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HIFI168首页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发烧论坛
»
发烧专区
»
HiFi乐趣
»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返回列表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 82
下一页
楼主:松香味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577847
|
回复:
819
发送短消息
UID
116418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zym223
组别
论坛学士
生日
帖子
65
积分
6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7-11-19
zym223
论坛学士
20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1:26
|
只看该用户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victory: 好帖,读了几天,看了想,想了又看,虽然有很多不理解,但太有学习的价值了
烧了,乱了;如何是好!怎么收拾!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0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1:56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转文]
到二十世纪,赛宾(Wallace Clement Sabine,1868-1919)(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助教) 在1898年第一个提出对厅堂物理性质作定量化计算的公式——混响时间公式,并确立了近代厅堂声学,从此,厅堂音质设计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
赛宾在28岁时被指派改善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内半圆形报告厅的不佳音响效果,通过大量艰苦的测量和与附近音质较好的塞德斯剧场(Sander Theater)的比较分析,他发现,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能的衰减率有重要的意义。他曾对厅内一声源(管风琴)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到刚刚听不到的水平时的时间进行了测定,并定义此过程为“混响时间”,这一时间是房间容积和室内吸声量的函数。1898年,赛宾受邀出任新波士顿交响音乐厅声学顾问,为此,他分析了大量实测资料,终于得出了混响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混响时间公式。这一公式被首次应用于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至今,混响时间仍然是厅堂设计中最主要的声学指标之一。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0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2:02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转文]
1967年,新西兰声学家马歇尔(Haroid Marshall)教授最先将人的双耳收听原理同音乐厅的声学原理结合起来,认为19世纪“鞋盒型”音乐厅的绝佳音质,除缘于混响时间及声扩散以外,直达声到达听众后的前50~80ms的早期侧向反射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音乐厅中每个听众都接受到强大的早期反射声能,其中
侧向反射比来自头顶的反射声更为重要,
因为它提供给听众更强的三维空间感和音乐的环绕感。1968年,马歇尔(A. H. Marshall)提出了“早期侧向反射声”对音质起重要作用,认为需要有较多的早期侧向反射声,使听者有置身于音乐之中的一种“空间印象(spatial impression)”感觉,空间感对响度及与低音相关的温暖感很重要。由于声音向后传播时,观众头顶的掠射吸收使声能衰减,必须靠侧向反射将声音传至观众席后部。这些发现意义重大,从此开始了将反射声的空间分布与时间系列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阶段。该理论已成为近期影响音乐厅形状设计的主要理论,使新建音乐厅开始注重并应用侧向反射声。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04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2:12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这些声学前辈们针对音乐厅获得“绝佳音质”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科学的归纳,使之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在指导我们后人的实践中,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05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2:23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话说回来:录音(包括音乐厅)和我们家里音响系统音乐重播,对环境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她(听音室)不需要添加录音时原来没有的反射和混响。重播出来的声音相对才更加接近录音时的情况和效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题。
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4:30:1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06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3:11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简单地说,音乐厅为了充分利用声能,必须利用反射声能(特别是侧向反射声),使后排听众获得较大音量听清音乐旋律;同时还需利用并控制反射声(特别是早期侧向反射声)的延时量,获得置身于音乐之中的一种“空间印象(spatial impression)”感觉,所以音乐厅对侧向反射声是利用而不是吸收。
音乐厅的“舞台演出部”,反射声的利用就更有讲究,这里不多说了,…………
如果音乐厅的规模面积比较大,早期反射声的延时量达到大于50mS以上,就产生了非常明确的混响声,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还会改变音色,影响音乐效果。这时候就需要利用扩散的原理、作用,将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大概在1~5KHz)适当地进行扩散,目的是降低延时大于50mS以上的混响“响度”,提高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保持原有音色。同时又没有消耗声能。达到即控制了混响,又保持了早期侧向反射声能利用的目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07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4:09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而我们普通的房间里,只要进行非常简单的吸收处理,例如墙上挂些帘布,地上铺些地毯,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包括1KHz以上的高频)就不会有延时量达到大于50mS以上的情况。中频相对就比较难被吸收,也不容易被扩散(需要很大的扩散板才有作用),但是可以通过摆位和吸收并重的办法达到消除或降低影响的目的。低频就更难被吸收了,所以是听音室处理的重点难点,通常的吸收方法很难对低频产生作用,足够体积、足够面积的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是目前唯一对低频吸收处理的较好办法,而且同时能兼顾中频吸收。
而利用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面积较大,体积相对好控制。微孔吸音板掉顶对声音的反射并不强烈,低一些其实影响不大,但是却保证了掉顶上内部“吸音陷阱”的有效体积,达到吸收低频的目的。
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4:44:0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08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5:16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外,两侧墙与听音位的后墙应吸收处理,以尽量减少中高频早期反射声影响,目的是获得尽量高的直达声比例,确保声象聚焦不受破坏。
吸收处理表面上看会占去一些空间,使小环境更小,其实他的作用恰恰是起到了增大空间的“效果”,声场会更宽更深,立体感更强。实验证明:吸音处理(吸音材料的应用)可等效于降低声速,等效于增大空间体积。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09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5:51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太正方形的环境,箱子器材后面我们正面的墙,主要是接受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当然也包括箱子直接传来的低频声)。这里,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扩散,这样的中频会相对比较饱满;也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再吸收,这样的声音会相对比较深远干净。因为经过吸收处理的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中高频能量已经明显降低,这里采取扩散还是吸收,对声象聚焦已经影响较小,可根据自己系统器材的音色、特点进行选择。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0084
精华
4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松香味
松香味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11498
积分
117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09-25
松香味
论坛博士后
210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7-11-25 16:05
|
只看楼主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地面对声音的影响也很重要,不结实的地面对声音的破坏性很强,也不利于器材的避振。
建议使用结实地面(如瓷砖等),并以铺上些地毯进行调节,这样会非常灵活方便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器材避振方面也多了些保障。
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6:07:29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 82
下一页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