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20118|回复: 819
34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松香味兄,你是学什么出身的啊?怎么这么偏门的“固体物理”都学过?;P 我当年看的还是谢希德写的,可惜学的不怎么样,都还了。;P 不过这门研究微观粒子的和建筑声学没什么关系吧,跑题了。
TOP
342#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pipe_organ 于 2007-12-19 17:15:00 发表
松香味兄,你是学什么出身的啊?怎么这么偏门的“固体物理”都学过?;P 我当年看的还是谢希德写的,可惜学的不怎么样,都还了。;P 不过这门研究微观粒子的和建筑声学没什么关系吧,跑题了。


不好意思,前后进过数所大学门槛“回炉”,学的自然就杂。工作需要和工作变更需要、爱好使然、兴趣推波,学习从来就不能停止过。这也符合“活到老学到老”的做人原则,其实学校里学的许多东西也还给老师了,反是许多学校里没学的现在却在学习中。感觉这样也不错,至少人不空虚,时间过的很充实,…………
那是在回朋友的帖子顺便提到的,如果把那些话题继续展开当然就跑题了,谢谢pipe_organ兄对该帖的关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3#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SMERT 于 2007-12-19 14:10:00 发表
够专业的分析,看得我晕啊。

对于一般烧友来说,按照松香兄的原则实施起来太困难。一旦有问题,还不如不处理。

一般烧友家里的听音面积都在12-28平方之间,如果四面都是硬墙,加一个布艺沙发和木茶几,后墙挂油......


不会吧,其实实施起来并不难,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自己做吸音吊顶(自己穿孔),选择国产9mm板就行,费用就非常低而且效果也不错。我1999年装修33.5平方米的听音室总共(包括窗帘等等)只花了四千多元就搞定,…………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前面说到:有人可能会怀疑,声音都“吸收”掉了,怎么会“所有频率的声音(包括低频)会更有弹性和能量感”呢?这个问题,大体上可以从两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1、是频率的特性方面;
2、是声音受到干扰的程度方面。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20 08:29:30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一、是频率的特性方面;
影响室内声响平衡性的因素,与声音频率特性有关,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

1、由于声波在不同媒质的界面上几乎是完全反射的。当反射面积足够大时,频率越低反射越“完整”。(低频越低,反射面是否平滑影响越小。例如:山体对声音的反射等。)
对于50Hz以下低频,小于[(波长1/4)/(根号2)]120cmX120cm面积的物体,即不能对小于50Hz以下的低频频率产生反射作用并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也不能产生“扩散”的效果。[如20Hz的低频至少需要300cmX300cm面积的物体,才能起到反射作用。但在闭室(房间)里,它与球形闭室相似,它的六个面都具有“无限延长”并能对任何低频产生完全反射的效果。]

2、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由于声波能使空气分子震动并产生“摩擦”并将声能量变化为热能,导致声能消耗衰减。且频率越高,引起空气分子震动并产生“摩擦”将声能量变化为热能的情况也越明显。
因此,声音在室内多次反射(传播)积累的结果是:频率越低相对积累越多,频率越高相对积累越少。这种室内声学的“(声响)不平衡性”,就是室内声学的主要且重要的特点。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20 19:35:2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6#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网速慢如蜗牛!先撤退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根据音频频率的特性:闭室(房间)里六个面都具有“无限延长”并能对任何低频产生完全反射的效果。再根据反射的条件看,在室内布置的物件不够大时,结果对低频来说,通常情况下六个面反射的效率几乎都为100%并将基本完全一样。但是,三对平行面反射回来的频率相位却正好是相反的。宏观上看,在多次来回反射的过程中,总是会发生相互抵消和相互干涉的情况,只是频率不同,发生相互抵消的时间域不同而已。另外,驻波的形成也源于强烈的反射。因此,在没有采取恰当措施和重视低频吸收处理的环境里,听到的低频是非常混乱不连贯、存在许多明显“峰”、“谷”,且没有能量感和弹性、张力的。
幸好,一部分低频频率在反射中在较大面积墙面的作用下能改变了方向,不会被完全抵消,并有“积累”的作用,不然能听到的低频将更加不堪入耳。小环境低频为什么差?这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低频的问题想以通常的中小型“扩散板”去处理是没有太多效果的。


在一对反射面中的其中一个面采取较强的吸音处理,就可以使这些频率“相互抵消”的作用大大减弱。所以,对低频进行“吸音处理”恰恰相反却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低音,并能够让声音相对更清晰而富有质感和弹性。但是我们又希望左右两边对称,以保证声场的“公正”。那么,我们能够采取这个处理方法的地方就只有上下反射面和前后反射面了。这就是我前面提出利用吊顶或者后墙来进行“较强”吸音处理的原因和理由。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21 02:10:25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松香兄,整理成册吧,对发烧友是福啊...
TOP
34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19 20:5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MERT 于 2007-12-19 14:10:00 发表
够专业的分析,看得我晕啊。

对于一般烧友来说,按照松香兄的原则实施起来太困难。一旦有问题,还不如不处理。

一般烧友家里的听音面积都在12-28平......


松香味兄,

自己动手用的是那种板最适合,石膏板钻孔不容易是MDF 还是纤维板 ?这天花是否用木架比较不会引起震荡。

另外我看很多人房间的四个角落都设有吸音设备,以你的经验如果做了天花微孔低音陷阱,还要不要做其他处理 ?
最后编辑newbjman 最后编辑于 2007-12-21 12:38:48
有空请到我的博客聊天。
http://hk.myblog.yahoo.com/chowhwk2002
TOP
350#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7-12-21 12:3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19 20:5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MERT 于 2007-12-19 14:10:00 发表
够专业的分析,看得我晕啊。

对于一般烧友来说,按照松香兄的原则实施起来太困难。一旦有......



回newbjman兄:
就用七层或者九层的胶合板(厚度达到9~12mm)就行,由于尺寸规格不同,每块面积大概有2~3平方米吧。?
穿孔图案可自己设计,如果内有30cm以上的深度空间并填充吸音材料,这时候孔径就可大些(例如选择6mm~8mm),孔的间距也可大些,这样孔的数量就少了许多,难度大大降低,而且效果相差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做穿孔吸音板我们就不希望它容易振动,因为那样会降低穿孔吸音板的吸音效率,所以穿孔板厚度要求达到9mm~12mm,并以结实些的木架较好。(安装结实后刮上腻子,最后按自己设计的图案穿孔即可。孔的分布尽量均匀些好。)
四个角落的“吸音设备”可作后期调整时准备,每个环境的情况不一样,用还是不用很难说,但是知道它的作用和效果趋势才重要。你认为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