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复制链接]

查看: 25891|回复: 160
121#

帖子里越热闹我会越感到高兴,因为参与的人多了,观念澄清的散播就越宽广。刚才上了一些搜索网站聆听心理学listening psychology,结果不得要领。唯有继续找!
diala兄网站(http://webjiin.com/rom/ap101.htm)的听觉心理学文章早就下载了,由于大部份仍是英文,我的翻译引擎又随着被偷走的计算机总机而去,现在忙着重储使用者字典,故因懒而担搁还未读。我只好现在去读及将它翻译过来,补充http://webjiin.com/rom/ap101.htm的未完成之处。
TOP
122#

diala兄,多谢大力支持。由于KENTRYFO兄建议我最好斩件上帖,好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消化讨论,我想这样做的确好些,停了这阵子不是颇热闹吗?我趁这段时间里将上文一些词不达意的地方。前些时有朋友说我只会批不会补上自己的见解,本来想在总结时才做的功夫,只好提前做一些了。否则我变成典型红卫兵了!

以hearing psychology搜索真的较多选择,搜索站往往也是斩件上,hearing 和psychology分开提网站,真令人啼笑皆非。
TOP
123#

这批判自己说明了音响知识是与日渐进的,我在撰写<五谈音响贵气>一文时,发觉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已经完成历史任务了,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要求,应该重写!

网站论坛的辩论,对澄清刘汉盛先生「音响二十要」的观念性影响,能起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将问题提到论坛上解决最好不过。
TOP
124#

很想多与陈前辈交谈,确实是一种享受,可惜的是打字慢,本职工作忙........
TOP
125#

diala 在 2005-1-4 13:07:48 发表的内容
呵呵,那是我以前上課教材的一些titles。真的需要我整理一下也行。

至於這方面的研究.....恩,如果老爺子你需要,我有機會隨著你的文章介紹一下吧。不過必須說明的是目前對於聽覺心理學的研究,層級還是很低的,主要是我們這個領域現在的目標是能有效排除認知的干擾,而至少先把知覺的層次作有效的釐清。而業界則是從觀察現象及設計本位的角度回頭來探索這個領域。目前這兩個領域還未有完整的耦合與交集,所以缺乏權威性的決定性論述和細節。

您的二十要還未完阿,加油!!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目前對於聽覺心理學的研究,層級還是很低的,主要是我們這個領域現在的目標是能有效排除認知的干擾,而至少先把知覺的層次作有效的釐清”——如果不在知觉層次作有效的釐清,恐怕很多人无法理解前辈们现在所谈的内容,而音响近百年的发展从阶段性考虑应该是在7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人们从“听音既知的概念(大部分指现在的“知觉的层次”)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去控制”的角度出发,声学、录音专家们在“手段”、“品位”上总结了各自的经验和相对(现在)稳定的措施,再如艺术家般对既有“素材”进行“加工”“生产”出音响产品和音响音乐——此所谓经典,就是目前“怀旧风”盛行的原因之一吧?通过“相对现在产品为lowfi制品”的听音揣摩,得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听音感观与概念上的认知,有助于了解传统概念与hitech成果之间的区别,而且有助于判断新科技的人文价值所在,是打基础之举。
TOP
126#

——浅谈音乐的特性

音乐是时间性之艺术,与雕刻、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能够触摸和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有很大不同。空间艺术是指要利用空间去表现的艺术作品,一座雕塑占有空间;音乐的声音的领域,却牵涉及空间(以空间存在的空气传播) 和时间(它需要时间去延续) ,因此音乐是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说它是精神的,它却又需要时间的节奏去延展;说它是物质的,但它又不占有实质空间,仅充溢、弥漫在空间里。

音乐的演变过程中(becoming),令人感觉到时间的概念。英文的存在(being)与演变过程中(becoming)两个概念含有特殊意境:being不但是「实质」、「实在」,而且带着不会变动的意识;becoming则带着浓厚的变动的性质,欠缺永恒的实质。欣赏音乐就是从becoming(演变) 聆听过程中,思考变化背后的「实质being」。音乐是透过其「非物质」的特性,来达成它的时间概念。音乐由这个音符之消逝到另一个音符之出现,演变过程相当迅速紧凑而明朗;音乐之变化,能提供一个较鲜明之时间演奏概念。

音乐除了能够表达纯粹时间概念外,还有另外一项特点是音乐不必占用空间,所以能够其变化中助人感悟出时间的过渡。歌剧亦是时间艺术,但歌剧同时要利用空间(舞台)去表现,故此不及「非物质」,「无物」,「空灵抽象」之音乐更能表现纯粹时间观念。

音乐虽然可以视为「非物质」,但乐音可以形容为「可以听出来的物质」,而且更适当之说法应该是「乐音是时间变成可听之物质」,乐音是一项物理现象,称之为「物质」亦不错,但乐音之「物质性格」,却有特别深意——乐音是「时间之物质化」。虽然时间不可见不可触,照理谨凭感官,难以就知其存在。但时间可以听,于是,在听到一连串乐音出现时,人类之心灵可以感受出时间之过渡,这就是「时间之物质化」透过音乐而显现。

我觉得当我在聆听音乐时,乐音的意象会引发我思考的能力,从单纯的生理欣赏进入了心理思考境界,从物质层次进入了精神思想的较高层次层次,到达文化领域。
TOP
127#

写到这里,我不能不批判自己了。我在<再谈音响贵气>一文中有如下的一段话:

「《音响论坛》的总编辑刘汉盛先生,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音响二十要」,很详尽的音响术语阐释(感兴趣的话可以上音响论坛的网站下载)。我在2000年网上才有机会拜读他这篇大作,认为不可多得的佳作,于是打印下来,作为自我检讨、批评别人音响系统的参考依据。我发觉它的用处颇大,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及了解个中道理。80-90年时代我能读到这篇文章就好了,这样我可以少走不少弯路,节省下不少不必要花费的金钱。我个人认为刘汉盛在给音质和音色所作的说明令我越读越胡涂起来,什么布、鞋的质;什么黄、蓝的色;我读罢还是糊厘胡涂,辨不出东或西。令我产生一种错觉:看来他自己也还未了解透彻。
  
「我学习音响技术术语是从杂志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来,过程相当漫长。当年香港音响杂志中,我最推崇的写手叫雷明。他吐故纳新的较别的写手说得忠实,不含商业性地推销代理商品,骗取双重稿酬。我为了追寻雷明的文章,因而走遍很多旧书摊子,买来不少旧杂志(后来为了节省地方,我将那些印着的彩色广告页抛弃了,现在仅存留下印着文章的杂志散页)。  若要我写出怎样的音响系统才会有「贵气」,我会说这种音响系统必需达到下述各项标准:
  (1) 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2) 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
  (3) 4个度: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
  (4) 2个力:解析力,结像力。
  (5) 1个平衡:整体平衡。」

我发觉自己受到刘汉盛先生的影响竟然这样深,「贵气」的论述中,拖带着浓黑的、长长的「音响二十要」影子!显然甚么感、甚么比、甚么度、甚么力…已经口语化了,看来只好顺其自然。
TOP
128#

KENTRYFO
“是对待“音响”(指硬件吧?)的要求而不是对待声音或音乐。“

“音响”(指硬件)即是器材。我喜欢Dynaudio音箱,喜欢Mark Levinson的Cello产品……就是喜欢它们回放出来的声音有气质,这种气质是与其它器材不同,音色的独特之处就是这样玄妙!所以依照XX要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我常对朋友说:选择音箱就像小提琴家选琴,音色一定要恰意,回放出来的声音好坏,音箱是主要角色。
TOP
129#

(1) 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2) 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
  (3) 4个度: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
  (4) 2个力:解析力,结像力。
  (5) 1个平衡:整体平衡。」


----------------------------
!!!
為什麼不置頂????
TOP
130#

面对面的交流与net上交流,确实有比较大的区别。
如果面对面,也许由于面子的原因,不能把话讲尽,而net上公开交流,时间、精力的确不是很容易“恰缘”啊!正如:对音质和音色的问题,尽管完全同意前辈的看法,但认为:在对待音响问题上,仍然应该对音质和音色进行区分:因为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个特色是“会”存在的。对待lowfi的问题,我们“有时”会玩出灵性——这是肯定的,但只是指“有时”——即在一定的特定条件下。
    对于杂志的言论,通常都只是一家、一时之言,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思考、学习、系统研究都是各人的修为——我们很有必要经常谈,经常深思,经常研究,经常探讨,必要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多多研读冗长的文章。
    正如harvey前辈本文章,我以为必须收藏,并逐点参照自己的观念、open自己、“虚心”研读。能够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讨论就更积德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