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577850|回复: 819
191#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本人完全评空想象,声音可能如下图所示:
A线:录音现场乐器声音
B线:录音数码记录的声音
C线:喇叭能重播的声音
D线:经过现场适当扩散听到的声音

所以还是要有适当的扩散!
TOP
19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声场(声象)的宽度和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与什么关系最密切呢?
个人认为:哈斯效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哈斯的试验证明:在两个声源同时产生了声时,根据一个声源与另一个声源的延时量不同时,双耳听音的感受是不同的,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来说明:
  (1)两个声源中一个声源与另一个声源的延时量在5~35mS以内时,就好像两个声源合二为一,听音者只能感觉到超前一个声源的存在和方向,感觉不到另一个声源的存在。即使延时声增加10dB(8倍多的功率)仍然是这种情况。
(2)若一个声源延时另一个声源30~50mS,已能感觉到两个声源的存在,但方向仍由前导所定。即使延时声增加10dB(8倍多的功率)仍然是这种情况。
(3)若一个声源延时量大于另一个声源为50mS时,则能感觉到两个声源的同时存在,方向由各个声源来确定,滞后声为清晰的回声。
这就是哈斯效应的主要内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根据音响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还证明:
————在室内迟后直达声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有显著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比较混浊,从而影响声象定位(例如箱子太靠近侧墙,大箱子本身障板的反射等,这是我们不需要的)。在立体声系统里,介于1~30ms之间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的干扰会少些,它与直达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增强响度(音乐大厅需要的效果),但可能会改变直达声的音色。如果是两箱子的声音存在介于1~30ms之间的声源延时差,将影响和决定立体声的声象定位。至于30ms以后的反射声,人耳通常认为它是混响声了。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一定要做好视听用室内的吸声、扩散、隔声等声学处理,否则,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影响重放音响效果。

为了营造影剧院宏大的立体声场, 视听用的房间不宜太小,条件允许的话应加装吸音材料。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4 21:07:4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5#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了解了哈斯效应,我们就容易理解扩散的作用和目的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00:10:48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24 21:22:00 发表
了解了哈斯效应,我们就容易理解扩散的作用和目的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提示一下:
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大概在1~5KHz这些频率范围内,声场(声象)的聚焦定位效果基本上也由这些频率起主导作用。
如果这些频率经过反射达到人耳时,与直达声相比,延时量达到30ms~50ms时,就有声象“散焦”的感受;延时量达到或者大于50mS后,就产生了非常明确的混响声,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影响音乐(重放)音响效果。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使延时量达到这个程度呢?
提示:
1、声音走过的距离长了才会延时;
2、多次反射后的声音已经混乱;
3、第一反射声总是最主要的;
问题:小环境要不要扩散?大环境扩散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点击率看,点击进来的人其实不少。
如此——理论(文言文)“白文聊天”化、“快餐”化了,还是“阳春白雪”?


快餐吃多了会消化不良,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加进来讨论消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再次反调,个人体会音场由高频确立,甚至20khz以上的频率的影响也不小,可能是高频的相位(沿时)改变比较明显的原因吧,至于扩散还是吸收,我以为只是手段问题,目的是解决低频驻波的问题,驻波的形成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
1.激励源的特性,在腔体的位置,波阻抗,激励相位等;
2.边界条件
对于1只有摆位一个办法,对于2可以扩散也可以吸收,目的是破坏谐振条件...
TOP
19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深圳北佬 于 2007-11-25 10:30:00 发表
再次反调,个人体会音场由高频确立,甚至20khz以上的频率的影响也不小,可能是高频的相位(沿时)改变比较明显的原因吧,至于扩散还是吸收,我以为只是手段问题,目的是解决低频驻波的问题,驻波的形成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
1......


哈哈!!
其实没有兄的反调,大概就没有这个帖子。欢迎参加讨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好文.学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