距离不相等,并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差大于0.15米以上。否则将对这个相等距离的4倍波长(频率)产生界面干扰,使距离的4倍波长(频率)声压明显被抵消削弱。

有时候给箱子垫个脚钉(改变了高度),感觉低频提高很多,其实,减少“界面干扰”带来的贡献,往往是最主要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45#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希望所有的发烧友都能够真正地做到科学发烧!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8 10:47:4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4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28 8:11:00 发表
希望所有的发烧友都能够真正地做到科学发烧!


正朝着这方面努力   谢谢松香兄
TOP
24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我们常常说;一套系统的具体(声音)表现,最终还看(主人)你的玩机功夫和器材水平。

器材水平很容易理解。按照市场规律,高价通常就比低价好。特别是价格高出50%的时候,命中率70%以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个人的玩机功夫,大概就比较抽象。对玩音响来说,个人认为他大概可分为两大部分:

1、是个人修养;她主要表现在每个人对音乐的正确理解上,以及对声音的准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上。

这些方面,与个人的人生阅历、包括年龄、学历、生活环境、文化传承等因素是有一定关系的。特别是人生阅历方面,如从事文艺工作的,或者常常接触这方面工作的,再就是经常有条件听音乐会的,和从事文艺工作的亲戚朋友接触较多的,等等这些人群,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就相对比较正确,对声音是否准确的判断能力相对就比较高。

个人修养是可以培养锻炼的,多听多交流,是必须的过程。逐步积累和丰富自己对旋律的音乐语言、音乐词汇了解,逐步掌握调式、调性的表现特点,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旋律风格等等相关知识和体念,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对声音是否准确的判断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是与音响相关的声学、电声学、物理学等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的积累。这些并不要求每个学科都要达到专家级的水平,能“专”当然更好。但大体上有些了解是必须的,不然,你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对声音是否准确的判断能力再强,也只能是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而已。什么原因?怎么解决?将束手无策。绝大多数情况还会形成错误的判断,采取不当行为。

了解声学、电声学的人不多,原因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
声学和电声学它是物理学的分支,又是物理学的边缘科学。发展的时间相对又不长,形成现代声学体系的时间更短,普及较少。这是客观的方面。

另一方面,声学现象往往会诱导我们犯错误,正如著名音响家占士摩亚曾经说过:‘在音响学中,任何在表面看来很明显的事情,通常都是错误的’。造成了普及上的困难。因为错误的经验总是“表面看来很明显”,长期以来已经“根深蒂固”。这是主观的方面。

但是,真要玩好音响,我们还非学些“皮毛”不可。所以说:玩机功夫并不在玩过多少,而是个人修养和相关知识的高低。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48#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今天晚上出发奔赴广州,回来再聊。谢谢大家给予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49#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学习中,辛苦。。。。什么时候我才能学完阿
TOP
25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浅谈HIFI

push.
挪威音乐之旅EMC-MK4 CD机
德国MBL7008A 功放
丹拿 S3.4 LE音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