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31|回复: 322
221#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7 12:40:00 发表
4. EMI的母带采用的都是质量最好的磁带,并且用于录音的磁带都不重复使用。Emerick提到,他有次打开一盘30年没动过的带子,发现带子的状态没有任何退化迹象。

2. Tail-out缠绕存放并且定期倒带。


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之间的矛盾???
TOP
22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8 15:55:00 发表
4. EMI的母带采用的都是质量最好的磁带,并且用于录音的磁带都不重复使用。Emerick提到,他有次打开一盘30年没动过的带子,发现带子的状态没有任何退化迹象。

2. Tail-out缠绕存放并且定期倒带。


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之间的矛盾???


有矛盾吗?只要你不接触AIDS病毒,就不会得AIDS;但这并不意味你接触了AIDS病毒就一定会感染上AIDS。“Tail-out缠绕存放并且定期倒带”当然是正确的保存磁带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是说假如你不这样做,每盘磁带就必定都会被毁掉。完全有可能存在有质量超好的磁带,就算你不“Tail-out缠绕存放并且定期倒带“,也不会有什么损坏。以上例子更加说明了EMI所采用的磁带的质量是相当好的,可以承受相当的abuse。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2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LP刻盘与重播唱头的局限性

这里是Google的古典录音讨论组里的一个帖子(http://groups.google.com/group/rec.music.classical.recordings/msg/cb3d6198f2914f8b?&hl=zh-CN&q=emi+recording+engineer+digital),我觉得里面所说的很有道理,有参考价值。

其中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由于物理原理的限制,通过针头的机械振动来刻录LP重播LP的内容,这种方式有关于频率不一致的声道分离度的天生缺陷。该文章指出,唱头在中频段的声道分离度可以接近30分贝(最近的产品由于材料、工艺等改善,这个数字或许会有一点点提高),但是在低频和高频的某些地方,会降到只有几分贝那样的声道分离度,也就是说重播的声音在那些频段的部分是接近于单声道的。所以说我们看到,很多唱头的说明书里只标出声道分离度在好的频率点的值。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唱头“不够高级”才会这样,但这个情况不是“高级”或者用钱就能解决的——不管如何“高级”,也要受到那种格式的工作原理和可获得的制作材料的物理特性的限制。按照我们目前的材料科学技术,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对比之下,质量过关的数码录音设备可以轻松地取得一致的并且是高指标的声道分离度。

声道分离度体现了对录音的形体、空间重播的能力,因此声道分离度高并且一致,能更忠实地反映出母带里面所蕴含的立体声信息。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24#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支持楼主平和的科学讨论态度,数码替代模拟是个渐进的过程,慢慢来。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LP和胆早晚会被淘汰。只要数码产品足够好了,就不会有人再反对它了。
TOP
225#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等到数码产品足够好时,就不会有人再反对它了
TOP
226#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不会很久了。
TOP
22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7 22:46: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7 12:40:00 发表
4. EMI的母带采用的都是质量最好的磁带,并且用于录音的磁带都不重复使用。Emerick提到,他有次打开一盘30年没动过的带子,发现带子的状态没有任何退化迹象。



30年没有打开?
这盘母带可以说已经报废了,知道什么是磁复制吗?
你听听六十年代模拟录音的cd复刻版,看看能否听到某些弱奏的背噪中,是否夹杂着相邻的强音段落?
只是因为磁带长时间没有卷动,相邻圈数的磁带互相磁复制的结果,如果碰巧强、弱信号处于相邻圈数的话,特别容易发现。


cwk 兄说的关于磁复制现象的确是存在的,特别是在质量差、播放时间长的磁带上反映明显。为什么?可以从两个主要的方面去理解:
1、
所谓磁带质量差,主要表现在磁粉粘结不牢容易脱落,和磁粉粒度不均且比较粗这两个方面上,磁粉粒度不均且比较粗还会造成频率响应不良等问题。

   当磁粉被磁化后,磁粉粒就会带上了磁场极性,磁场极性化的特点之一是:尖端集磁现象;由于磁粉粒度不均且比较粗,磁带表面将出现许多的“尖端突起”形成许多个尖端集磁点的现象;而与带基粘结的一面受带基限制则是基本平滑的,也就没有尖端集磁点形成的现象。尖端集磁点上的磁场强度比较大,当磁带倦绕在一起时,磁粉一面尖端集磁点上的磁场可对与它相邻的磁带产生较强的磁复制作用,而与它相邻的磁带(带基一面)由于没有尖端集磁点现象,则不能反过来对磁粉一面产生“较强”的磁复制作用。所以我们听到的磁复制信号大多数是前面的强信号磁复制到后面的磁带上去了,后面的强信号基本上是不能磁复制到前面的磁带上来的。优良的磁带磁粉粘结非常牢固不易脱落,磁粉粒度非常均匀且比较细,磁粉表面非常平滑,当磁粉被磁化后,磁粉磁化均匀,尖端集磁现象非常微弱,磁复制现象因此而得到有效控制并大大削弱。
2、  播放时间长的磁带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是因为磁带长。同样大小的磁带合要倦绕上更长的磁带,磁带必然就要更薄才行。我们知道磁体周围的磁场强度是以距磁体距离的立方成反比的,也就是说距离磁体越近,磁场强度就会迅速增加。时间长的磁带由于带基更薄了,磁体与被磁体的距离更近了,即使尖端集磁现象不变的情况下,磁复制现象也会更明显了。这就是为什么磁复制现象在质量差、时间长的磁带上反映明显的主要原因。

优良的磁带一方面:磁粉粘结非常牢固不易脱落,磁粉粒度非常均匀且比较细,磁粉表面非常平滑,当磁粉被磁化后,磁粉磁化均匀,尖端集磁现象非常微弱,磁复制现象因此而得到有效控制并大大削弱。
另一方面,优良的磁带带基都比较厚,客观上磁体与被磁体的距离也就比较大,被磁体上能够感应到的磁场强度非常小,因此磁复制现象就非常弱。

由于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优良的磁带(磁粉表面非常平滑,磁粉磁化均匀,尖端集磁现象非常微弱;磁带带基都比较厚,磁体与被磁体的距离比较大,被磁体上能够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已经相对非常小)基本上可以达到感觉不到磁复制现象存在的水平。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8-09 20:45:2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2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9 14:39:00 发表
有矛盾吗?只要你不接触AIDS病毒,就不会得AIDS;但这并不意味你接触了AIDS病毒就一定会感染上AIDS。“Tail-out缠绕存放并且定期倒带”当然是正确的保存磁带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是说假如你不这样做,每盘磁带就必定都会被毁掉。完全有可能存在有质量超好的磁带,就算你不“Tail-out缠绕存放并且定期倒带“,也不会有什么损坏。以上例子更加说明了EMI所采用的磁带的质量是相当好的,可以承受相当的abuse。


有点牵强了吧。

磁带之间并不防磁,长时间缠绕在一起,产生磁复制是必然的。

对于AIDS没有认识,只知道如果血液接触的话。。。。。。嘿嘿。

TOP
229#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有点牵强了吧。
磁带之间并不防磁,长时间缠绕在一起,产生磁复制是必然的。
对于AIDS没有认识,只知道如果血液接触的话。。。。。。嘿嘿。
TOP
23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9 21:12:00 发表
有点牵强了吧。
磁带之间并不防磁,长时间缠绕在一起,产生磁复制是必然的。
对于AIDS没有认识,只知道如果血液接触的话。。。。。。嘿嘿。


既然您对“磁复制”(print-through)感兴趣,那么我们不妨来具体讨论一下。

磁带的print-through,除了外部环境之外,它是关于“上面所录信号的频率”、“磁带整体厚度”、“磁带磁层厚度与带基厚度之比”这三个变量的函数。其中“磁带整体厚度”决定了产生print-through最厉害的信号频率,“磁带磁层厚度与带基厚度之比”决定了print-through所带来的额外信号的最大可能振幅。

因此,想要减少print-through,有这些办法:1. 使用厚带基的磁带;2. 使用合适的带速录音(相同的音乐,相同的磁带,但选用不同的带速来录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print-through特性;比如说录人声的话,7.5ips带速所可能产生print-through的可能性和程度,比15ips带速要小)。

那么,是否print-through是永久性损伤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磁带上的磁粉不是永磁铁,也就是说它上面的磁场是可以被外来磁场所改变的,不是稳定的。一盘标准大小的开盘磁带整体的磁场强度大约是360奥斯特,而要彻底改变上面的信息,需要施加大约900奥斯特的磁场(这里有另外一些数据供对比:地磁场强度0.6奥斯特;电钻开动时磁场强度10奥斯特),因此磁带自身相邻的两层之间的磁性对对方所产生的磁改变是弱磁性、很不稳定;换句话说,由于磁粉不是永磁铁,所以只要把磁场拿开,那么这种弱磁性的不稳定磁改变是会逐渐消退的。

实验表明:通常情况下快速倒带一次,可以减少print-through大约一分贝;另外进一步实验也证实,通常情况下倒带6-7次可以基本消除print-through。所以说,您对于“磁复制”的担心是不太必要的。当然也必然存在制作匆忙的唱片或保存不好的母带可以听到print-through,但这完全是人为的原因,我们不能一杆子打翻全船人。

另关于AIDS:需要AIDS进入血液并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感染上AIDS。浓度不够,就算使血液接触也不会感染。发生过很多起医院的护士帮AIDS病人打完针之后,不小心被针头刺伤自己(掉落地上扎到脚、粗心拿放刺伤手指等),但暂时没听说过有人因此得上AIDS。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