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579236|回复: 819
33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格波 —— 即晶格的振动模。晶格具有周期性,因而,晶格的振动模具有波的形式。格波和一般连续介质波有共同的波的特性,但也有它不同的特点。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17 17:18:3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专业性很强的帖子,顶
TOP
33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说到格波和声子,就不得不介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院士了,我二十六年前学习的《固体物理学》教材就是黄昆院士编写的。下面转一段帖子:

[转帖]你知道黄昆是谁吗?不知道黄昆的原因

姬建民

  2005年08月31日09:46

  黄昆逝世后,我曾经问到十几位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以及大专毕业生和机关干部:“你知道黄昆是谁吗?”有的说是“钢琴家”,有的说是“电影演员”,有的说是“搞美术的”,有的干脆说“不知道是谁。从来没有听说过”。

  黄昆是谁?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黄昆先后荣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论说,黄昆既是我国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又是运用科技成果给公众带来生活享受的科学家,我们应当像熟识天上北斗、地上江河、衣食父母那样知道他,然而,我们的社会、传媒、舆论、公众却不了解他。

  诸多的科学家总是保持人生低调,不愿出头露面,如钱学森参与创建的“导弹航天”事业举世瞩目,震撼全球,他却一贯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杨振宁说,他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国人改变了不如外国人的看法;陈省身是世界级的数学大师,是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面对这些伟大成果,陈省身却表示这是“我的微薄贡献”。黄昆面对成绩和荣誉,也是“从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总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

  尽管如此,社会、公众、传媒、文化却不应远离和忘记科学家。

  公众不知道黄昆原因诸多。虽然现在大力倡导发展科技,但对科研个体的关注及其成果的宣扬相对滞后,就使社会和公众缺乏与科学家的“接近、沟通与了解”,也就形成了“社会和公众虽在享受着科学家创造的科技成果,却不知道科学家是谁”的非正常局面。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封建印痕也是公众不知道黄昆的重要原因。打开我们的史书,更多的是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资料,莫说朝代更迭中的科学家,就是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的科学家的详细资料都难得寻觅。文化的传统“口味”可以使先贤圣哲的一首“爱情诗”流传至今,可以至今仍然使我们对文艺界的“款们”、“腕儿们”、“星们”风靡一时,但却难得精力、机会、载体、时间,去贴近科学、贴近科学家、贴近科学成果。也许我们可以较轻松地数出不少文艺明星的芳名逸事,我们却不会有太多的人能够数出十名以上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姓名。个中原因,委实发人深省。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力主体。科学家要“走进”社会和公众,社会和公众也要“知道”我们的科学家,这对于科学的发展和普及都将会有热情的推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31日 第七版)  



(责任编辑:马丽)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18 13:34:00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固体物理学做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他发展了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与M.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性科学专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7-12-17 7:11:00 发表
松香兄

谢谢你的无私的分享。令我等茅塞屯开,获益不浅。

你巧妙的运用天花建立微孔低音陷阱,因为整个天花面积够大,也可以更深更多的空间来发挥。因此低频的延伸可以到100 以下。也可以把横梁盖过,妙绝妙绝......


欢迎newbjman兄有机会能来交流指导,请教不敢当,大家互相交流探讨就很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17 20: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7-12-17 7:11:00 发表
松香兄

谢谢你的无私的分享。令我等茅塞屯开,获益不浅。

你巧妙的运用天花建立微孔低音陷阱,因为整个天花面积够大,也可以更深更多的空间来发挥......


好的,希望有机会一游桂林,一会兄台,一听你的音响。
有空请到我的博客聊天。
http://hk.myblog.yahoo.com/chowhwk2002
TOP
337#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好啊!照片上就看到了,我这里听音室、工作室和二为一,比较混乱,到时候newbjman兄不要见笑就行。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8#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另外一点非常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就是对自己的听音室进行基本“检验”。不管是进行了处理还是根本就没有处理,基本的“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基本“检验”非常简单,只需在自己的系统上用比较大音量,分别播放20Hz~200Hz、200Hz~2000Hz、20Hz~20KHz的扫描频率信号,任何能发觉的峰或谷,以及环境里那些物件产生了共振,在播放这些扫描频率信号中将会被明显发现。

对于环境的峰或谷,只能通过环境的处理解决。

对于物件产生了共振,可以采取使物件加固,加压,改变内应力,重新调整脚垫使之平稳等等措施解决,直到重新进行基本“检验”,不再有物件产生共振现象发出振动噪声为止。
不管是否进行了处理的环境,室内物件产生共振并发出明显振动噪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严重干扰声音的正确还原,破坏声音的弹性表达和凝聚力表达。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想当年,刚刚搬进新建的听音室,那真的很是兴奋啊。摆好箱,接上线,通上电开机,…………。哈哈!多听几曲下来,虽然改善的方面仍然是主要的,明显的,但是,某些方面就感觉有些异常,特别是大音量或听交响乐大动态时,就特别的怪声怪气…………。

当时还没有20Hz~200Hz、200Hz~2000Hz、20Hz~20KHz的扫描频率信号源,用《雨果一》17~45轨(25Hz~20KHz)中大音量播放,竟然在某些频率下,发现多处物件产生共振并发出明显振动噪声的现象,包括吸音吊顶上安装的灯具也吱吱作响…………。

问题找到后立即采取措施一一解决,最后又用信号发生器进行了精度更高的复查,直到所有物件共振产生可闻振动噪声的问题全部解决。重新开机欣赏音乐,呵呵!哪个改善提高的程度,回想起来真不比升级万元级线材或小附件差,甚至相当于更换了系统。尤其是声音的弹性、凝聚力和密度、质感方面改善最为明显,真是让我兴奋了好久好久哦。

几年来我在一些朋友的环境里曾做过类似的“检验”,基本上都能发现类似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例是例外。因此,它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够专业的分析,看得我晕啊。

对于一般烧友来说,按照松香兄的原则实施起来太困难。一旦有问题,还不如不处理。

一般烧友家里的听音面积都在12-28平方之间,如果四面都是硬墙,加一个布艺沙发和木茶几,后墙挂油画,窗户挂落地窗帘,加上音箱合理的摆位,就应该是一个及格的环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