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53|回复: 322
201#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CD的发明是个错误!
TOP
202#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cd正逐步被MP3淘汰,你能证明MP3比CD好吗?
TOP
20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原帖由 menn 于 2007-7-8 23:36:00 发表

        也用不着催!等此人猫在阴暗的角落以其卑劣、丑陋的心态,拼凑、剪裁、再加工好所谓论据、名人资料之后,自然就会阴魂不散地卷土重来、浮出水面的;又似乎是在等着我那毫不留情的棍子再一次地——往死里整......

支持!!!再踩上一脚.
TOP
20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维基百科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这里将要引用的资料在整个贴子系列里稍显特殊。贴子的题目里说的是“名人谈”,但下面的资料里我们却不能确认他们是否是名人——因为维基百科上提供的只有参与编写的网友ID和IP地址,我们无法得知他的真实身份。不过由于维基百科的一条规则是“客观”,带有个人情感的叙述和论点都会被删除,同时因为每一个可以上网的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上的条目(意味着不可能存在有某一利益群体包揽了某个条目,只写对他们有利的信息),因此上面的条目和叙述都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由于上述原因,我觉得下面的资料值得一看。

在关于条目“Analogue Sound vs. Digital Sound”的用户讨论里(http://en.wikipedia.org/wiki/Talk:Analog_sound_vs._digital_sound),有网友叙述如下:

Quantization noise - All audio already has a noise floo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rmal noise in analog electronics or mic elements (or the air itself if the electronics were perfect?) As long as your quantization noise is well below this noise floor, you've reproduced the signal exactly.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假如量化噪音远小于信号背噪的话,那么在听觉的意义上你是100%还原信号的。

听上去有点让人吃惊,但这实际上这里说的是PCM格式里的一些基本事实。很明显:对于现代录音技术来讲传统的16bit量化精度是不足够的,首先是动态范围,其次是对信号的量度精度。但是假如我们用16bit的量化精度来复制旧的模拟磁带录音,这个在听觉上不一定成问题。因为16bit的动态范围为96分贝,已经超过80年代之前的所有专业模拟开盘录音机的动态范围了;另外从理论上来讲“16bit量化精度是不足够”意味着数码复制后所代表的信号跟原始信号有所不同,这就等价于“在原始信号基础上产生了噪音”,这就是“量化噪音”这个名词的来由。很多时候16bit格式的量化噪音是远小于模拟磁带的背噪的,因此虽然客观上来讲重播的信号里有了量化噪音,但是这个噪音是完全被掩盖在原始信号的背噪里,人的所有感官都是听不出来的(哪怕你拥有“第六感”或者“超能力”)。直观来讲,这种情况的本质是模拟磁带等的背噪已经“破坏”了原是信号的精度了,而16bit的量化噪音对于那个已存在的“破坏”来讲是可忽略的小量。

打个贴切的比方:假如你站在一台以全功率状态运行的喷气式发动机旁边,同时旁边有一人以日常谈话的音量跟你说话,那你肯定是完全听不见他在说什么的,并且你也不会觉得喷气发动机的声音变得“温暖”、或者“尖锐”、或者“甜美”之类的,一点变化都没有——换个说法,你分辨不出“喷气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人说话”这两种情况的区别。这里请注意我不是说16bit是足够了的数码格式,以上讨论仅对复制有一定背噪的旧的模拟录音而言DSD或者高规格的PCM格式是今后录音和重播技术发展的必然途径。

另外有一位用户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在理:

If you then approach the audibility issue subjectively, and look to the general hi-fi press for information, you're mostly into a realm dominated by listening tests done without adequate experimental controls, and that is an debate I wish to avoid getting involved in!(原文翻译:假如你用主观的态度来讨论“听感”的问题,并且从市面上那些音响杂志新闻媒体里寻找信息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几乎踏入了那个被“不经科学实验控制的感官聆听”所控制的圈子里了,这一类讨论是我所不想参与的。)


(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7-16 20:58:12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0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原帖由 cwk 于 2007-7-16 19:42:00 发表
cd正逐步被MP3淘汰,你能证明MP3比CD好吗?


按照您的逻辑,请问:78转已经被33转LP淘汰了,你能证明33转LP比78转粗纹好吗?

我所引用过的资料,都没有用“A淘汰了B,所以A比B更好”这种逻辑。认真阅读这些资料之后大家会发现它们的逻辑是:“A的数据指标比B好,并且实际比较A比B更真实,所以A比B更好”。而A淘汰了B则是以上优点所带来的副产品而已,这个因果关系不能混淆。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7-16 21:28:54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0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07-7-16 20:1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menn 于 2007-7-8 23:36:00 发表

        也用不着催!等此人猫在阴暗的角落以其卑劣、丑陋的心态,拼凑、剪裁、再加工好所谓论据、名人资料之后,自然就会阴魂不散地卷土重来、浮出水面的......
支持!!!再踩上一脚.


前天你去陈老板那里听805时,用的不是CD做信号源吗?出来的声音不是令你向805致敬吗?…………
说说你“致敬”的理由和逻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07-7-16 19:08:00 发表
CD的发明是个错误!


自然界创造人类是最大的错误!
TOP
20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07-7-16 20:1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menn 于 2007-7-8 23:36:00 发表

        也用不着催!等此人猫在阴暗的角落以其卑劣、丑陋的心态,拼凑、剪裁、再加工好所谓论据、名人资料之后,自然就会阴魂不散地卷土重来、浮出水面的......


支持!!!再踩上一脚

瞎鼓噪
TOP
20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哈哈!!
玩LP的不愿意了解LP?


其实要把一个东西玩好,首先是要了解它吧,包括缺点和优点…………。
而且往往了解它的缺点比了解它的优点显得更为重要!!


扬长避短——很熟悉的成语。想过了吗?不了解它的缺点怎么“避短”?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7-21 0:30:00 发表
哈哈!!
玩LP的不愿意了解LP?


其实要把一个东西玩好,首先是要了解它吧,包括缺点和优点…………。
而......


说得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