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复制链接]

查看: 25864|回复: 160
141#



——「音响第十三要: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强弱对比也可以说是老外所说的动态对比,也就是大声与小声之间的对比。一般而言,强弱对比也可以分为「对比强大」的强弱对比与「对比极小」的强弱对比。我们常说古典音乐的动态很大就是指它最大声与最小声的对比很大;而摇滚乐虽然大声,但是它大小声的起伏并不大,所以我们说它虽然大声,但是动态对比并不大。

什么是对比极小的动态对比呢?也就是强弱很接近的细微对比。这种细微的强弱对比就像水波荡漾般,远远看好象不动,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细微的在波动。强弱对比用最浅显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极大的强弱对比是拍打岩岸的海浪;极小的强弱对比就是清风吹拂下的湖水波动。」

◎我在《贵气》文中的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就是粗略地的读后总结,记得写五谈《贵气》时,由于聆听室经初步声学处理后,聆听环境静了,回放到乐曲的声音段时,聆听到细致的声音纤毫毕现——薄薄的轻敲钹声像涟漪般弥漫飘逸,那种境界令人难以忘怀。就是这样,强弱对比的重要观念注意到了;因为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动态对比也来了;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也顺理成章的洐生!

想深一层刘先生为甚么对「强弱对比也可以说是老外所说的动态」这么反感呢?老外的动态(transient) ,为甚么一定要改写成「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台湾人才会更易接受呢?一旦台湾人翻外文参考书,看到transient一字时该往<二十要>那一节去找?

——「音响第十四要: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

到底乐器的线条、形体要多大才算对?到底人声要一缕如炼?还是要丰润有肉?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音响迷。理想主义者认为应该按实际乐团大小比例缩小放入家中聆听室。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当钢琴与小提琴在演奏奏鸣曲时,钢琴的形体不知道要超过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录音时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钢琴掩没(现场音乐会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录音时,录音师都会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来说到整个管弦乐团与小提琴做协奏演出时,如果完全按比例缩小,那么小提琴的音应该要细小得不能再细小,而不是我们在CD上所听到的那么清楚、强劲。所以,正确的「乐器与人声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缩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乐要作大小比例。乐器如此,人声亦然。

其实,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缩小与否的问题,而是因为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误解。例如您的房间在100Hz左右有严重峰值的话,定音鼓敲起来一定会特别的大、特别有劲;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然。这才是真正错误的比例。所以,在评写「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时,应该特别注意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影响。」

◎这一节里第一段写的是事实,录音过程录音的确做了手脚,否则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时,独奏者的琴音都被遮盖了。我以为这是软件的事情,关音响硬件甚么事?难道硬件能将「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改变?

第二段则牵涉入音响系统的聆听环境的影响了,更说明<音响二十要>这题目有改名为<音响系统二十要>的必要。
TOP
142#

harvey 在 2005-1-6 11:10:51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harvey 在 2005-1-3 9:18:24 发表的内容

经过讨论密度,寻芳不觉醉——所谓密度,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是质量/体积之比。但声音的确没有质量,它是一种能量。声音能量在一定环境里回放,要它能够忠实原始录音,的确受到不少条件限制:器材质素、环境的声学处理、环境的大小尺寸比例、甚至出席聆听人数的多寡……都是影响因素。

「作为“指导”性、经典文章阅读的话,应该花多一点的时间进行文字整理。」这个建议很好,看来要另起帖子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了!


期待前辈不是因为敏感而准备另贴讨论,我最后一句话原意也只是“书面难以表达完整全部意思”的延续而已,“应该多花一点时间”仅是对自己的勉励,完全没有弹劾老师的意识的。

是的,声音能量在一定空间中“有致”分布才是我们所“要”,而“有致”的原因不碍就是声音信息得到准确的表达,因此,我倾向于前面同好们提到的密度与信息关系的观点。
TOP
143#

——“音响第十五要: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

「质感」这个名词相当抽象,我们常说这家俱的木头质感很好、这套真皮沙发的质感很好;或这个大理石的质感很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了解,所谓「质感」京是指该物体「材质的本性」。不过,我们在此说的并不是音质的那个质感,而是乐器演奏、打击接触那一剎那动作所发生的质感。因此,当我们在说:「小提琴的擦弦质感很好」,就意谓着「它录得很像小提琴」。当我们说:「钹的敲击质感很好」,也就是说「它敲起来像真的」。反过来说,当我们认为「小提琴擦弦质感不够」时说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谓质感也就是指「传真度」。雷射唱盘刚推出时,大家都觉得小提琴的声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质感不像。

而「形体感」则更容易了解,当我们听单簧管吹奏时,我们说它的形体感真好,那也是「传真度」的一种。总之,质感与形体感皆是「传真与否」的代名词。至于「空气感」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在形容拉奏、敲击键盘乐器时,我们用的是「某某乐器的质感很好」。可是,当我们在形容管乐器时,我们通常不用「质感」二字,而用「空气感」,也就是说吹气的感觉。说得更清楚些,「空气感」是指声波振动的感觉,而质感大部分是「接触」后剎那的感觉。当然,弦乐群除了拉奏时的擦弦质感外,它同时还有弦乐空气中产生的「空气感」。”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中,右半球专门接收破译具有感情色彩和意义的信息,而来自左侧视觉和听觉的大多数感觉输入,是靠大脑右半球处理的,右侧视觉和听觉所感受的大部分信息,又是靠大脑左半球处理的,这就是说人的大脑是交叉处理来自身体左右两侧感觉信息的。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6个感它们全部都是感觉——听觉和触觉通过右大脑半球在颞叶的上部大脑皮质听觉区,去识认分析的听感。细心去了解的话,6个感的存在、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录音的模式、录音师的心思、录音的设备……坛子里不是正在热烈地讨论着D版Z版的质素差异吗?他们已经积累了很长日子的聆听音乐经验,才能分辨出高低。

6个感与音响器材的分析力好坏有直接关系。分析力差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模糊一片,只有混浊感!好分析力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也不一定6个感俱全,6个感还需要有良好声学处理的环境去凝聚,这时回放出来的声音就非常悦耳了!

总观刘先生这一节写得非常凌乱,一会「质感」大部分是「接触」后剎那的感觉、一会「材质的本性」;一会「形体感」「传真与否」;一会「空气感」是说吹气的感觉、完全没有系统,令人将XX感混淆了。其实注意刘先生发表过的文章的读者,都知道他也详细分析过这些XX感。单独在<音响二十要>这篇文章里就吝啬着墨吧了。
TOP
144#

——音响第十七要:空间感

我常常说,如果一套音响系统(包括器材与空间)能够「使音场浮出来」,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间感。请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听到」。真正表现好的音场与空间感绝对是可以「看到」的,而非仅「听到」而已。什么是空间感?那就是录音场所的三度空间实体大小。要能够将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绝佳的细节再生是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说,如果听不到完整的堂音,那么「空间感」也无法完整的再生出来。

什么又是「堂音」?堂音与「残响」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份人误认「堂音」就是「残响」。其实,这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残响的英文是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围、环境或气氛,后来被引申为音乐厅中的堂音。从「气氛」二字,我们就可了解它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音乐细节。除了感性的意义之外,Ambience另有一个理性的解释,那是狭隘的指传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换句话说藉由第一次反射音与直接音的时间延迟,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厅空间的大小。因此,如果我们无法在软件中听到堂音的话,我们便无法「看到」空间感?

「残响」在一般的解释中,当然也可以说是反射音。但是,残响有一个更严苛的时间定义,那就是指一个猝发音发生之后,声音的能量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60dB)的时间长度。换句话说,通常我们会说:「这个音乐厅的残响真丰富、真美」,而应该说残响较长较短。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太短」,而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真丰富、真自然」。

◎我最近几批索性将刘先生音响第二十要原文一起帖出,就大家节省时间去找。
这一「要」按理应该排名第十要才比较恰当,甚么感才能排列更加整齐。看来小结做早了,这「第十七要:空间感」也该归纳入去。

刘先生在这一「要」目的重点是澄清「堂音」与「残响」两个概念吧了。我阅读了不少英文检评文章,写手们对Reverberation和Ambience界定得十分清晰,没有「后来被引申为音乐厅中的堂音」。这大概是台湾发烧友们混淆了吧!就像Ambience义作定「堂音」,我觉得就不对,「指周围环境或气氛」就对了,要加上一个「感」的话,不妨称它是「包围感」。至于「堂音」,香港发烧友往往称它是「残响」,或「残响60T」,它的时间延续长度为60微秒之内,是声音的Ambience与振幅/时间的美丽尾巴。

刘先生说:”我们也不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太短」,而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真丰富、真自然」。” 为甚么不对呢?「堂音」既然以残响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是否好,是否恰当,为甚么要「真丰富、真自然」才对?
TOP
145#

——「音响第十八要:整体平衡性

每件音响器材都和指挥在控制乐团一样,应该求得一个整体的平衡性。这就好比一个乐团中,人人皆是独奏的高手,但是每一个人都想出锋头,不听指挥的诠释,如此一来虽然个别演奏水准高,但是乐团的整体平衡性一定很差。这样就不是一个好乐团。同理,一件音响器材的前述十七项要素都非常好,但是如果无法把这十七项要素做一个精妙的平衡,那么也一定不耐久听。此时,不管解析力再高、强弱对比再好也没有用。关于这项,我们无法用尺度去度量出来,要分辨整体平衡性就像多听音乐会才能分辨乐团好坏一般,祗有靠自己丰富的聆听经验来判断了。

除此之外,整体平衡性说的还有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例如我们所说的低频基础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低频基础就是低频段在整个音乐里造成的稳固、稳定的状态。大部份的音乐迷都希望音乐是很厚实、丰润的,而不希望高频多过中频、低频,而造成头重脚轻的情况。这种合理的高、中、低频段量感也就是我所说旳整体平衡性。整体平衡性好的器材听起来就会耐听,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音乐性。在此顺带一句,当您在做喇叭摆位时,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整体的平衡性。千万不要为了音场表现,而牺牲了雄厚的中频与低频。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的喇叭离墙太远时低频会不足,那么就应该让喇叭靠墙摆。」

◎刘先生在「第十八要」中没有指出,这一「要」应该前XX「要」的总结了,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整体平衡性要好的意思:音响器材与聆听环境都需要平衡;回放出来的声音高、中、低频段量感都需要平衡。

至于刘先生说:”千万不要为了音场表现,而牺牲了雄厚的中频与低频。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的喇叭离墙太远时低频会不足,那么就应该让喇叭靠墙摆。” 这句牵涉及个人喜好,不能作为参考。
TOP
146#

——音响十六要:细节再生

细节大概是泛指乐器的细节、堂音的细微再生与录音空间中所有的杂音。一件音响器材细节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经由AB Test 比较出来。为什么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细节较多呢?我想这与低失真、高讯噪比、高灵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关。细节少的器材听起来平板乏味:细节多的器材起来趣味盎然。一件优秀的音响器材,其细节的再生当然是丰富无比的。
◎◎刘先生在这一节写得非常既简单又重复,刘先生在:
音响第六要:透明感音响
音响第七要:层次感
音响第八要:定位感
音响第九要:活生感
音响第十要:结像力与形体感
音响第十一要:解析力
音响第十二要:速度感与瞬时反应
音响第十三要: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音响第十四要: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这一节里
总共说了九「要」,音响系统假如不具备细节再生的能力,谈九「要」干嘛?这不是白搭?我认为假如刘先生在这一节应该做一个小结:「综合上述九「要」,目的就是希望响系统具备细节再生的能力。」
TOP
147#

这个帖子只不过是将文章提到学术性、较为责任性强一些的层面去讨论而已,发烧友们就这样吝啬笔墨?我阅读过坛子里几篇帖子,外国教授级人马也惊动了,diala教授这几为甚么保持沉默了?我看帖子快近尾声,再不发表高见,就只好bye了。

这两天我改用perception sensation搜索,有关声音方面的收获反而更多。
TOP
148#

还在读呢........
TOP
149#

等........
TOP
150#

——「音响第十九要:器材个性

每件音响器材都和人一般,有着自己的个性。有些器材听起来像绅士,有些像火爆浪子;有些温柔得像淑女,有些又热情得像卡门。由于个性不同,因此,在搭配上也就必须如婚姻大事一样,慎重其事。二件火爆脾气的器材配在一起一定让您难以消受。反之,二件温吞水、慢郎中配在一起也要急死您。所以,器材个性的认知绝对是必要的。

在此我必须郑重的告诉读者们,根据我长期试听音响器材的经验,我认为器材本身个性上的差异要大过各器材之间真正品质的差异。也就是说,一般读者们所认为的器材好坏往往可能是不同个性搭配下所产生的个人好恶而以,真正器材的好坏往往被个性所掩盖。因此,深入的了解器材的个性是有其绝对的必要性。如果您不了解器材个性,当然也就无法做合适的搭配。这样一来,声音要好听就难了。

音响第二十要:搭配上的推荐

这「第二十要」是特别为评论员而写的。一个负责任的音响器材评论员应该就他自己丰富的经验,向读者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否则,读者枉费看了前十九要,却因自己缺乏其它器材的个性资料或搭配经验,到头来仍然不知该项被评器材到底要如何搭配周边器材。对于评论员而言,这是为德不卒。所以,当您写完十九项要素之后,一定不要忘了,为读者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

我再次强调,不当的器材搭配往往比器材本身的好坏影响更大。不仅是一般音响迷,就是连音响评论员也经常会因为不当的搭配而误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能力,这是很遗憾的事。其实,任何一位评论员只要听得愈多,就愈不敢为一件器做黑与白、好与坏的二极化评语。因为在这二极之间往往还存在着许多可能性。所以,听得愈少的人愈肯定二极化的答案。这就好象小孩子在看电影时最喜欢问大人:爸爸!那些是好人?那些是坏人?为了减少犯错的机会,评论员在聆听器材时一定要先做多方的搭配,然后再将自己的搭配推荐告诉读者。」

◎这两「要」我完全同意,但应该合并在一起「谈」,要补充的:选择音响器材应该彻底聆听清楚回放出来的声音是不是自己所喜爱的,不同的音响器材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音色,而且搭配出来的音色,也会千变万化。最聪明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的预算,参考友侪相仿的音响器材搭配出来的音色,去修订选购。

——结语

「看完上述「音响二十要」,我相信有些人会认为太繁琐了,但是,为了提升音响器材评论文章的水准,为了让读者有明白的脉络去判断音响器材的优劣,我认为完整的写完或看完这二十要是必需的。有了这「音响二十要」,评论员们不致于天马行空,读者们也不再一头雾水。这样,音响迷才能享受到既理性又感性的音乐与音响生活。」

「有些人会认为太繁琐了」?刚好相反,我认为太简陋了!其实认真一些的话,每一「要」都可以写数(十)万字的文章!
好了,总算批判完整篇文章了。帖子看来随时可以终结。我现在还可以做的就是长期候教,迟来的网友可以随时指教,无任欢迎!

还有一件事要做的是将这帖子作归纳总结,文章发表在那里才恰当呢?假如发表到台湾XX网上,是否好?会不会有杀手光临(一笑)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