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4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421#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一种观点认为,不同声音来源的高低之分,是最考验系统的,……”

我比较支持这个观点。

因为:哈斯效应、德•波埃效应、劳氏效应、李开试验,共同奠定了立体声系统定向(定位)的基础。

为了不干扰其他的帖子顺利进行,特别把这个话题放到这里来。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加讨论。谢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2#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立体声系统定向(定位)的好坏,与许多方面存在紧密联系,他直接影响到系统声场声像的还原。

市面上几百元的立体声系统,只要能响,左右定向(定位)是一定存在的,左右定向(定位)是基本能够表现的。因为这时候他主要是遵循[德•波埃效应(二)]:(2)如果两只音箱的强度级差ΔL不为0,此时听音感觉声音偏向较响的一只音箱,如果强度级差ΔL大于等于15dB,此时感觉声音完全来自较响的那一只音箱。所以,左右定向(定位)很容易就能实现。

但是这类低级的音响系统是不能营造出左右定向(定位)超过左右两箱之外的声场声像的,声场声像只能居于左右两箱之间。

声场声像的远近表达,也就是声场声像的深度感,这类低级的音响系统也是不能营造好的。这是因为低级的音响系统对信号细节(微信号)的还原能力往往比较差,人耳判断声场声像深度感却恰恰主要依靠这些信号细节(微信号)的还原。例如:声音强弱不同、音色差信号、声音里不同频率成分比例的强弱变化等。

至于声场声像的高低定向(定位),对系统的要求就更不一般了。

所以说:
1、左右定向(定位)都没有的系统,那只能是单声道节目。用一个箱子听就可以了。立体声节目也听不出左右定向(定位)的立体声系统,那该找找原因了。就算有了左右定向(定位),但声场声像不能超越两箱之外(两侧),你仍然需要找找原因哦。因为这是立体声系统起码的要求。(注意:环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2、声场声像的远近表达再现能力,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更高要求。它能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远近距离的表达是不是自然?远去的声音(声像)它是否自然平滑的消失?还是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都反映了系统的水平。因为这是入门级立体声系统起码的要求。(注意:环境的影响仍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3、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哈斯效应、德•波埃效应、劳氏效应、李开试验等,他们共同奠定了立体声系统定向(定位)的基础。理论上,只需要两只音箱的立体声系统,就完全能够还原出全方位的空间包围感。而高低定向(定位)只是“全方位的空间包围感”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注意:环境的影响仍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一个立体声系统完全没有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那么,这系统是存在明显问题的。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8-01-06 12:28:1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3#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的问题已经重新另外开帖子讨论,这里将继续本帖内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4#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吸音处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好处是:整个环境的背景噪声也能明显降低几个dB。这意味着你能听到更多的微弱音乐信息,获得“夜深人静听音乐”的感受,相当于整个系统信息量增加,获得类似系统信噪比大幅度提高的效果。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改善!

曾经DIY放大器或者摩机的朋友都会知道,想要实实在在地提高系统两三个dB的信噪比指标,那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特别是当系统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不改变原来的设计方案,有时候甚至根本就已经没有办法再去实现“提高”的目标。

可是,如果环境采取吸音处理的方案,却能“另辟捷径”地让我们获得类似系统信噪比指标大幅度提高的效果,真可谓“避难取易,殊途同归”的典范。对广大没有DIY或者摩机能力的发烧友来说,更是“雪中送炭”…………

 
根据掩蔽效应
  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会使听音者对某一个声音的听力降低,这称之为掩蔽。当一个声音的强度远比另一个声音大,当大到一定程度而这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人们只能听到响的那个声音存在,而觉察不到另一个声音存在。掩蔽量与掩蔽声的声压有关,掩蔽声的声压级增加,掩蔽量随之增大。另外,低频声的掩蔽范围大于高频声的掩蔽范围。



如果我们在对环境进行吸音处理的时候,重视了低频的吸收处理,带来的第四个好处:就是降低了掩蔽效应的负面影响,其效果仍然是让我们能够听到更多的细微信息,客观上信息量大量增加,密度感更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5#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如果我们在环境吸音处理的时候,重视了低频的吸音处理。
根据掩蔽效应:
  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会使听音者对某一个声音的听力降低,这称之为掩蔽。当一个声音的强度远比另一个声音大,当大到一定程度而这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人们只能听到响的那个声音存在,而觉察不到另一个声音存在。掩蔽量与掩蔽声的声压有关,掩蔽声的声压级增加,掩蔽量随之增大。另外,低频声的掩蔽范围大于高频声的掩蔽范围。

因为“低频声的掩蔽范围大于高频声的掩蔽范围”。那么,在环境吸音处理的时候我们重视了低频的吸音处理,我们将能够进一步地降低环境噪声对音乐声音信息的“掩蔽效应”影响,客观上我们将能够听到更多更细微的音乐信息。使声音信息量更加丰富,声音密度感更好,…………

这就是环境采取吸音处理的第四个好处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8-01-06 13:41:0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6#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听音位置能不能象电影院一样加高成台阶(耳高于高音单元30--40CM)?这样把台阶做成低音吸收腔.
TOP
42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难忘的战斗 于 2008-1-6 14:09:00 发表
听音位置能不能象电影院一样加高成台阶(耳高于高音单元30--40CM)?这样把台阶做成低音吸收腔.


要使“低音吸收腔”最有效的发挥作用,是在六面体、三对反射面其中的一对反射面的至少一个面(整体)做吸收处理。只对其中的一部分处理,相同的面积下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掩蔽效应的主要内容如下:

  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会使听音者对某一个声音的听力降低,这称之为掩蔽。当一个声音的强度远比另一个声音大,当大到一定程度而这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人们只能听到响的那个声音存在,而觉察不到另一个声音存在。掩蔽量与掩蔽声的声压有关,掩蔽声的声压级增加,掩蔽量随之增大。另外,低频声的掩蔽范围大于高频声的掩蔽范围。

  人耳的这一听觉特性给设计降低噪声电路提供了重要启发。磁带放音中,有这样的听音体会,当音乐节目在连续变化且声音较大时,我们不会听到磁带的本底噪声,可当音乐节目结束(空白段磁带)时,便能感觉到磁带的“咝……”噪声存在。

  为了降低噪声对节目声音的影响,提出了信噪比(SN)的概念,即要求信号强度比噪声强度足够的大,这样听音便不会觉得有噪声的存在。一些降噪系统就是利用掩蔽效应的原理设计而成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玩HIFI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的还原HIFI(高保真),唱片有什么就应该尽量还原出什么,没有的东西就不应该有。立体声的录音就应该有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

但是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并不容易获得,优秀的立体声“高保真”还原需要音响系统具备良好且平坦的频率特性,优秀的动态、瞬态能力,足够的信噪比,丰富流畅的信息量,尽可能小的相位延时等等,并且要求两个声道各项指标完全一致。

尤其是相位延时特性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因为根据声学研究的成果表明,许多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都与相位延时有关。虽然我们不可能使系统从“信号产生——放大——传输——电声还原”的全过程做到没有相位延时和相位失真,但是尽可能减小相位延时,尽可能减小相位失真,并尽可能使两个声道的相位特性和各项指标完全一致,是可以努力和控制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有关立体声定向(定位)再现的讨论,见下面连接。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30004-6.aspx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1#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5 20:09:00 发表
声场的宽松感离不开平衡的低频延伸。声音的霸气、气势;厚实感、稳重感等,也离不开低频——这个——万乐之根。每个发烧友都会非常重视低频的还原表现,为了获得满意的低频还原,大多数发烧友都会“不谋而合”地把视线瞄准了大口径箱,这并非没有道理。但事实上低频的还原能力,并非只与扬声器口径大小相关,还与单元的电声参数,箱子设计,甚至听音环境等相关。

因为单元的电声参数,箱子设计等等,不是大多数发烧友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下面就专门谈谈环境的影响。



前面说了环境的影响。接下来我想再说一下:“平坦的低频延伸”比“低频下潜深度”更为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直观”(可直接体会感觉到)的事实。希望有体会的朋友多多参与,达到共同提高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和理解的目的。

不知道大家有兴趣否?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lol ;P ;P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很有兴趣从中悟出了很多道道.
TOP
43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松兄,问题有人关注,自然就有人关注,没人关注,拉也拉不来。hifi本来就是小众的事情,理性地、分析型地hifi就是小小众的事情了,所以不必问谁有兴趣,关注的,永远关注着,自身得到提高,不关注的,不是你开了一扇门就会进来观览。
倏忽虚无境 迷离山水情
TOP
435#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以上,有感于您最近发表的几个帖子。你发帖子,大概也有自作多情的感觉,响应不多,高处不胜寒。其实明白人肯定有,不过太明白了就不愿意多说话,有遁世趋向。不明白的,想插话也插不上,沉默了事。一知半解的,讲几句,不痛不痒,你倒觉得又痛又痒起来。。。论坛,功能基本只此于此,知心自有它途交流。
倏忽虚无境 迷离山水情
TOP
43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sometimes 于 2008-1-24 20:38:00 发表
以上,有感于您最近发表的几个帖子。你发帖子,大概也有自作多情的感觉,响应不多,高处不胜寒。其实明白人肯定有,不过太明白了就不愿意多说话,有遁世趋向。不明白的,想插话也插不上,沉默了事。一知半解的,讲几......


哈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谢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4 14:02:00 发表
由于许多朋友认为自己的房间层高不够,再做25~35cm的吸音掉顶就太低了,担心影响声音的“高度”立体感表现和声场的宽、深度表现。昨天就还有朋友电话中提出这些担心,其实的确是很有代表性的“担心”。所以反复再次说明,吸音处理(吸音材料的应用)可等效于增大空间体积(尺寸)。


松香老师:
我的房间空间是(高2.63*宽3.5*长5.05)立方米,目前没有放家具,在室内讲话、拍掌回声混响延迟很厉害。
根据黄金分割的三个比例,在房间的宽度和长度确定、高度可以吊顶来调整的情况下,我选择(1:1.60:2.33)比较合适。计算出理想尺寸(高2.19*宽3.5*长5.10)。
现在很矛盾,假如使用吸音矿棉板或者穿孔板吊顶,使高度降低为2.19米,则感觉太逼仄压抑。而且,您说"可等效于增大空间体积",岂不是非但没有达到降低的目的,实际效果上反而把高度提高了呢?那不是偏离黄金比例更远了么?
TOP
43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1.        吸声与隔声的基本概念
首先要明确吸声与隔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声学概念。吸声是指声波传播到某一边界面时,一部分声能被边界面反射(或散射),一部分声能被边界面吸收(这里不考虑在媒质中传播时被媒质的吸收),这包括声波在边界材料内转化为热能被消耗掉或是转化为振动能沿边界构造传递转移,或是直接透射到边界另一面空间。对于入射声波来说,除了反射到原来空间的反射(散射)声能外,其余能量都被看作被边界面吸收。在一定面积上被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声能之比称为该边界面的吸声系数。例如室内声波从开着的窗户传到室外,则开窗面积可近似地认为百分之百地 “ 吸收”了室内传来的声波,吸声系数为1。当然,我们所要考虑的吸声材料,主要不是*开口面积的吸声,而要*材料本身的声学特性来吸收声波。
对于两个空间中间的界面隔层来说,当声波从一室入射到界面上时,声波激发隔层的振动,以振动向另一面空间辐射声波,此为透射声波。通过一定面积的透射声波能量与入射声波能量之比称透射系数。对于开启的窗户,透射系数可近似为1(吸声系数也为1),其隔声效果为0,即隔声量为0db。对于又重又厚的砖墙或厚钢板,单位面积质量大,声波入射时只能激发起此隔层的微小振动,使对另一空间辐射的声波能量(透射声能)很小,所以隔声量大,隔声效果好。但对于原来空间而言,绝大部分能量被反射,所以吸声系数很小。
对于单一材料(不是专门设计的复合材料)来说,吸声能力与隔声效果往往是不能兼顾的。如上述砖墙或钢板可以作为好的隔声材料,但吸声效果极差;反过来,如果拿吸声性能好的材料(如玻璃棉)做隔声材料,即使声波透过该材料时声能被吸收99%(这是很难达到的),只有1%的声能传播到另一空间,则此材料的隔声量也只有20db,并非好的隔声材料。有人把吸声材料误称为 “ 隔音材料 ” 是不对的。如果有人介绍某种单一材料吸声好隔声也好,那他不是不懂就是在骗人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9#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继续学习ing
TOP
44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松香兄,就我们业余条件下,实际装修作了吸音处理后的效果,用什么手段来测量、检验。就用CD信号?可靠吗
最后编辑lz4300bf 最后编辑于 2008-03-21 01:18:2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