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 MBL, KEF, 雨后, LS3/5A, 障板,Revel, Bryston, 曙光T84... [复制链接]

查看: 76418|回复: 176
111#

KEF 的功放推荐

原帖由 瞿白白 于 2014-11-30 11:03:00 发表
新参考和BLADE 哪个更值得购买?KEF的缺点?还有功放推荐?  :)


如果你入了极具艺术感的BLADE, 那功放最好也要以“艺术感”的造型为考量,相信如下面这款5个Momentum Monoblocs垒起来的气势,不开声已震撼全场!

如果以音色为首要考量的话,具体的,功放首先考量的是参数,然后才是牌子。


新参考和BLADE对比R系的贵,比的不在音色,而是在他们能输出大声压下KEF 音色!


所以400W RMS 是至少和必需的搭配,它能让你领略,什么是能上天或又瞬间入地的快感!


另外,按KEF的性格,比较适合快速的,中性的,大电流的功放。

还有,用超级全平衡电路的功放,我比较的推荐!


如果你烦这参数,那功能的,简单地,选2或5 或 7台400W /8ohm以上 的单身道MonoBlock,就错不到哪里去了。



最后编辑Lighting 最后编辑于 2014-12-01 23:57:57
独乐,不如与众乐!
TOP
112#

回复 110# Lighting 的帖子

“还有个大缺点,我前面提过,始终的,KEF 太过追求低失真,太过追求自然,不大适合仍沉浸在老录音里的烧友们。
KEF 比较适合这个时代:高清时代!我只推荐KEF 给那些即使喜欢 古典也要是新古典,追求00 后的录音的烧友。”

这点我比较认同,我自己用的KEF 201/2,上一代参考的书架型号,从stereophile和soundstage的测试数据看箱体谐振,瀑布图,谐波失真以及频响(80hz下低频除外),都控制得相当不错,但是几个过来的老烧就认为声音不够厚润,过于清晰干净无味。

后来我也在反思,反复看了不少器材的数据测试对比论坛上烧友们的评论,确实存在追求精度与传统韵味美学之间的矛盾。偏监听风格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尤其是老烧们。

另外,我在使用中也发现,对于录音,这个箱子会明显反应出录音的品质,有些差点的录音(不管新老)甚至有点让人听不下去,但是遇到高素质的录音,尤其是新时代的高码或者SACD,则很具魅力,干净明亮却又完全无粗糙感。

良好的测试指标是把双刃剑,不仅让你一窥录音的究竟,对于问题(也包括前端设备)更是毫不保留的暴露。
TOP
113#

胆机,黑胶时代该结束了吗?

确实存在追求精度与传统韵味美学之间的矛盾。偏监听风格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尤其是老烧们。


这里有两种走向:


一种是以胆机,黑胶为方向的DIY 音色为主导;


另一种是以忠实 录音师本身的作品还原为目标。




在80,90代,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在CD 的数码声,功放的毛刺,Speaker 的箱声的限制下,


无疑,胆机的润滑,黑胶的自然,是很好的一种补偿。




但在00后,10后,


我举几个 主要的革命性技术的例子:




多声道特别是最近的Dolby Atmos 给声场带来了3D 的音场;


Audyssey 的实时相位和频谱的校正;


媒体播放机替代不稳定的CD 机械转盘成为真正的无误码数码音源;


高码率录制的普及;


以KEF 为代表的高清Speaker 的出现;


超平衡功放电路的应用直接可以淘汰甲类功放(以后可以展开说说)。。。






现在该是享受高清音乐的年代了,视频早已是高清了不是?
独乐,不如与众乐!
TOP
114#

回复 1# Lighting 的帖子

请问百里登的展放情况和听感
TOP
115#

Paradigm 简评

原帖由 gyming708 于 2014-12-2 23:22:00 发表
请问百里登的展放情况和听感


Paradigm 是加拿大的B&W, 我一直这样称呼它,它也是加拿大Speaker 的第一品牌。


声音走向也和B&W 相似:Musical!


箱体做工也能和B&W 媲美!




Paradigm 的音色偏Warm, 也许很多烧友喜欢,我最不喜欢它的一面是 Clarity 不足,在大编制音乐下,有些纠结。


还有不喜欢的点是,每次参展,就把它的兄弟ANTHEM 功放带上;


我每次就想着,如果换作加拿大的功放老大Bryston 来推,也许状况会明显改观?






今年的展会 百里登有些得过且过,一张现场图:




独乐,不如与众乐!
TOP
116#

回复 115# Lighting 的帖子

很受用的好文。谢谢楼主的分享。
TOP
117#

你跑这里来放毒啊,我跟来了..
TOP
118#

原帖由 hkr 于 2014-12-3 8:47:00 发表
很受用的好文。谢谢楼主的分享。


很欣慰你能喜欢!


原帖由 hugoo168 于 2014-12-3 11:42:00 发表
你跑这里来放毒啊,我跟来了..



给【非常发烧】的朋友介绍下,这位是我在多伦多的烧友之一,在胆机领域是个深度烧友,和我 经常是 针锋相对的 !;-)
独乐,不如与众乐!
TOP
119#

看宋冬野 的【安和桥】创作过程 有感


这里有两种走向:
一种是以胆机,黑胶为方向的DIY 音色为主导;另一种是以忠实 录音师本身的作品还原为目标。



摘自宋冬野在“豆瓣音乐”的“《安和桥北》所有曲目详解”:




——写给喜欢从感情、技术、配器、编曲、音质、层次、律动、创新等等多个角度去听音乐的人
  建议用大家用一些比较专业的设备去听所有的音乐。


“安和桥
  动机:家。
  创作地:北京
  详细:论感情而言,这首歌是我自己最喜爱的,它被我筹划了五六年才出世,想表达的情感也是很多种很复杂的,我不敢多想,怕哭。从这首歌最早在我脑子里出现,马头琴的声音就一直是我对这首歌的最大愿望,这次我完全没顾朋友们和制作人录音师的良好建议和阻拦,执意要加入马头琴和中国大鼓,大家也就都默许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首歌的录音混音工作成了整张专辑里最困难、最残酷也是时间最长的一首。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段马头琴在这首歌里出现,是专辑混音过程中我去录音棚,上楼过程中在楼道里听到的,当时我惊在楼道里动都动不了,随即冲进棚里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冲着惊愕的制作人和录音师大喊:我去你妈的!就要这个!就要这个!于是它就从那时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丝毫没有修改。
  由于我对这首歌的感情太深,所以已经无法做到从编曲制作的等等其他方面去评述它,列位自己找自己的感觉吧!我只能说,相比之前的两个版本,今天这个才是我的安和桥和我的世界。


--------------------致敬宋冬野分割线----------------------


不知道宋先生说的“用一些比较专业的设备去听所有的音乐”,这“比较专业的设备”指的是什么?


大胆猜测,宋先生希望的是忠实还原他和他的团队的录音作品,以从“感情、技术、配器、编曲、音质、层次、律动、创新等等多个角度”去体会创作者的用心良苦!

既然写到这,就简评下《安和桥北》的听感:


专辑的音乐色彩用得相当不错,整曲以配合宋冬野的温暖厚实的嗓音,配乐也配和以暖色调,把PS图片的手法,用在了音乐上,这在个人演唱专辑上很少见。


各乐器混音的融合度很好,但层次又分明。配合主唱的声线,很有氛围感!


但似乎用的录音器材装备还不足以让音色顺滑,还是出现了些毛刺,乐器的音色细节还可以再多点。


~~my 2cents!
最后编辑Lighting 最后编辑于 2014-12-03 13:49:10
独乐,不如与众乐!
TOP
120#

原帖由 Lighting 于 2014-12-2 22:44:00 发表
确实存在追求精度与传统韵味美学之间的矛盾。偏监听风格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尤其是老烧们。

这里有两种走向:
一种是以胆机,黑胶为方向的DIY 音色为主导;
另一种是以忠实 录音师本身的作品还原为目标。
在80,90代,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在CD 的数码声,功放的毛刺,Speaker 的箱声




你又放毒,我来消消毒..哈哈。


胆机有很多种啊,有的胆机一样可以高清啊,而且高清的同时可以保持harmonic correctness,很多以忠实还原为卖点的器材,最大的问题不是失真,而是harmonics。和真实乐器比,在人耳听来,胆机的重放反而更真实,即使技术指标上看胆机的失真会比较大。


这样问题就来了,到底是信仪器指标,还是信自己的耳朵呢??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