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252|回复: 322
211#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喜欢LP又不愿意了解LP的缺点,甚至听不得讨论LP的缺点、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玩不好LP的。可是这些朋友并不认识到是自己没有“玩好”的问题,而是埋怨自己没有钱买更高档的机器,…………
哈哈!;P 好象天下的遗憾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原帖由 JH91 于 2007-7-6 17:52:00 发表
尽管各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我认为此帖讨论的还是吸引人的。



是的,好帖再顶!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ecca混音工程师谈唱片混音)

Decca混音工程师谈唱片混音


Chris Burmajster曾经为Decca混制历史录音,历经十年;后来又为Cala公司混制了一系列Stokowski在40-50年代的历史录音,该系列唱片两次获得《Classic Record Collector》杂志的“管弦乐录音奖”。

Stokowski协会杂志《Toccata》2000年秋季刊号上发表了Burmajster写的一篇文章(http://homepage.ntlworld.com/chris.burmajster/re-mastering.htm),里面介绍了一些混制那系列Stokowski录音的技术细节。

在这篇文章里面,Burmajster提到在数码录音刚开始被采用的时候,Decca是如何再版模拟录音的。首先第一步是把模拟母带直接转录到数码磁带上(采用Decca自行开发的IVC系统,或者用Sony的U-Matic系统),然后把数码磁带上待编辑的段落拷贝到另一盘空白带子上进行操作,这样就算编辑第二盘磁带的时候有误操作,还有第一盘数码磁带上的信息作为备份。

另外作为补充:根据这个贴子前面引用的资料,Decca的IVC跟Sony的U-Matic系统在数码磁带拷贝过程中都采用了很强的纠错技术,因此能够做到像现在电脑硬盘那样的100%精确拷贝。因此用数码混音技术制作出来的唱片,可以保持工程师在混音母带上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未完待续)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1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ecca混音工程师Chris Burmajster谈唱片混音)

[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7-29 10:08:00 发表喜欢LP又不愿意了解LP的缺点,甚至听不得讨论LP的缺点、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玩不好LP的。可是这些朋友并不认识到是自己没有“玩好”的问题,而是埋怨自己没有钱买更高档的机器,…………哈哈! 好象天下的遗憾都...... [/quote]

松香味兄此论一針見血,持平通達,誠可謂截斷眾流,真是說得太好了!
最后编辑塞上長城 最后编辑于 2007-08-03 15:40:32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聲無哀樂,樂由心生.
TOP
21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Geoff Emerick是EMI资深的制作人和录音师,他负责制作和录制了Beatles的九张专辑(其中有著名的“Abbey Road”),并且他发明了一些很有用的录音技术,比如说close miking、preamp distortion、 backwards sounds、 automatic double tracking。

这里是Maureen Droney对Emerick的采访(http://www.prosoundweb.com/recording/books/berklee/geoff.php),里面有一些关于EMI录音有趣的小信息:

1. 60年代的时候,进入EMI从事录音方面的工作,EMI会首先把你安排去学习LP刻盘。Emerick解释说,因为这可以训练一个人知道母带上的哪些效果是可以放到LP上去的(to know mastering was to know what you could get on the tape that could actually be transferred to the master. Because, of course, if you overdid the bass end, or didn’t get the phasing right when you were recording, there were problems)。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众所周知LP这种格式比开盘磁带差很多,所以在录音室混好音的立体声磁带,不能直接灌录到LP上去。

2. 在EMI,假如你想当制作人或者录音师,需要熬到40岁以上才可以。Emerick解释说这是EMI公司里的老规矩。

3. 这一点有点令人意外:在那个年代(60年代),制作人和录音师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插手LP刻盘的工序。Emerick在采访里说,有一次他在送往刻盘工序的母带盒子上写了一句“请不加改动地原样灌录到LP上去”,结果引来严重后果。Emerick还提到,结果后来他终于申请到了特殊的许可,可以参与LP刻盘。

从Emerick的亲身经历可见,那个时候EMI的工种分工近乎于死板,录音的制作人和录音师竟然不能参与唱片的刻制,也就是说唱片上会出来什么声音,他们无法掌握。那个年代出版的LP冤枉了多少好录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重新制版的CD、SACD和DVDA,音效要比当年的LP好很多。

幸亏的是,EMI当年“不让录音人员参与唱片混音”的这个规矩后来逐渐得到纠正,现在,“录音人员参与唱片混音”已经成为EMI的一个常规了,这也反映了现在的新录音,消费者买到的唱片,里面的音效是得到了录音师的认可的。

4. EMI的母带采用的都是质量最好的磁带,并且用于录音的磁带都不重复使用。Emerick提到,他有次打开一盘30年没动过的带子,发现带子的状态没有任何退化迹象。

(待续)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16#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2. 在EMI,假如你想当制作人或者录音师,需要熬到40岁以上才可以。Emerick解释说这是EMI公司里的老规矩。


许多老规矩自有老规矩的道理。老规矩的道理在中国、外国都一样,就看你如何看待这些老规矩,执行不执行这些老规矩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7-16 21:19:00 发表
原帖由 cwk 于 2007-7-16 19:42:00 发表
cd正逐步被MP3淘汰,你能证明MP3比CD好吗?


按照您的逻辑,请问:78转已经被33转LP淘汰了,你能证明33转LP比78转粗纹好吗?

我所引用过的资料,......


哦,现在才看到这个回复。
你的反证明说到点子上了,一针见血。
33转淘汰78转属于工业技术革新的成果,是技术上的完全击倒,当然有些录音仅只有78转发行,喜欢他的话,唯有抱着不放。
至于cd发明后,lp渐渐走向没落,这只是建立于方便保存和使用上的优点,厂家不愿意生产lp了,迫使他逐渐退出主流,作为消费者只有被迫接受这个事实。
先放下lp最大的优点---模拟录音黄金年代所发行的唱片不说,光是现在发行的、新的录音,cd也丝毫占不到便宜。诚然就像松香味所说的那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玩得好lp,甚至有许多人连欣赏到一套调整合理的高档lp的声音和魅力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cd与mp3之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TOP
21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7 12:40:00 发表
4. EMI的母带采用的都是质量最好的磁带,并且用于录音的磁带都不重复使用。Emerick提到,他有次打开一盘30年没动过的带子,发现带子的状态没有任何退化迹象。


30年没有打开?
这盘母带可以说已经报废了,知道什么是磁复制吗?
你听听六十年代模拟录音的cd复刻版,看看能否听到某些弱奏的背噪中,是否夹杂着相邻的强音段落?
只是因为磁带长时间没有卷动,相邻圈数的磁带互相磁复制的结果,如果碰巧强、弱信号处于相邻圈数的话,特别容易发现。
TOP
21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7 22:31:00 发表
33转淘汰78转属于工业技术革新的成果,是技术上的完全击倒,当然有些录音仅只有78转发行,喜欢他的话,唯有抱着不放。
至于cd发明后,lp渐渐走向没落,这只是建立于方便保存和使用上的优点,厂家不愿意生产lp了,迫使他逐渐退出主流,作为消费者只有被迫接受这个事实。
先放下lp最大的优点---模拟录音黄金年代所发行的唱片不说,光是现在发行的、新的录音,cd也丝毫占不到便宜。诚然就像松香味所说的那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玩得好lp,甚至有许多人连欣赏到一套调整合理的高档lp的声音和魅力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cd与mp3之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33转淘汰78转的年代,由于当时科学水平发展的限制,33转的进步大部分只体现在音质上,在使用方便性和保存上没有本质的进步;

CD淘汰LP的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进步的程度已经可以同时体现在音质和使用方便性这两者上面了。消费者购买CD而不买LP,每个人所做的决定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人看中音质;有的人看中使用方便;也有人同时看中音质和使用方便;也有可能是厂家不再生产LP了。但是,可以用科学指标来衡量的音质,却是客观的。

一种唱片制式的音效是否比另外一种好,和它们的使用是否方便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当然,唱片是商品,一种商品取代另一种商品的背后,也必定有商业原因;但是我们不能说全部的原因是在商业上。这好比说古时候人感冒发烧了,有的地区采用巫师举行宗教仪式来“治病”;现代社会,人感冒了吃些药就好了。所以说现代医学取代了巫术。很明显,医药业是商业,并且吃西药比举办宗教仪式要方便得多,但是我们可以断定现代医学取代巫术的仅仅是因为商业原因和使用简便吗?

不过,以上并不是说A取代B,就必定是A比B有更好的技术水平。A取代B,有可能A同时具有技术和使用的双重优点;也有可能A只具有使用上的优点,技术上反而弱;也有可能A只有技术上的优点,使用却更麻烦——以上三种情况的判定,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可以证明:CD、SACD和DVDA这一类数码唱片要远比通过机械方式发音的LP好得多;科学方法也可以证明:MP3这一类有损压缩的媒体要比CD等音效要差。

现在新的录音只要是正规有质素的制作,假如同时有发行CD和LP的话,那CD是更忠实于母带的,这点毫无疑问,这个贴子里面引用过的众多著名录音师制作人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证。当然音效上来讲CD和LP两者肯定能听出不同,因为LP刻不了太多低频和高频,用输送给CD制模的声音信号来刻制LP,会让LP模子废掉的。所以我觉得去评论两者的这种“不同”,只能用“我更喜欢谁”来形容。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2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7 22:46:00 发表
30年没有打开?
这盘母带可以说已经报废了,知道什么是磁复制吗?
你听听六十年代模拟录音的cd复刻版,看看能否听到某些弱奏的背噪中,是否夹杂着相邻的强音段落?
只是因为磁带长时间没有卷动,相邻圈数的磁带互相磁复制的结果,如果碰巧强、弱信号处于相邻圈数的话,特别容易发现。


任何产品都要遵循它的操作规则和物理特性来使用,才能够正确发挥它的效能。一盘好的磁带+正确的保存起码是:

1. 带基足够厚,有韧性;

2. Tail-out缠绕存放并且定期倒带。

3. 恒温、恒湿、避强光、避尘、避磁。

做到以上几点,我觉得您所说的问题,在“可闻”这个层次来看是可以避免的。也的确有很多资金雄厚的大唱片公司也做到了。

对于旧的录音,就算是当时立刻生产的LP,也不见得能够很好地利用“新鲜的母带”这个有利条件。因为那个时候只有模拟式剪辑混音,而没有人会在第一代母带上编辑的,都是录到工作母带上搞。所以LP所利用的信源已经是来自于第二代的复制拷贝了,而最后到了磁带灌LP那一步的时候,那就已经是第三或者第四,甚至更高代的磁带了。专业开盘磁带每拷贝增加一代,背噪增加3-5分贝这个事实相信大家都清楚。但是尽管如此,这还不是我们要直接关心的:因为绝大部分的成品LP连这个磁带背噪都无法完全重现出来,更不用说那些已经被背噪所淹没的细节了。

但是数码录音或者制作就不同了。数码录音最好,一开始便是数码存储,不管你如何复制和编辑都是100%无损的,因此只要操作流程规范,最终成品CD上的声音就相当于“第一代母带”级别的。另一方面,模拟录音数码编辑是重现该模拟母带的最佳方式。只要操作得当,消费者可以听到第一代母带的音效。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8-08 05:48:12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