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复制链接]

查看: 25887|回复: 160
131#


昨天整天等到23:08才高兴地看到VV兄帖子,我已经开始怀疑这帖子讨论的层面日趋理论化了,以为只有像刘先生那种通俗的风格才会被读者受落,因此准备将批判赶快写罢便说「再见」。人们怕冗长的阐述心态可以理解,但若是不求甚解的去玩HiFi,却是一件「费钱失事」的事。我不是曾经引用过沙翁的一句:「一点点的知识是很危险的,片面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片面知识常会导致错误理解、轻信尝试、以讹传讹,小则浪费金钱和时间,大则引起事故,更遑论领略个中情趣了。

VV兄引用的:
(1) 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2) 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
(3) 4个度: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
(4) 2个力:解析力,结像力。
(5) 1个平衡:整体平衡。」
是我从读了刘先生的「二十要」后总结出来的衍生物,可以说十分整齐、好看、易懂,骨子里却是认真空泛。这就是为甚么我说:要彻底了解的话,就必须找系铃人刘先生去解铃了。

这里我摘下帖子里别人转登的刘汉盛一段话:「我听过很多人的音响系统,可惜,真正能够称得上好听的,能让人对音乐感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大部份出在使用者没有对音乐真正了解,他们所再生的声音多数是自己想象的,有时,想向与真正的音乐之间存有很大的距离。」

好的、语意深长的还有:

「在现场听到的声音,会跟录音相同吗?音乐厅中四面八方涌现的自然残响,你能够用两只摆在前方的喇叭重现出来吗?你在坐满观众的音乐厅中聆听的音色,会跟进行录音时空旷的音乐厅相同吗?我曾经采访时坐在夏汉前方两公尺处听他拉琴,那种音色的高贵、美丽、自然、活生,任何千万音响都无法接近,这是两声道录音与回放系统的原罪。就像将风景拍成照片一样,只能让你看到二度空间,再由这个二度空间的景象,去揣摩三度空间的相对位置。」

这些话不是十分经典?我为甚么还要批判呢?请了解我要批判只是刘先生的「二十要」,而不是刘先生本人或他所写的其它文章。因为「二十要」读过很容易入脑,假如以它作标准去选购音响器材,就像瞎子摸象,结论会是十分片面,「费钱失事」!
TOP
132#

harvey 在 2005-1-3 9:18:24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音场大——必然层次感清晰,没有质量的音场是不会大的。」

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后半句我却有异见:首先,音场是由声音音压凝聚而构成,它虽然虚无飘幻,却是一种能量的表现;音场是会大的,这里扩大的情况我从聆听室做了声学处理后的亲身体验,本来想扩大聆听室的构想取消了,因为声学处理后聆听起来的音场是感觉上大了!

1、器材分辨能力差、杂音多,时间、响度、波形、线性不准确等原因,2、在器材问题基本解决后,房间、摆位的不合理,激发混乱的声音波形。——能量可以足够大,但是,此时,不会形成音场,当然不会音场大——所以,我讲的是“没有质量”的。正如前辈,如果没有对房间的特性进行适当的处理,你不会体会到“不用扩充房间”。我的描述不够专业吧?但就事论事的讨论还是应该能够明白,但是,如人们会作为“指导”性、经典文章阅读的话,应该花多一点的时间进行文字整理。
TOP
133#

是对待“音响”(指硬件吧?)的要求而不是对待声音或音乐。
TOP
134#

KENTRYFO,「如果面对面,也许由于面子的原因,不能把话讲尽,而net上公开交流,时间、精力的确不是很容易“恰缘”啊!」这句话深表同感。

我发现在net中讲课较我从前在大学里讲课难得多,主要是说话要快捷些,加上了身体语言和背后的黑板画图写字,解释起来容易达意。写一万字恐怕要花一两天,同口来讲的话就花不了30分钟,而且达意,不懂即问即答,干脆利落!虽然细读和细听的接受程度上当然有分别,肯钻研、有耐心的人,细读加上自己的推敲,接受程度上会深刻些,我自己就喜欢细读,发现好文章都是将它考贝在MS word檔里,慢慢细读,恐怕看漏了还特意将字放大了来细读。

我最近数个月就下载了不少中文外文文章,就这样慢慢细读、咀嚼、再找其它文章对比、补充,然后归纳……目的只是想更深入的去了解贵气、好听的声音、批判「二十要」;其次,希望自己在这方面的智识更趋真实,再不可以人云亦云!
TOP
135#

提起Lo-Fi,我最近就聆听计算机里的Lo-Fi较聆听HiFi的时间多了数十倍,我已经着手找有关资料、用什么型号的sound card才更好声。在计算机工作时非常寡闷,能有Lo-Fi为自己提供背景音乐,彷佛思索起来也灵敏不少。
TOP
136#

真希望初哥能看懂你的好文章.
     我们老烧已经交过学费了
TOP
137#

harvey 在 2005-1-6 10:46:04 发表的内容
不错,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而音质和音色是不是有必要进行区分呢?我的想法是这样: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是狭义的音色;应该广义地综合性地去认识音色,因为音乐乐曲里的各种乐器的声音的特色凝聚在一齐就是音质。音色是音质基本构成成份,两位一体。


KENTRYFO认为:在对待音响问题上,仍然应该对音质和音色进行区分:因为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个特色是“会”存在的。
TOP
138#

KENTRYFO
「harvey 在 2005-1-3 9:18:24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音场大——必然层次感清晰,没有质量的音场是不会大的。」

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后半句我却有异见:首先,音场是由声音音压凝聚而构成,它虽然虚无飘幻,却是一种能量的表现;音场是会大的,这里扩大的情况我从聆听室做了声学处理后的亲身体验,本来想扩大聆听室的构想取消了,因为声学处理后聆听起来的音场是感觉上大了!

1、器材分辨能力差、杂音多,时间、响度、波形、线性不准确等原因,

2、在器材问题基本解决后,房间、摆位的不合理,激发混乱的声音波形。——能量可以足够大,但是,此时,不会形成音场,当然不会音场大——所以,我讲的是“没有质量”的。正如前辈,如果没有对房间的特性进行适当的处理,你不会体会到“不用扩充房间”。我的描述不够专业吧?但就事论事的讨论还是应该能够明白,但是,如人们会作为“指导”性、经典文章阅读的话,应该花多一点的时间进行文字整理。」

经过讨论密度,寻芳不觉醉——所谓密度,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是质量/体积之比。但声音的确没有质量,它是一种能量。声音能量在一定环境里回放,要它能够忠实原始录音,的确受到不少条件限制:器材质素、环境的声学处理、环境的大小尺寸比例、甚至出席聆听人数的多寡……都是影响因素。

「作为“指导”性、经典文章阅读的话,应该花多一点的时间进行文字整理。」这个建议很好,看来要另起帖子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了!
TOP
139#

不错,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而音质和音色是不是有必要进行区分呢?我的想法是这样: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是狭义的音色;应该广义地综合性地去认识音色,因为音乐乐曲里的各种乐器的声音的特色凝聚在一齐就是音质。音色是音质基本构成成份,两位一体。
TOP
140#

“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非常有同感、痛感!但是,这个表现,在我们这似乎还牵扯到一个“瞬态”的概念——极短促之中的起伏,确实是音响对音乐表达能力的客观存在的表达,正是音响表达音乐感情所必须的?这正符合harvey前辈的声音与时间关系的感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