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Dr kuang
felixcat 在 2005-11-23 1:58:57 发表的内容 所以,就算看实际情况,CD和LP在动态范围这一点上优劣立见。
松香味
松香味 在 2005-11-23 15:39:5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3 13:19:02 发表的内容 [quote]felixcat 在 2005-11-23 1:58:57 发表的内容 所以,就算看实际情况,CD和LP在动态范围这一点上优劣立见。单纯只比较“动态范围”这一项,CD确实有很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重播比较简单的大动态讯号时(比如说枪炮声或单一打击乐器的声音),CD的优势更加明显,最直接的例子就是TELARC的《1812》。而且,如果CD唱片在制作时把动态范围做得很大的话,必需把电平相对调低一些,“如果是数码录音,在低电平时,声音会变得沉闷平淡”(这是雨果的录音师易有伍先生的原话)。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再用TELARC的《1812》来试试——在音乐开始时的弱奏部分,声音表现如何?如果把这一段的声压调到正常(和重播其它出名版本的这一段相同时),我想很多器材到炮声响起时会受不了,器材能播好时,人恐怕又要受不了。如果把炮声调到合适的声压,再回头听听开始时的弱奏,这一段的表现恐怕又和其它版本相去甚远了。而且,在家居条件的背噪条件下,比如说按音乐厅的50分贝作为参考,情况有如何呢?首先我们要能听清音乐中最微弱的讯号,这时播放出来的声压是多少分贝呢,接着,再加上90dB的动态范围,这时的声压又如何?而这还要有个器材没有出现“可闻失真”的前提,档次差一些的器材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唱片公司所做的唱片,为照顾多数的消费者,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外,不会用尽这90dB。所以CD格式在技术指标上,在动态范围这一项确实有非常明显的优势(30dB以上);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尤其是对于绝大部分使用中,低档次器材的消费者而言。当然,如果用耳机的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可以明显减少环境和器材的外来影响,这时CD这方面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但唱片公司专门为耳机用户出唱片的例子并不多见,他们决定唱片的动态范围时,所考虑的是主流用户们的环境和器材水平。
dr kuang 在 2005-11-23 13:19:02 发表的内容 [quote]felixcat 在 2005-11-23 1:58:57 发表的内容 所以,就算看实际情况,CD和LP在动态范围这一点上优劣立见。
Raxel 在 2005-11-24 13:51:29 发表的内容 LP以及播放设备的底噪音和马路上的背景噪音是两回事情.分贝只代表响度,或者强度.如果繁忙马路的十字路口,环境噪音是70-80分贝,而你声边,或者旁边的人低于70分贝的声音说话,你仍然可以听清楚.这是因为,人耳分辨声音的能力不仅仅与强度相关,还和频率等有关.
Raxel
VV
dr kuang 在 2005-11-24 1:31:21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3 15:39:55 发表的内容 家庭听音室的宁静度(采取隔音处理后),大多数白天可以达到40分贝,夜间30分贝以下(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人可以接受的最大声压(不产生永久性失聪)约130—133分贝之间,为了安全一般取130分贝。这也基本相当于一个百人编制的交响乐团发出的最大声压。音乐厅的宁静度一般为50分贝(听众需尽量保持安静),这时候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是130-(50-15)=95(dB)。CD格式的动态范围是96分贝,完全函盖音乐厅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95分贝)。就算是家庭听音室里(白天宁静度40分贝)只回放120分贝的最大声压,仍然可以获得120-(40-15)=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时,只需要100分贝的“音量”同样可以获得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深夜都比较好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动态听觉感受”得到保证的同时,小“音量”下系统的“失真”也小了。(上面是不考虑系统噪声情况下的结论)动态范围指标不够高,肯定不能表达现场的真实“动态听觉感受”。有人认为60分贝的动态范围就够了,的确,60分贝的动态范围已经可以给人不错的“动态听觉感受”。但绝对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请解释一下以下几个现象:1:我在广州市一个交通繁忙的街头,市环保局设立的一个噪声检测仪上,在下午4点钟,显示最低背噪为43分贝。2:前段时间,《南方都市报》报道,某住户向环抱局投诉晚上受到噪音干扰,无法入睡,环保局晚上上门仪器实测背噪为25dB。3:在广州市郊,远离交通干线,经专业隔音处理的录音室,多次实测背噪为40dB左右,而我在这个录音室可以听到自己的正常呼吸声;现在是深夜,我的住所离交通干线约1公里,听不到汽车经过的声音,但也听不到自己的正常呼吸声。4:清楚地听到地铁从底下经过时的背噪应该大约是多少分贝?清楚地听到货车在室外发动时的背噪大约是多少分贝?如果自己所用的试听器材达到足够水平,我想应该明白第四个问题在说什么:)
松香味 在 2005-11-23 15:39:55 发表的内容 家庭听音室的宁静度(采取隔音处理后),大多数白天可以达到40分贝,夜间30分贝以下(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人可以接受的最大声压(不产生永久性失聪)约130—133分贝之间,为了安全一般取130分贝。这也基本相当于一个百人编制的交响乐团发出的最大声压。音乐厅的宁静度一般为50分贝(听众需尽量保持安静),这时候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是130-(50-15)=95(dB)。CD格式的动态范围是96分贝,完全函盖音乐厅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95分贝)。就算是家庭听音室里(白天宁静度40分贝)只回放120分贝的最大声压,仍然可以获得120-(40-15)=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时,只需要100分贝的“音量”同样可以获得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深夜都比较好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动态听觉感受”得到保证的同时,小“音量”下系统的“失真”也小了。(上面是不考虑系统噪声情况下的结论)动态范围指标不够高,肯定不能表达现场的真实“动态听觉感受”。有人认为60分贝的动态范围就够了,的确,60分贝的动态范围已经可以给人不错的“动态听觉感受”。但绝对是不够完善的。
Dr kuang 在 2005-11-25 0:46:18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24 13:51:29 发表的内容 LP以及播放设备的底噪音和马路上的背景噪音是两回事情.分贝只代表响度,或者强度.如果繁忙马路的十字路口,环境噪音是70-80分贝,而你声边,或者旁边的人低于70分贝的声音说话,你仍然可以听清楚.这是因为,人耳分辨声音的能力不仅仅与强度相关,还和频率等有关.那么音响器材的底噪主要集中在那个频段呢?LP唱片的背噪呢?所以我们在一定的背噪下仍可听到一些不在该背噪频段的微弱讯号。另外,测量结果之间的误差,其实还是和频率有关的,那个在25分贝下被吵醒的环境,环保局的解释是背噪是30Hz附近的频段,环保局检测噪音的设备只能测中频这一段。而在专业录音室中检测的,则包括了超出人耳敏感范围的超低频段,如果按录音室的要求检测,除非是搞个“悬浮式”的听音室,否则在城市里根本不可能达到50分贝以下的背噪环境。我听不到自己的呼吸声是因为电脑的风扇声在干扰,其实和讨论内容无关:)而我所说的地铁声(其实不少在KINGSWAY HALL的录音中是可以听到的),和室外汽车声(《黑教堂》),都是较低频段的微弱讯号,而且已经和LP唱片的50Hz背噪是很接近的频段了,但在优秀的LP系统上仍然能听得到。而在常用的中低档器材上放讯噪比更优秀的CD,还经常有听不到的(当然在这样的系统上播LP同样也听不到),这个现象肯定不是CD唱片本身造成的,要么是听音环境背噪的干扰,要么是器材的质素太差,还没达到LP唱片的技术指标。如果真想从听感上比较不同制式的唱片,还是要在达到一定水平的器材和环境进行,否则试听结果将很难说明问题。
松香味 在 2005-11-23 20:37:02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2 19:12:50 发表的内容 我和专业录音师接触过,他们对于中型的管弦乐团录音,已经要进行动态压缩了,因为如果不压缩的话,在播放的时候,要么小声时会听不到,大声压时又会因器材的失真造成“吵耳”,而且民用还要在高于40分贝以上的背噪条件下来播放。这一点完全有理由相信。作为商品,一定要考虑市场实际,我们听音乐时,也很少开到110分贝以上的声压,通常95分贝左右就是比较大声了。如果能播放到115分贝(A计权)的声压、失真又小的系统一定天价,而且很少家庭使用。所以进行适当的动态压缩,可能更适合以95分贝以下声压播放的“家庭使用”。但是不能说明大动态的格式不好。
dr kuang 在 2005-11-22 19:12:50 发表的内容 我和专业录音师接触过,他们对于中型的管弦乐团录音,已经要进行动态压缩了,因为如果不压缩的话,在播放的时候,要么小声时会听不到,大声压时又会因器材的失真造成“吵耳”,而且民用还要在高于40分贝以上的背噪条件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