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巴哈,《一次听感记实》 [复制链接]

查看: 42457|回复: 226
111#

又”不知生,焉知死?“

这句其实毋庸多言,用意很明确,即"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亦可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发明,前辈曰"不知死,焉知生",以在下俗眼观之,倒颇有可能是审美方面的功夫,何以故,生者只能从概念上认识死,但可以从感官经验上直接认识生,是为知生而不知死,若知死而后由死知生,则此死仍是概念上的死,知生既然由知死而得,亦复是概念上的生,而这概念中的生死,恰是将生死纳入美学体系的基础,如马勒之交响曲,有人谓已道得生死之究竟,这里的生死,生得绚烂,死得深刻,便纯属美化之后的概念。
TOP
112#

回复 110# shenming 的帖子

李卓吾恐怕不够高明啊,善于把话说到俗人的心坎里,如此而已,理论上的建树并不太大。论思辩,宋儒以张横渠最著,明儒则首推王船山。
TOP
113#

回复 107# fetonte 的帖子

传云”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乾即天,故而从儒家的立场上说,此乃通乎天人的大道。

这正好说明儒家以为的大道与老子所言的大道距离不小呢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114#

回复 111# fetonte 的帖子

整个基督教即是由死求生之道,其深刻性远非我天朝任何学说可比;佛教之“出入生死”贤弟又作何解?宗教体验之生死绝不是概念上的,而是活生生的,说马勒交响曲之生死体验为美学者,亦为站着说话不腰疼。况且,美学体验不是一种生命体验吗?一切天朝国学艺术之浅陋处,全在避讳死字,而津津乐道于长生不老者,是为不成器之终因。向死而生,此谓绝学之初端也,由死者始,得乐之终,由乐之始,必导向死之隅。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15#

易之大道,生生也,是运动的,以此为基础的理论一般来说更为灵活一些,虚静不动的大道未免过于死板和抽象,宋明以来的儒学在义理上其实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释道二家(晚唐以后汉传佛教的义学就衰落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生生不息的这个大道,并以此为由破斥释道二家的空与虚静。
TOP
116#

回复 112# fetonte 的帖子

李氏之高明处乃在于晚明一恒久专制之处境,生发出民主的鲜亮呼声,实万世难得一奇才,至其余两者,未尝细究。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17#

回复 115# fetonte 的帖子

此言大谬,佛祖乃万世无可超越者,岂宋明腐儒能破乎?宋明之假道学只可骗死读书者。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18#

回复 114# shenming 的帖子

不说其他,敢问前辈有真实体验么?若无真实体验,便纯属概念,即便前辈有真实体验,这所谓的真实体验也未必具有普遍性,因为他人的真实体验并不能直接就认作我们的真实体验,即使我深信他人的真实体验为真,该体验对我而言仍旧是概念,这问题只能用一些神秘事件来解决了,比如圣方济的圣疤,兴许在领受圣疤,圣方济在感官上也经历了基督曾经历的生死体验,但这样的解决非基督徒恐怕是万难接受的。
至于“出入生死”者,生死了无分别也,已视若家常便饭了,既不重生,也不重死,更无有轻重,此大乘实相涅槃论所摄,是漏尽圣者的境界。实相涅槃是相对于无相涅槃而言,无相涅槃出离轮回,实相涅槃则不脱轮回,以世俗观点看来,即是入世之论了。这固然与儒家不同,与基督教等亦少有相通之处。当然并不是没有融通的机会,相对来说可能还是与儒家融通更为容易一些,理由是彼此都不承认可能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越的“世界”。
TOP
119#

巴赫和马勒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虚妄化的话题。原本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作曲家,我很愿意谈这两个人,但是现在却感觉难于开口。

有一些话,其实谨慎地略作点提,点到为止最好。感觉这些话被说多了。
有一本巴赫的册子,名字就叫“世人称道的乐长”,多朴实的言语,没那么多神呀圣呀禅呀天呀的调调,那才是真巴赫。
TOP
120#

回复 117# shenming 的帖子

佛祖万世不能超越云者,恐不应理啊,何以故?此佛祖谓谁,释迦如来耶?若为释迦如来,则不得谓万世不能超越。据长部大本经云,过去七佛徒众皆盛于释迦如来,多者数十倍之,正法住世之时亦教释迦如来之法为长,未来之证无上正等正觉者如何不得而知,但不可谓必不如释迦如来,故此“万世不能超越”实乃戏论。又友情众生,但得闻习佛法,如法精进,皆有成佛之望,若谓万世不能超越,辄佛果不可得也,且超越本系虚妄分别所施设之名言,若心执超越之名,幸与超越之相相应,则起我慢,不幸相违,则生怨怼,此皆烦恼种子熏生,徒重染污习气耳。奉正法者悉其为妄,岂乐闻哉!
至若佛法之衰微,见于圣教量之授记,业力深重,众生福薄也,何有于如来法教之胜劣哉!先生何乃遽起嗔心,而出此颠倒之言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