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第十三要: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强弱对比也可以说是老外所说的动态对比,也就是大声与小声之间的对比。一般而言,强弱对比也可以分为「对比强大」的强弱对比与「对比极小」的强弱对比。我们常说古典音乐的动态很大就是指它最大声与最小声的对比很大;而摇滚乐虽然大声,但是它大小声的起伏并不大,所以我们说它虽然大声,但是动态对比并不大。
什么是对比极小的动态对比呢?也就是强弱很接近的细微对比。这种细微的强弱对比就像水波荡漾般,远远看好象不动,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细微的在波动。强弱对比用最浅显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极大的强弱对比是拍打岩岸的海浪;极小的强弱对比就是清风吹拂下的湖水波动。」
◎我在《贵气》文中的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就是粗略地的读后总结,记得写五谈《贵气》时,由于聆听室经初步声学处理后,聆听环境静了,回放到乐曲的声音段时,聆听到细致的声音纤毫毕现——薄薄的轻敲钹声像涟漪般弥漫飘逸,那种境界令人难以忘怀。就是这样,强弱对比的重要观念注意到了;因为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动态对比也来了;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也顺理成章的洐生!
想深一层刘先生为甚么对「强弱对比也可以说是老外所说的动态」这么反感呢?老外的动态(transient) ,为甚么一定要改写成「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台湾人才会更易接受呢?一旦台湾人翻外文参考书,看到transient一字时该往<二十要>那一节去找?
——「音响第十四要: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
到底乐器的线条、形体要多大才算对?到底人声要一缕如炼?还是要丰润有肉?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音响迷。理想主义者认为应该按实际乐团大小比例缩小放入家中聆听室。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当钢琴与小提琴在演奏奏鸣曲时,钢琴的形体不知道要超过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录音时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钢琴掩没(现场音乐会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录音时,录音师都会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来说到整个管弦乐团与小提琴做协奏演出时,如果完全按比例缩小,那么小提琴的音应该要细小得不能再细小,而不是我们在CD上所听到的那么清楚、强劲。所以,正确的「乐器与人声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缩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乐要作大小比例。乐器如此,人声亦然。
其实,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缩小与否的问题,而是因为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误解。例如您的房间在100Hz左右有严重峰值的话,定音鼓敲起来一定会特别的大、特别有劲;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然。这才是真正错误的比例。所以,在评写「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时,应该特别注意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影响。」
◎这一节里第一段写的是事实,录音过程录音的确做了手脚,否则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时,独奏者的琴音都被遮盖了。我以为这是软件的事情,关音响硬件甚么事?难道硬件能将「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改变?
第二段则牵涉入音响系统的聆听环境的影响了,更说明<音响二十要>这题目有改名为<音响系统二十要>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