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天等到23:08才高兴地看到VV兄帖子,我已经开始怀疑这帖子讨论的层面日趋理论化了,以为只有像刘先生那种通俗的风格才会被读者受落,因此准备将批判赶快写罢便说「再见」。人们怕冗长的阐述心态可以理解,但若是不求甚解的去玩HiFi,却是一件「费钱失事」的事。我不是曾经引用过沙翁的一句:「一点点的知识是很危险的,片面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片面知识常会导致错误理解、轻信尝试、以讹传讹,小则浪费金钱和时间,大则引起事故,更遑论领略个中情趣了。
VV兄引用的:
(1) 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2) 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
(3) 4个度: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
(4) 2个力:解析力,结像力。
(5) 1个平衡:整体平衡。」
是我从读了刘先生的「二十要」后总结出来的衍生物,可以说十分整齐、好看、易懂,骨子里却是认真空泛。这就是为甚么我说:要彻底了解的话,就必须找系铃人刘先生去解铃了。
这里我摘下帖子里别人转登的刘汉盛一段话:「我听过很多人的音响系统,可惜,真正能够称得上好听的,能让人对音乐感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大部份出在使用者没有对音乐真正了解,他们所再生的声音多数是自己想象的,有时,想向与真正的音乐之间存有很大的距离。」
好的、语意深长的还有:
「在现场听到的声音,会跟录音相同吗?音乐厅中四面八方涌现的自然残响,你能够用两只摆在前方的喇叭重现出来吗?你在坐满观众的音乐厅中聆听的音色,会跟进行录音时空旷的音乐厅相同吗?我曾经采访时坐在夏汉前方两公尺处听他拉琴,那种音色的高贵、美丽、自然、活生,任何千万音响都无法接近,这是两声道录音与回放系统的原罪。就像将风景拍成照片一样,只能让你看到二度空间,再由这个二度空间的景象,去揣摩三度空间的相对位置。」
这些话不是十分经典?我为甚么还要批判呢?请了解我要批判只是刘先生的「二十要」,而不是刘先生本人或他所写的其它文章。因为「二十要」读过很容易入脑,假如以它作标准去选购音响器材,就像瞎子摸象,结论会是十分片面,「费钱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