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4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321#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7-12-16 7:43:00 发表
松香味兄,
你讲的有道理,看来这一些人做皮包条的吸音效果不是最理想了。
我曾经尝试过把两块市面上有售的木制扩散板放到两侧,和前墙,声音有变,证明这一些软包还有一点作用, 但一定不及透气的材料。
如今之计这一些材料一定要改变,但可能不是低音的低谷的元凶。请问味兄这边有何高见 ?

动手大改,金钱之外还要大兴土木,希望看准,希望一蹴而成才敢动手。


木制扩散板放到两侧,只会使声音更加“无序”,还不如没有好(特别是长形房间反射角比较小时),个人认为,那不能证明“无穿孔软包”的吸音作用。如果认为“无穿孔软包”有吸音作用,就是上面提到的典型的“错误认识之二”了。无穿孔软包它那频率范围很小且微弱的“吸音作用”常常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它还有非常明显的频率“选择性”,即只吸收“引起了人造皮故有频率产生共振”的频率,引起该频率处出现“谷点”。当面积不大时“谷点”会比较小,可忽略不计;面积很大时“谷点”就会非常突出。

所以:没有穿孔的“软包”面积小时可忽略不计,面积很大时有害无益。


两侧墙建议还是采取平面的吸音处理,吸音的量(吸音材料多少或厚度)要看低频吸收处理的情况定。吊顶如果做了30~35cm深的微孔吸音“陷阱”并内加了10~12cm玻璃棉,两侧墙才可以用1~1.2cm海绵外加墙毯帖面,不然,中高频就可能吸收过量。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2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GOOD SENSE,GOOD IDEA.
TOP
323#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松香味兄,

看来这一些软包的材料一定要换。
也许这应该是第一步,先把这一些材料拿下来,听听效果如果。
在第一和第二反射点,用吸音还是用扩散也是有不同的派系,不同的意见。
我刚好今天在一位香港发烧友家里挺它的系统,房间左右的反射点只是用了两块扩散板,
定位之准确是我听过系统里面最优越的几套。

我相信把这两边的石膏板换成微孔吸音板,声音一定有进步,是否能改善40Hz 的低音,我不敢确定。

第二步可能就要处理前墙了。如果左右的处理有效,相信前墙处理可以改善低频。

天花对我来讲也许是第三步。我有一朋友他的802 boom 到七彩,相信一个微孔吸音陷阱的天花一定有帮助。
有空请到我的博客聊天。
http://hk.myblog.yahoo.com/chowhwk2002
TOP
324#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了解了吸声原理,又知道了吸声处理可改变(虚拟扩大)声学环境空间尺寸的作用效果,下面就给大家一个相对具体的处理方案,并对该处理方案的效果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仅供参考。

1、以层高2.8~3.0米为例,掉顶做一个内空25~35cm深的微孔吸声“陷阱”;根据掉顶面积大小和内空深度(体积)大小,填充适当的吸音材料。这样表面上看房间变矮了,但实际声学虚拟效果是房间变高。

掉顶面积大(房间大)、内空深度(体积)大(层高比较高),填充的吸音材料就可少些,这样可被有效吸收的频带就宽。声学平坦度就好些。

掉顶面积小、内空深度(体积)小,填充的吸音材料可多些,但这样会使微孔吸声“陷阱”的吸收峰相对突出,可被有效吸收的频带就相对狭窄。声学平坦度相对差些。

此举主要针对低频吸收,控制低频能量积累,减少驻波形成的条件,还可减少天花板对中高频反射,有利于声象聚焦和声场展开。

2、两侧墙和前后墙用1.0~1.2cm厚中密度海绵外加化纤墙毯贴面,它们的吸收系数(效率)并不高,可达到适当吸收中高频,减少中高频反射的目的。即可控制残响,获得相对更多的中高频直达声,使声音变得干净清晰,利于声象聚焦和声场展开。

3、两侧墙和前后墙下部分做一个70~80cm高,深(厚)4~5cm的吸音墙裙,以加强吸音效果。用微孔吸音板或实木板条留缝(1~1.5cm)安装均可,内填入厚4~4.5cm中密度海绵。(如果是小环境,可填充玻璃棉等高吸收系数材料。)

此举主要针对中低频吸收,可进一步控制(中)低频能量积累,减少驻波形成的条件。而它的声学虚拟效果是使房间的两侧墙下部分和前后墙下部分向外扩展(宽),形成“八字”形状的声学虚拟空间,这样的声学虚拟形状也有利于消除驻波。

4、房间接近正方形的,后墙(整体)应加强吸音。可在1.0~1.2cm厚中密度海绵外加化纤墙毯贴面的内部,再做一个深5~8cm的微孔吸声“陷阱”,陷阱内部填入玻璃棉等强吸音材料。这样表面上看房间更加接近正方形甚至变成扁形了,但实际声学虚拟效果是房间变“长”。

5、根据环境处理后实际听音的情况,调整地毯的面积大小,防止中高频过于明亮或者过于暗淡。通常应该在箱子到听音位之间要有足够面积的地毯,防止中高频反射过强,而影响声象聚焦或声象漂移。

通过这样的处理,我们就能够听到相对更多的直达声,更少的反射声、简振干涉声和低频驻波。环境背景噪声会明显降低,能听到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使声音更清晰,声象聚焦更精确,声场更庞大,所有频率的声音(包括低频)会更有弹性和能量感。


有人可能会怀疑,声音都“吸收”掉了,怎么会“所有频率的声音(包括低频)更有弹性和能量感”呢?这个问题,下面再慢慢讨论分析吧。

上面介绍的环境处理方案,实际上就是我八年前(1999年初)采用的环境处理方案。我的听音室建成使用至今,试听过不少不同品牌、不同挡次的CD、功放、箱子,均能反映出这些不同器材的水平和特点,获得了许多烧友们的赞赏,以及一些对声学很是有些研究的朋友们的赞赏和肯定。甚至有朋友说过:“在声象聚焦定位、声场宽深度、立体高低前后层次感等方面,来听过的朋友恐怕没有人会说不好的”。

但是话说回来,千万不要指望有了一个好的听音环境就一定能出好的声音效果。因为好环境是好器材的快乐园地,也是器材一切问题的残忍世界。如果器材存在任何问题或缺陷的话,好环境往往能把器材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


下面是我1999年建成使用至今的听音室部分照片: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25#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知识真丰富。博学多才。支持支持。精神很好。要向你学习
TOP
32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中年小烧 于 2007-12-16 23:07:00 发表
知识真丰富。博学多才。支持支持。精神很好。要向你学习


过奖了。
你那里听音位后面,画台上下无规则堆放的纸箱、杂物就是很好的吸音体,且占据了房间体积相当大比例,因此声音和声象定位表现还是不错的,能比较好地反映出不同器材的特点和问题。如果能进行适当的处理,把画台、杂物搬出,效果应会更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2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16 23:30:00 发表
原帖由 中年小烧 于 2007-12-16 23:07:00 发表
知识真丰富。博学多才。支持支持。精神很好。要向你学习


过奖了。
你那里听音位后面,画台上下无规则堆放的纸箱、杂物就是很好的吸音体,......


                    我见过最乱的烧友就他了~不知道小烧有多久没打少了~哈哈
TOP
32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松香兄

谢谢你的无私的分享。令我等茅塞屯开,获益不浅。

你巧妙的运用天花建立微孔低音陷阱,因为整个天花面积够大,也可以更深更多的空间来发挥。因此低频的延伸可以到100 以下。也可以把横梁盖过,妙绝妙绝。

然后再房间里选择的建较矮较薄的小陷阱,可以控制100-200的频段。

这样两个妙计下来便控制了200以下最难搞得好的低音。

希望有机会到桂林来见识和欣赏音乐。更希望多想你请教。
有空请到我的博客聊天。
http://hk.myblog.yahoo.com/chowhwk2002
TOP
32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15 23:04:00 发表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07-12-15 20:47:00 发表
"包括量子概念(声的量子称为声子)"这句话松香味兄理解与我的理解有出入.


欢迎[url=http://bbs.hifi168.com/show......
声子是格波的能量量子,格波与声波是两回事.(我只是善意提醒,没别的意思)
TOP
330#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07-12-17 9:09:00 发表
声子是格波的能量量子,格波与声波是两回事.(我只是善意提醒,没别的意思) [/quo......


谢谢!我也是真诚的欢迎兄参加讨论的。
你说的不错,声子是格波的能量量子。但格波 —— 即晶格的振动模。晶格具有周期性,因而,晶格的振动模具有波的形式。格波和一般连续介质波有共同的波的特性,但也有它不同的特点。

关于声波与声子的联系,个人认为,我们可以由陶瓷压电发声器找到,在它上面进行声波的逆过程就与电子和声子相关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17 17:19:2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格波 —— 即晶格的振动模。晶格具有周期性,因而,晶格的振动模具有波的形式。格波和一般连续介质波有共同的波的特性,但也有它不同的特点。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17 17:18:3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专业性很强的帖子,顶
TOP
33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说到格波和声子,就不得不介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院士了,我二十六年前学习的《固体物理学》教材就是黄昆院士编写的。下面转一段帖子:

[转帖]你知道黄昆是谁吗?不知道黄昆的原因

姬建民

  2005年08月31日09:46

  黄昆逝世后,我曾经问到十几位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以及大专毕业生和机关干部:“你知道黄昆是谁吗?”有的说是“钢琴家”,有的说是“电影演员”,有的说是“搞美术的”,有的干脆说“不知道是谁。从来没有听说过”。

  黄昆是谁?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黄昆先后荣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论说,黄昆既是我国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又是运用科技成果给公众带来生活享受的科学家,我们应当像熟识天上北斗、地上江河、衣食父母那样知道他,然而,我们的社会、传媒、舆论、公众却不了解他。

  诸多的科学家总是保持人生低调,不愿出头露面,如钱学森参与创建的“导弹航天”事业举世瞩目,震撼全球,他却一贯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杨振宁说,他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国人改变了不如外国人的看法;陈省身是世界级的数学大师,是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面对这些伟大成果,陈省身却表示这是“我的微薄贡献”。黄昆面对成绩和荣誉,也是“从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总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

  尽管如此,社会、公众、传媒、文化却不应远离和忘记科学家。

  公众不知道黄昆原因诸多。虽然现在大力倡导发展科技,但对科研个体的关注及其成果的宣扬相对滞后,就使社会和公众缺乏与科学家的“接近、沟通与了解”,也就形成了“社会和公众虽在享受着科学家创造的科技成果,却不知道科学家是谁”的非正常局面。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封建印痕也是公众不知道黄昆的重要原因。打开我们的史书,更多的是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资料,莫说朝代更迭中的科学家,就是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的科学家的详细资料都难得寻觅。文化的传统“口味”可以使先贤圣哲的一首“爱情诗”流传至今,可以至今仍然使我们对文艺界的“款们”、“腕儿们”、“星们”风靡一时,但却难得精力、机会、载体、时间,去贴近科学、贴近科学家、贴近科学成果。也许我们可以较轻松地数出不少文艺明星的芳名逸事,我们却不会有太多的人能够数出十名以上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姓名。个中原因,委实发人深省。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力主体。科学家要“走进”社会和公众,社会和公众也要“知道”我们的科学家,这对于科学的发展和普及都将会有热情的推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31日 第七版)  



(责任编辑:马丽)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18 13:34:00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固体物理学做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他发展了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与M.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性科学专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7-12-17 7:11:00 发表
松香兄

谢谢你的无私的分享。令我等茅塞屯开,获益不浅。

你巧妙的运用天花建立微孔低音陷阱,因为整个天花面积够大,也可以更深更多的空间来发挥。因此低频的延伸可以到100 以下。也可以把横梁盖过,妙绝妙绝......


欢迎newbjman兄有机会能来交流指导,请教不敢当,大家互相交流探讨就很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17 20: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7-12-17 7:11:00 发表
松香兄

谢谢你的无私的分享。令我等茅塞屯开,获益不浅。

你巧妙的运用天花建立微孔低音陷阱,因为整个天花面积够大,也可以更深更多的空间来发挥......


好的,希望有机会一游桂林,一会兄台,一听你的音响。
有空请到我的博客聊天。
http://hk.myblog.yahoo.com/chowhwk2002
TOP
337#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好啊!照片上就看到了,我这里听音室、工作室和二为一,比较混乱,到时候newbjman兄不要见笑就行。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8#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另外一点非常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就是对自己的听音室进行基本“检验”。不管是进行了处理还是根本就没有处理,基本的“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基本“检验”非常简单,只需在自己的系统上用比较大音量,分别播放20Hz~200Hz、200Hz~2000Hz、20Hz~20KHz的扫描频率信号,任何能发觉的峰或谷,以及环境里那些物件产生了共振,在播放这些扫描频率信号中将会被明显发现。

对于环境的峰或谷,只能通过环境的处理解决。

对于物件产生了共振,可以采取使物件加固,加压,改变内应力,重新调整脚垫使之平稳等等措施解决,直到重新进行基本“检验”,不再有物件产生共振现象发出振动噪声为止。
不管是否进行了处理的环境,室内物件产生共振并发出明显振动噪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严重干扰声音的正确还原,破坏声音的弹性表达和凝聚力表达。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想当年,刚刚搬进新建的听音室,那真的很是兴奋啊。摆好箱,接上线,通上电开机,…………。哈哈!多听几曲下来,虽然改善的方面仍然是主要的,明显的,但是,某些方面就感觉有些异常,特别是大音量或听交响乐大动态时,就特别的怪声怪气…………。

当时还没有20Hz~200Hz、200Hz~2000Hz、20Hz~20KHz的扫描频率信号源,用《雨果一》17~45轨(25Hz~20KHz)中大音量播放,竟然在某些频率下,发现多处物件产生共振并发出明显振动噪声的现象,包括吸音吊顶上安装的灯具也吱吱作响…………。

问题找到后立即采取措施一一解决,最后又用信号发生器进行了精度更高的复查,直到所有物件共振产生可闻振动噪声的问题全部解决。重新开机欣赏音乐,呵呵!哪个改善提高的程度,回想起来真不比升级万元级线材或小附件差,甚至相当于更换了系统。尤其是声音的弹性、凝聚力和密度、质感方面改善最为明显,真是让我兴奋了好久好久哦。

几年来我在一些朋友的环境里曾做过类似的“检验”,基本上都能发现类似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例是例外。因此,它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够专业的分析,看得我晕啊。

对于一般烧友来说,按照松香兄的原则实施起来太困难。一旦有问题,还不如不处理。

一般烧友家里的听音面积都在12-28平方之间,如果四面都是硬墙,加一个布艺沙发和木茶几,后墙挂油画,窗户挂落地窗帘,加上音箱合理的摆位,就应该是一个及格的环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