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256|回复: 322
231#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家里一大堆当年的各种摇滚磁带。。这么一说。。。赶紧去倒带。(恐怕有4,5年没动过了)
TOP
23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9 22:46:00 发表



录音和唱片是提供给人欣赏的,并不是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的。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少点引经据典,多谈谈自身的感受吧。

关于唱片中所存在的磁复制效应,你手上不是有许多六十年代模拟录音的cd复刻版吗?难道没有听出来?又或者是对于经典唱片的收藏只是属于叶公好龙?

最后编辑cwk 最后编辑于 2007-08-10 17:53:01
TOP
233#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录音和唱片是提供给人欣赏的,并不是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的。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少点引经据典,多谈谈自身的感受吧。
关于唱片中所存在的磁复制效应,你手上不是有许多六十年代模拟录音的cd复刻版吗?难道没有听出来?又或者是对于经典唱片的收藏只是属于叶公好龙?
TOP
234#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收藏再研究,以便以后探讨
TOP
23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10 17:53:00 发表
录音和唱片是提供给人欣赏的,并不是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的。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少点引经据典,多谈谈自身的感受吧。
关于唱片中所存在的磁复制效应,你手上不是有许多六十年代模拟录音的cd复刻版吗?难道没有听出......


我并不觉得“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跟“提供给人欣赏”有什么矛盾。相反,只有“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合格了,才能够更有保障地“提供给人欣赏”。

“引经据典”可是好东西啊,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怎么可能看得更远?更何况,您现在听的LP里面的录音,有一些就是这个贴子“引经据典”里面的人所亲手录的。您欣赏了他们的劳动,但怎么却又反对或者轻视他们的话呢?这个看上去倒显得矛盾了。不过请勿误解,“引经据典”跟“多谈谈自身的感受”并不矛盾;相反,缺少“理论支持”的“自身的感受”却是有失客观没有公信力的。

我手中的旧录音再版CD,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明显的母带print-through现象;同时,就算是有print-through的那些CD,音效的忠实度仍然比对应的没有print-through的LP要明显好。另外由于LP这种格式的背噪大,就算母带有print-through,也会被淹没了不少的。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3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10 23:20:00 发表
        我并不觉得“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跟“提供给人欣赏”有什么矛盾。相反,只有“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合格了,才能够更有保障地“提供给人欣赏”。
        “引经据典”可是好东西啊,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怎么可能看得更远?更何况,您现在听的LP里面的录音,有一些就是这个贴子“引经据典”里面的人所亲手录的。您欣赏了他们的劳动,但怎么却又反对或者轻视他们的话呢?这个看上去倒显得矛盾了。不过请勿误解,“引经据典”跟“多谈谈自身的感受”并不矛盾;相反,缺少“理论支持”的“自身的感受”却是有失客观没有公信力的。
        我手中的旧录音再版CD,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明显的母带print-through现象;同时,就算是有print-through的那些CD,音效的忠实度仍然比对应的没有print-through的LP要明显好。另外由于LP这种格式的背噪大,就算母带有print-through,也会被淹没了不少的。


        这可都是你自己说的,过后可别耍赖不承认哦!!!

        大家也可以看看我在前面对此人的点评,有没有说错他呢?

原帖由 menn 于 2007-7-6 9:53:00 发表
        按照你对所谓“利益”的说法,再结合你以前在音乐版对自己那堆破烂收藏(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呃!你的收藏,不正是那些打着AAD或ADD的CD吗?)的吹捧。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你,Felixcat,如此劳师动众、长篇累牍地想证明数字“保真”于模拟,就是出于为砸在自己手上的那批破烂翻案,妄图以狡辩、诡辩(不惜通过一切手段断章取义与混淆视听之能事)证明相同版本(使用同一母代)的CD比那些头版LP更为“保真”吗?
        既然你自己也不干净了,那么为什么你还不允许别人来说你不干净呢?想找版主出面处理了吗?我个人认为版主似乎更有兴趣出来证明我所指出的就是事实!毕竟当年对你言论定案的也包括版主,我仅仅是记性好些、心肠好些;怕初烧的被你表演之“精彩绝伦”所蒙蔽,因此挺身而出罢了。
        好!既然今天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不一棍子把你打死,怎么对得起我这么早起床?别对其他人哭诉我真的要打你哦!我只是想撕开你身上那最后的一小块遮羞布罢了。
        也许不知就里者会感觉你还算单纯、阳光;毕竟你真的擅长于引经据典!但在事实与实际上,你的动机就真的如你自己标榜的那般单纯与阳光吗?答案恰好相反,你是我所见的最有心计与阴暗的人。
        若干年前的事了,此人还初上论坛。在一次对软件的讨论中大败祤杀;败在即便是再版n次的LP也远胜于同版本的头版CD面前。从此,那颗仇恨的种子就在此人心底生根发芽了。而时至今日,当以本次反攻来的最为猛烈与有所准备!你处心积虑的编造、经营,也只不过就是想为CD这一存储格式翻案而已;因为以你的三商,认为只有证明CD这一存储格式更为接近于母带,也就是你所谓更为“保真”的问题,才有可能在技术层面推论出相同版本的头版CD在任何方面都要优胜于LP。因为在格式上已经被你证明了。是吗?
        你还记得我对你的“侮辱”吗?请不要再用你那粗鄙的数码再来侮辱伟大的模拟了,如果这就是对你的侮辱,那我非常乐意持续下去;直到我死亡。
        姑且不论你所引用、借鉴的那些条条框框的水分与真实性。你在一开始就混淆了介质这一概念。对于模拟,LP仅仅是一个由振动响应电的传导介质,这样的介质在模拟的世界存在于任何一个交变的过程当中;对于数字,CD这一存储格式,就是一个存储介质,仅此而已,而数字再转换成我们能感知的模拟,其精度与保真程度也就决定于此存储介质的容量,以及模数转换产生这一容量时的采样能率及其精度。可以说的更直接了当一点——砸在你手头的那批所谓头版CD,正是因为CD这一存储介质的容量并不足以经数模转换后产生细节足够丰富的,可被聆听者所感知的振动或驱动电压幅度,因此并没有同一版本的LP来得保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错,同源的模拟工作母带,只要它所携带的是模拟录音、混编的最终成果,把它压制在LP这一传导介质上与经模数转换存储在CD这一存储介质上,它们最终所产生的效果都可以被制作者、贩卖者,甚至是消费者所接受。若不然其一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它们之间的差别也被接受、承继了下来。若不然数字录音的标准也不会从当初的36kHz\12bit精度采样率,突飞猛进至44.1kHz/16bit再48kHz/16bit,循序渐进地进化至现在通用的96kHz\24bit,甚至是192kHz\32bit呢?如果你单纯地认为当时44.1kHz/14bit\16bit的模数转化,注意这里说的是模数转化!!!就足以让你的那些头版EMI/Decca制AAD\ADD唱片比LP更为保真的话。那你真是过于单纯了,单纯得我再不变本加厉地来侮辱你,你就一定会变成一彻头彻尾的傻子!——不幸的是,在制作你的那批破烂收藏的时候;负责将宝贵的模拟母带转换成数字的设备,其精度恰好就是44.1kHz/14bit或16bit的,难道唱片公司或唱片公司的某某某没告诉你吗?或者没有撰文广而告之吗?最为痛心疾首的会是一些唱片公司的高层猪头,甚至和你一样的单纯,居然相信这样的精度采样率也就足够了,最后将模拟母带付之一炬(不是真烧,是为节约保管成本把它们给处理掉了)。当精度与采样率发展至48kHz/22bit\24bit后,没有弄丢那些珍贵模拟母带的少数几家公司倒是狠狠地赚了一票,Philips那批24bit日本纸盒版,Sony/CBS那批SBM Columbia Jazz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为什么又会是Sony/Philips这一组合呢?
        好啦!现在你又开始从开盘机入手了。你是否又想从另外一个源头开始诿论你手头的那批垃圾要比同版本的LP好呀?我就等着,I'm watching you. 等你丑态百出之时,再一棒子下去痛打落水狗。(没要真打你,别怕啊!)


        对于你这样的书呆子,最原始、最直接也最愚蠢的办法,就是请你列出一份表单来。找同一份的LP(都用不着真正的头版了,只要再版的可以就好),放在同一系统内(你可别说你在你自己的系统里已经这样干过了。想让人家相信你,那就请罗列你自己系统的器材清单出来)一比就清楚高低上下了。哪里用得着象你这般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着愣充专家(还居然舔着脸说这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也不怕站这么高若摔下来了,是会死得很难看的);当然也欢迎你来参加!不过,我赌你不敢来,因为你怕我真的会揍你,替供书教学着你的父母亲。其实,我犯得着吗?即便是日后,你为了自己的虚荣,与为了满足、取悦自己的某些阴暗心理最终积劳成疾变成了医院神经科的常客。我还是犯不着!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8-11 00:01:31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23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纯粹的模拟?纯粹的数码?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模拟和数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对于微观世界来讲,模拟与数码却是相互依存的,因为我们所存在的空间里物质是以粒子的形式聚合与存在的。

可能有人会说“不要在这里上物理课,这跟我们发烧音响没有联系”——这里且慢,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说模拟方式里的LP与唱针,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现在的唱针针尖越做越精密,与唱片接触面积越来越小,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的确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尺度的“粒子效应”。

Jim Lesurf是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的教授,他所领导的毫米波研究小组在圈内小有名气。

Jim Lesurf曾经撰写了一本书《信息与度量》(Information and Measurement),他把其中一些章节放到了网上,其中有一章名为“数码黑胶”(http://www.st-andrews.ac.uk/~jcgl/Scots_Guide/iandm/part12/page2.html),有一些很有趣的分析与计算。

在那一章节里,前提假设是“最理想情况”,也就是说假设唱针针尖无穷小,可以反映出音轨坑纹里的所有情况;并且假设唱片的材料无限地好,好到它的分子排列能够像水晶的碳原子那样(也就是说,假设该LP是用纯水晶石制作)。

尽管碳原子很小,但它还是有厚度、有体积的。因此通过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该LP的纹壁,情况将是一个一个碳原子小球堆积而上,形成一层一层阶梯那样。Lesurf计算了标准的0dB电平的1kHz正弦波使唱针摆动的距离,结果显示该信号的电平是通过32,000格来达到;对比CD的取样率(0dB对应于65,535),因此假如把LP的最大电平设为0dB的话,那最理想情况下LP表达一个电平的大小不是连续的,而是只能表达为32,000种情况中的一种,因此取样精度相当于15bit(2^15约等于32000)。

同理,也可以计算出最理想情况下LP可以达到的理论极限动态范围:Lesurf计算出假如材料像水晶那么好的话,极限是110分贝;对于黑胶唱片用的Vinyl( 乙烯基材料),由于它的分子比碳原子大,并且排列不均匀等等因素,极限的动态范围大概只有70分贝左右。

不过尽管如此,在实际使用中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上面的理想状态的。比如说,Vinyl不是绝对坚硬的,金刚石唱针尖一压上去,会有一大堆分子的排列状态被压得变形;另外唱针尖不可能无限小,实际上它每时每刻都压到了几百个分子,所以实际使用的唱针的震动情况,是拿一大堆分子的“平均共同效果”,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感受不到上述“理想情况”里的效果的。

最后Lesruf有一个很简练的总结:任何一个看上去是“模拟”的系统,它们的运作方式都拥有类似数码信号处理系统那样的性质。(even a system which appears essentially ‘analog’ will still have underlying properties similar to a digi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LP唱片(或者模拟磁带),上面所记载的信号本质上是数码的(因为原子、分子是按一个一个来算的,有大小,有厚度);在用唱针(磁头)读取的时候,物质的机械运动相当于把这些数码信号进行了一些复杂的处理(材料分子排列的变形、分子的热运动等等),我们听到的是这种“处理”后的结果;而数码唱片,这种“复杂的处理”是通过电路来处理的。模拟媒质的“复杂处理”,很可能写不出确切的公式、流程;而数码媒质的“复杂处理”则是受控制,是已知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数码方式,它都有很高的保真技术指标:形象上来说,比较木头直不直,那必然是天然生长的不受人为控制的树干,肯定不够用电刨或者激光切割的木方来得直。

(待续)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38#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纯粹的模拟?纯粹的数码?)

补充一点个人的对Lesurf教授的那章节讨论内容的看法。我觉得他的讨论不是“没事找事干”,而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因为他告诉了我们玩LP最理想能达到什么程度。现代唱针针尖大小的尺度已经可以进入微观世界了,因此用那个尺度去彻底发掘问题所在,路子正确。

理论指导实践。这让我联想起十八十九世纪的时候,很多机械师热衷于创造“永动机”并声称制造成功了。当时制造永动机的,有的人的确是对于机械的爱好,但也有的人是因为看到这个能带来名与利。那时候科学的普及程度有限,所以有的人就到处去骗名声、骗钱(就类似于这个贴子里嘴臭熏神州的那位)。后来Sadi Carnot、Émile Clapeyron跟Hermann von Helmholtz系统地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些闹剧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3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纯粹的模拟?纯粹的数码?)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11 4:00:00 发表
        补充一点个人的对Lesurf教授的那章节讨论内容的看法。我觉得他的讨论不是“没事找事干”,而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因为他告诉了我们玩LP最理想能达到什么程度。现代唱针针尖大小的尺度已经可以进入微观世界了,因此用那个尺度去彻底发掘问题所在,路子正确。

        理论指导实践。这让我联想起十八十九世纪的时候,很多机械师热衷于创造“永动机”并声称制造成功了。当时制造永动机的,有的人的确是对于机械的爱好,但也有的人是因为看到这个能带来名与利。那时候科学的普及程度有限,所以有的人就到处去骗名声、骗钱(就类似于这个贴子里嘴臭熏神州的那位)。后来Sadi Carnot、Émile Clapeyron跟Hermann von Helmholtz系统地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些闹剧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嗯!这两段话若改改,就能很形象地描述你,以及你处心积虑收集的那些资料的本质。

        补充一点个人的对Lesurf教授的那章节讨论内容的看法。我觉得他的讨论不是“没事找事干”,而是很有揭示意义的。因为他告诉了我们什么人根本不配去玩LP,譬如他自己就是一个。现代唱针针尖大小的尺度进入微观世界了吗?还用你自己那个粗鄙的数码去糟蹋伟大的模拟,这路子绝对是扭曲的。

        实践产生理论。这让我联想起现在,有很多象你一样的人,热衷于反科学并声称造反成功了。此时反科学的,有的人的确是对于科学的痛恨,但也有的人是因为看到这个能带来名与利。此时此刻科学的普及程度并不算高,所以有的人就到处去骗名声、骗钱(就类似于在国内论坛里嘴臭熏神州的那位——不用左顾右盼了,指的就是你)。后来我Menn Kwoo逐一地提出了驳斥,这闹剧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24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纯粹的模拟?纯粹的数码?)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11 3:27:00 发表
纯粹的模拟?纯粹的数码?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模拟和数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对于微观世界来讲,模拟与数码却是相互依存的,因为我们所存在的空间里物质是以粒子的形式聚合与存在的。

可能有人会说“不要在这里上物理课,这跟我们发烧音响没有联系”——这里且慢,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说模拟方式里的LP与唱针,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现在的唱针针尖越做越精密,与唱片接触面积越来越小,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的确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尺度的“粒子效应”。

Jim Lesurf是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的教授,他所领导的毫米波研究小组在圈内小有名气。

Jim Lesurf曾经撰写了一本书《信息与度量》(Information and Measurement),他把其中一些章节放到了网上,其中有一章名为“数码黑胶”(http://www.st-andrews.ac.uk/~jcgl/Scots_Guide/iandm/part12/page2.html),有一些很有趣的分析与计算。

在那一章节里,前提假设是“最理想情况”,也就是说假设唱针针尖无穷小,可以反映出音轨坑纹里的所有情况;并且假设唱片的材料无限地好,好到它的分子排列能够像水晶的碳原子那样(也就是说,假设该LP是用纯水晶石制作)。

尽管碳原子很小,但它还是有厚度、有体积的。因此通过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该LP的纹壁,情况将是一个一个碳原子小球堆积而上,形成一层一层阶梯那样。Lesurf计算了标准的0dB电平的1kHz正弦波使唱针摆动的距离,结果显示该信号的电平是通过32,000格来达到;对比CD的取样率(0dB对应于65,535),因此假如把LP的最大电平设为0dB的话,那最理想情况下LP表达一个电平的大小不是连续的,而是只能表达为32,000种情况中的一种,因此取样精度相当于15bit(2^15约等于32000)。

同理,也可以计算出最理想情况下LP可以达到的理论极限动态范围:Lesurf计算出假如材料像水晶那么好的话,极限是110分贝;对于黑胶唱片用的Vinyl( 乙烯基材料),由于它的分子比碳原子大,并且排列不均匀等等因素,极限的动态范围大概只有70分贝左右。

不过尽管如此,在实际使用中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上面的理想状态的。比如说,Vinyl不是绝对坚硬的,金刚石唱针尖一压上去,会有一大堆分子的排列状态被压得变形;另外唱针尖不可能无限小,实际上它每时每刻都压到了几百个分子,所以实际使用的唱针的震动情况,是拿一大堆分子的“平均共同效果”,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感受不到上述“理想情况”里的效果的。

最后Lesruf有一个很简练的总结:任何一个看上去是“模拟”的系统,它们的运作方式都拥有类似数码信号处理系统那样的性质。(even a system which appears essentially ‘analog’ will still have underlying properties similar to a digi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LP唱片(或者模拟磁带),上面所记载的信号本质上是数码的(因为原子、分子是按一个一个来算的,有大小,有厚度);在用唱针(磁头)读取的时候,物质的机械运动相当于把这些数码信号进行了一些复杂的处理(材料分子排列的变形、分子的热运动等等),我们听到的是这种“处理”后的结果;而数码唱片,这种“复杂的处理”是通过电路来处理的。模拟媒质的“复杂处理”,很可能写不出确切的公式、流程;而数码媒质的“复杂处理”则是受控制,是已知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数码方式,它都有很高的保真技术指标:形象上来说,比较木头直不直,那必然是天然生长的不受人为控制的树干,肯定不够用电刨或者激光切割的木方来得直。

(待续)


        水晶?碳原子?“好到它的分子排列能够像水晶的碳原子那样(也就是说,假设该LP是用纯水晶石制作)”
        难道水晶里真的存在碳原子?又在犯迷糊胡说八道了吧你!
        不是你英文太差看错了,就是那所谓“圈内小有名气”的教授在胡说八道!不过,我宁愿相信这会是你的杰作——断章取义与混淆视听,唉!见怪不怪的啦!你就是这个样子与秉性的。真替你父母,以及他们为了你付出的血汗而难过——因为又打水漂了。
        如果那个教授是在通过分析金刚石针尖的碳原子分布数量,去类比(similar to,怎么又会见到“类比”或所谓模拟这样的词啊?)数字式的处理方式,那还说得过去;可根本就跟你理解的并洋洋得意转贴至此,以便佐证自己愚蠢之至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LP唱片(或者模拟磁带),上面所记载的信号本质上是数码的(因为原子、分子是按一个一个来算的,有大小,有厚度);在用唱针(磁头)读取的时候,物质的机械运动相当于把这些数码信号进行了一些复杂的处理(材料分子排列的变形、分子的热运动等等),我们听到的是这种“处理”后的结果”,风马牛不相及!!!
        象你这样子的水平,还有脸继续讨论下去?还犯得着“比较木头直不直”吗?也可以的,我们就来比较一下“直”,只不过此直为盎直的直!形象上来说,比较你到底盎不盎直,那必然是天然生长的不受阴暗心灵控制的头脑,肯定不够用数字或毫米波切割的头脑来得盎直。(盎,此字读ang,去声,就是ang去声gou平声的那个ang)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8-11 12:16:34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