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40|回复: 322
161#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7-3 0:10: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07-7-2 23:19:00 发表
录音的好坏与器材当然有莫大关系.但我们绝对不能够忽视的因素,DECCA威尔金森\RCA雷顿乃至近年RR公司的强生教授,不论......




1.录音师能否成名,不单只跟个人技术有关,还跟时代有关。大家回忆一下现在历史上有名的录音师,几乎都是在立体声录音刚出现那段时期一炮走红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大唱片公司就是那几个品牌,同时那几个大品牌下主要的录音师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位了,并且立体声录音当时大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就算你不想去知道他们,你接触唱片的时候眼前也要经常闪过这几个名字,久而久之当然就熟了。因此合适的人碰上合适的时候,就成了。这好比买股票,早入市的人碰上牛市,必定赚翻了。

不参加讨论,仅对这点提出一个小疑问. 五六十年代的LP恐怕是不怎么展示录音信息的.PHILIPS最彻底.一直到八十年代的CD也一直没有制作人名字.....只有一个P年份.....
不过同意'跟时代有关'的观点. 成名要趁早.我的感觉,是当时还是报纸时代. 唱片消费者多数是以诸如NYT之类的媒体来获得唱片的主流观点的.
顺便说一点: SIBELIUS为什么突然消失,也是要'感谢'NYT...
TOP
16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1. 楼主觉得什么都能用“科学”解释吗?恐怕不见得。科学还不能解释的事物多得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光速是能量传递的上限?计算理论中确定型图灵机和非确定图灵机是否等同?

2. 就我个人的经历,LP重播发出令人感动的声音,并让人感受到置身于音乐现场,而大部分CD并不能给我这种感受。难道我一定要用公式数据来证明吗?同样我也不能用科学、用公式数据证明自己有多么爱音乐,有人能吗?

3. 千元LP完胜万月CD,我没有说过;其他人要说,是他的权利。为了不让别人说这个话,就一定要贬低LP吗?这个恐怕不是科学的态度。

4. 我与楼主谈论了这么久,难道我真是为了要别人接受我相信的东西吗?我何必呢?交换意见而不必强求他人接受才是论坛的精神。线上百家争鸣,线下独立思考,理性选择。

5. 我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唱片公司出于市场商业化的考虑,用保真度较差的技术,施以言过其实的包装,用CD取代了LP。当然,CD的方面性远胜LP,音效也很好,但不是它所标榜的好。其实,在比较模拟技术或数码技术谁更保真这个论题上,最需要避嫌的就是录音师,他会发表可能给他公司带来麻烦的观点吗?他会承认他的录音工作的基础技术其实不是那么好吗?说LP技术好对他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坏处。

6. 我对felixcat 比较失望,从开始的尊敬到现在的怀疑。怀疑他是不是一个狭隘而偏执,容不下不同意见的迂腐之人。比如说,

引用:
------------------------------------------------------------------------------------------------------------------------------------
“所以,就以上几个话题我个人倾向于停止相关讨论,以免影响整个帖子讨论主题的统一性。”
------------------------------------------------------------------------------------------------------------------------------------
如果要统一性,就不必讨论了,您说了就算统一了。楼主举的例子貌似广征博引,但都精挑细选,全部毫无疑问地支持同一观点;我们楼下的就鼓掌通过就是了。

再引用:
------------------------------------------------------------------------------------------------------------------------------------
这样看吧:实际上早期数码录音的剪辑工具能做到的功能,当时的模拟设备也同样能做到,并且所费的功时或许还更少。所以你最后的一句的结论是对的:“数码处理在当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前头的主要原因没找对。当时主要的原因是:数码剪辑精度高、失真少、音质好。最起码的,数码录音从一个带子倒到另外一个那里,信噪比不会减少。所以尽管操作不简单并且功能也不创新,但这个代价在当时也仍然值得付出。当然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数码处理的吸引力除了前面所说这个之外,再加上你所说的“处理便利性”,就对了。
------------------------------------------------------------------------------------------------------------------------------------

我以为我又回到了小学时代,老师批改作业来了。那种居高临下,任意定人错对的的态势是研究讨论的方式吗?而且正好是我说明了“数码处理的便利性并不会受限于当时外设的相对落后”这一观点,指出felixcat可能的错误地低估了当时数码技术处理的便利性的时候,就被这段文字大盖帽定性了。

7. 没有业余烧友DIY解码芯片,并不能证明数码技术总体拥有成本高。我是说总体拥有成本,不是生产成本。初次生产投入高,规模效应强是数码技术的特点。CD的读取系统就这么两家生产厂家,事实上垄断了CD重播技术的源头,没有充分竞争,要提高也很难。

8. 那再说说生产成本,没有业余烧友DIY解码芯片,也极少有业余烧友来自制唱头唱针唱臂。所以LP重播设备的生产成本也是很贵的。LP唱片的生产成本呢,比CD贵多了。没有谁可以在家生产LP吧?但我在家都可以生产CD。唱片公司可以用如此低廉的成本去生产CD,就更不会承认数码技术的缺点了。
最后编辑trekkie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01:36:09
TOP
163#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楼上的,您现在才发现此人会是这等玩意儿?
        晚了点儿,但还及时;因此,我现在只引用(以防他篡改)不忙于批判(为了那些盲目叫好的人而已)!为什么?等闲暇时无聊权当消遣而已。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02:42:02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6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5 0:43:00 发表
1. 楼主觉得什么都能用“科学”解释吗?恐怕不见得。科学还不能解释的事物多得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光速是能量传递的上限?计算理论中确定型图灵机和非确定图灵机是否等同?


假如要讨论的话请不要离开主题。就算用尽了最fancy的科学名词,我这个帖子讨论的仍然是录音技术。科学尚不能完全解释宇宙起源等课题,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解决音频录音技术里面的问题。您要让别人相信您的观点,我觉得最好您能拿出大家都认可的证据出来。另澄清一点:这里没有任何人怀疑你对LP唱片或者模拟录音的听感;也没有任何人强迫你一定要接受什么。相反,假如你读了我的帖子自己心理上觉得我有强迫你认可什么东西的意图的话,那或许是因为我引用的资料相当客观,具备很强的说服力而已。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5 0:43:00 发表
2. 就我个人的经历,LP重播发出令人感动的声音,并让人感受到置身于音乐现场,而大部分CD并不能给我这种感受。难道我一定要用公式数据来证明吗?同样我也不能用科学、用公式数据证明自己有多么爱音乐,有人能吗?


到这里我觉得您回的这么多贴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误解了我的意思。我上面已经说过了,我没有让你用科学的方式去证明“感动的声音”或者“感受到置身于音乐现场”。我相信我原文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我要求的是用科学的方式去验证“保真度”;并且我一再强调:唱片里的保不保真和是否有“感动的声音”、“置身现场”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假如您仔细看过我原文,我应该清楚地表达了这里的“保真度”指的是制成品跟母带上信号的接近程度,这意味着甚至不考虑人的听觉因素。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5 0:43:00 发表
3. 千元LP完胜万月CD,我没有说过;其他人要说,是他的权利。为了不让别人说这个话,就一定要贬低LP吗?这个恐怕不是科学的态度。


请看我原文,我写这段话的背景是回复您“市场总是选择总体拥有成本较低 + 总体满意度较高的产品”这一段话。在那段话里,既然你提到了“市场”,那我当然就可以用市场里的例子来加以验证了,这个应该是允许的吧?说“千元LP胜万元CD”的也是市场里的消费者吧,我用这个例子跟是否是科学的态度没有关吧。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5 0:43:00 发表
4. 我与楼主谈论了这么久,难道我真是为了证明我相信的东西吗?我何必呢?交换意见而不必强求他人接受才是论坛的精神。线上百家争鸣,线下独立思考,理性选择。


我是因为从你写的东西里看不出你想说明什么观点,所以才有此一说。但现在你下一段话里说出了你的观点了(请参看下文),那我就清楚了。另外我相信我没有任何言论和行为是“强求他人接受”的呀。你可以想一想什么才算是“强求”呢?——一般来说,强求就是有“施加压力”之意,或者说假如对方不接受的话就会让对方受到某种不利影响。我所做的只是对各位网友的发言进行回复而已,并且回复内容仅限于讨论话题不涉及人身;我回复的时候当然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也当然可以说对方的观点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是相当正常的交流,甚至我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很多时候前面都加上“我认为”等字眼,所以何来“强求”呢?这个贴子里就有现成的“强求”的例子,你可以看看那个ID名叫menn的发言,里面有很多侮辱他人人身的字句,并且他还甚至扬言要打人。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5 0:43:00 发表
5. 我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唱片公司出于市场商业化的考虑,用保真度较差的技术,施以言过其实的包装,用CD取代了LP。当然,CD的方面性远胜LP,音效也很好,但不是它所标榜的好。


OK,这是您的观点。我现在不是确切认为您的观点是不对的。只是既然你有这样的观点,就需要用相关的证据来支持它,对吧。好,既然您说“用保真度较差的技术”,那我觉得您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何“保真度较差”呢?既然您用到了比较的这种句式,那必定是您分别有了CD的各项有关保真度的数据跟LP相关的保真度数据,同时对比这些数据得出结果。所以您能否给出一些大家都能看得到的数据呢?这样大家也好心里有数啊。另:请不要用“科学数据解释不了”或者“我听上去觉得”来解释,因为“保真度”本来就是一个科学词汇,并且现在的确是有办法测量的;其次前面已经多次声明过了,保真度跟听上去感觉如何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甚至我记得前面也说过,除非你同时拥有母带,才有可能去断定保真度,因为我们普通消费者不可能接触到母带,所以我前面才找到Decca公司的录音师的文章,他比较过从麦克风里出来的声音和数码母带、模拟母带的区别,他聆听后的结论是数码母带更接近麦克风里出来的声音,并且他还说当时原来持怀疑态度的人听了比较之后都信服了;还有Mercury公司的Cozart Fine,她负责录制了那些经典录音,她亲自比较了CD跟原始母带,得出的结论是CD更接近母带上的声音。他们的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我看了之后觉得相当可信才转到这里来让大家作为参考的。

另外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当时CD发行的时候,它“标榜”了什么呢?您能否找到唱片公司的官方文件或者官方的宣传资料,指给大家看哪个地方它作出了什么承诺呢?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5 0:43:00 发表
在比较模拟技术或数码技术谁更保真这个论题上,最需要避嫌的就是录音师,他会发表可能给他公司带来麻烦的观点吗?他会承认他的录音工作的基础技术其实不是那么好吗?说LP技术好对他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坏处。




我觉得这是按照您自己的想法。为何录音师就要避嫌呢?录音这样东西放到市场上大家都能买到,大家都有耳朵能听到,音效上有什么缺陷大家都能听到,录音师不出声消费者就不知道了吗?非也。有缺陷的东西隐瞒不说但被消费者发现,这才是最大的麻烦。当然了,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他们怎么想我也没法去验证。不过我之前的确是给出了一个例子的,Steve Hoffman公开说他自己是LP爱好者,但是他也负责制作DCC的金CD啊,没看到这对他的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啊;相反Hoffman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信任。

另外从可以获取到的资料来看,数码录音比模拟录音更加保真早已经是录音专业界内的事实与常识了,我觉得录音师没有必要把常识整天挂在嘴边吧?——就算是面对于非录音专业的普通消费者。并且这也要看什么文化氛围了,起码在欧美国家里,不单只是音响这个范围了,对于消费品来说“digital quality”这个词组就自动等价于“high fidelity”、“high quality”,它的意思已经深入民心,是常识了:您看看卖家电、提供卫星电视、提供影视娱乐下载服务等等这些老百姓日常经常要打交道的领域就有这样的感受。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5 0:43:00 发表
6. 我对felixcat 比较失望,从开始的尊敬到现在的怀疑。怀疑他是不是一个狭隘而偏执,容不下不同意见的迂腐之人。比如说,

引用:
------------------------------------------------------------------------------------------------------------------------------------
“所以,就以上几个话题我个人倾向于停止相关讨论,以免影响整个帖子讨论主题的统一性。”
------------------------------------------------------------------------------------------------------------------------------------
如果要统一性,就不必讨论了,您说了就算统一了。楼主举的例子貌似广征博引,但都精挑细选,全部毫无疑问地支持同一观点;我们楼下的就鼓掌通过就是了。

再引用:
------------------------------------------------------------------------------------------------------------------------------------
这样看吧:实际上早期数码录音的剪辑工具能做到的功能,当时的模拟设备也同样能做到,并且所费的功时或许还更少。所以你最后的一句的结论是对的:“数码处理在当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前头的主要原因没找对。当时主要的原因是:数码剪辑精度高、失真少、音质好。最起码的,数码录音从一个带子倒到另外一个那里,信噪比不会减少。所以尽管操作不简单并且功能也不创新,但这个代价在当时也仍然值得付出。当然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数码处理的吸引力除了前面所说这个之外,再加上你所说的“处理便利性”,就对了。
------------------------------------------------------------------------------------------------------------------------------------

我以为我又回到了小学时代,老师批改作业来了。那种居高临下,任意定人错对的的态势是研究讨论的方式吗?而且正好是我说明了“数码处理的便利性并不会受限于当时外设的相对落后”这一观点,指出felixcat可能的错误地低估了当时数码技术处理的便利性的时候,就被这段文字大盖帽定性了。


“我对felixcat 比较失望,从开始的尊敬到现在的怀疑。”——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为您可能开始的时候认真阅读了帖子,但后来可能没有仔细看产生误解而已,上面我已经逐一解释,希望您能谅解。

关于“如果要统一性,就不必讨论了,您说了就算统一了。楼主举的例子貌似广征博引,但都精挑细选,全部毫无疑问地支持同一观点;我们楼下的就鼓掌通过就是了。”——我的意思是希望贴子里面讨论的话题跟这个贴子的题目统一,也就是说讨论录音技术;我从来没有说要观点统一。至于“精挑细选”,网路存在很多伪科学的东西,我转贴当然要经过挑选了。另外,我的确没有找到有说模拟录音更加保真的文章啊,我所看过的都无非是说模拟录音好听之类的,但问题是好听与保真没有联系;还有的就类似教会里教徒作见证那样,纯粹说自己感觉,这些话没公信力啊。说真的,我也很想能找到一篇科学地论证模拟录音在保真度上优于数码录音的资料,但到目前为止我找不到,反而我找到很多开盘机的厂商说明书,上面列举的所有可以测量到的数据,都比数码录音机要差。

关于您说到“那种居高临下,任意定人错对的的态势是研究讨论的方式吗?”——实际上我是按照您回复贴子的方式,以同样的风格来回复的;但是我注意到可能用称谓“你”可能让对方产生不好的感觉,所以我在现在这个回复里都尽量使用“您”(实际上一段时期之前我都有用“您”这个称谓的习惯的,只不过由于现在发言少了,久而久之忘了,实在抱歉),希望这样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另外,由于那一段话里叙述的已经是客观事实了(我前面已经列举了相关资料和证据的),基本上没有研究讨论的余地,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在叙述的时候有任何个人的保留态度。假如这段话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地方,那我先为这个不幸道个歉。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5 0:43:00 发表
7. 没有业余烧友DIY解码芯片,并不能证明数码技术总体拥有成本高。我是说总体拥有成本,不是生产成本。初次生产投入高,规模效应强是数码技术的特点。CD的读取系统就这么两家生产厂家,事实上垄断了CD重播技术的源头,没有充分竞争,要提高也很难。

8.那再说说生产成本,没有业余烧友DIY解码芯片,也极少有业余烧友来自制唱头唱针唱臂。所以LP重播设备的生产成本也是很贵的。LP唱片的生产成本呢,比CD贵多了。没有谁可以在家生产LP吧?但我在家都可以生产CD。唱片公司可以用如此低廉的成本去生产CD,就更不会承认数码技术的缺点了。



我觉得您这里忽略了一点:LP唱机跟CD唱机之间不同的是:从可以“出声”的角度来讲,CD机买回来之后随便往地上一放把电源一插就可以立刻出声了;但LP唱机你买回来之后总得调调这个调调那个才能出声对吧,这里面多多少少都要DIY吧?所以这个“拥有成本”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你“拥有”到什么程度?一台唱机,你不加调校出来很烂的声音但你仍然是“拥有”它,但你仔细调校出来很好的声音,你也是“拥有”,但问题是这两种“拥有”的成本不一样。另外我觉得这样说太“虚”了,可能有必要弄些统计数据来比较比较。

接下来您说“所以LP重播设备的生产成本也是很贵的”,这个“贵”是如何定义呢?其实我没有说它不贵,主要是看什么档次的器材如何去比较。因为“贵”是没有尽头的:理论上来讲出多少成本,都可以分别造出相当于那个成本的LP和CD唱机。所以或许更合理的话应该看平均的成本,但问题是现在因为LP被淘汰出主流了,所以LP唱机大部分走的是中高档的路线,而CD机因为太普及了,什么档次的都有,这样“平均”不合理;那假如说看回LP鼎盛时,高中低档都有的那段日子,但问题又来了:那时候还没有CD机,后来CD机上市了,但开始几年的时候价格很贵,轮到CD机开始不贵的时候LP又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这样看来不管用哪种算法都有明显不合理之处,我不知道该如何比了。

说道“LP唱片的生产成本呢,比CD贵多了”,您总该给些数据吧。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新品的CD要比同样对应的LP要贵(80年代的时候很多录音同时有CD和LP发行,我手里有不少,其中一些上面还有当时唱片店贴的标价),虽然售价与成本并非绝对是对应的,但大部分时候售价的确能说明一些问题。

对于“没有谁可以在家生产LP吧?但我在家都可以生产CD。唱片公司可以用如此低廉的成本去生产CD,就更不会承认数码技术的缺点了。”——您这里“在家生产的CD”指的是刻录CD拿来听吧?首先唱片公司卖的是CDR吗?另外这个成本还要加上“生产空白刻录CD”这个吧?没错,没有人可以在家里生产LP,但有人可以在家里生产空白刻录CD吗?

最后我觉得说道“成本”、“贵”、“廉价”之类的比较,必须要有数据比较才行。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03:38:17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16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Steve Hoffman谈制版工序的今昔之别

严格来讲,“Mastering”指的是把录音室里送来的母带,调整为可以灌录到成品媒介的状态的工序。在很多时候这个工序的开头并不是从录音现场的多轨母带开始,而是从已经混制好的双声道或者三声道母带这里开始的。把录音现场的多轨母带混制成较少声道制式的工序,有时候称为“Mixing”;负责这个工序的混音工程师跟“Mastering”这一步的工程师很多时候并非是同一人。比如说Decca,他们的习惯是在录音现场录完多声道母带之后,立刻由混音工程师进行Mixing这个工序制作好双声道母带,之后无论是生产LP或者CD,都是再在那盘双声道母带基础上进行对应的调整制版(Mastering)。

Steve Hoffman在这个2000年的采访里(http://www.stevehoffman.tv/dhinterviews/HoffmnNv2K.htm)说到,假如你把录音室里送来的母带直接灌到LP上去,那么在尝试播放那张LP的时候,运气不好的话你的唱针有可能会立刻从唱片上跳出来(跳针)。(原文:Inthe old days, you couldn’t just cut a record from the master tape or the stylus would just jump right off the record when you tried to play it. )所以在那个年代,制版的任务是把LP制作成可以在平均档次的唱机上顺利播放。在那一段里Steve Hoffman还说到的确LP的动态范围比CD要窄,所以制版的时候要留意更多的地方,比如说低频不能给太多(Also youcouldn’t load up the bass too much or the stylus would jump off of the record.),要用均衡器把低频分量降下来并同时把高频段提升上去(So you had to use an equalizer to back off on the low end or turn up the highend and you had to ride the levels so it didn’t get too loud. ),因此LP播放出来的声音和原来的双轨母带相比就会是不同的,为此在刻制LP的时候,还会同时用另外一盘磁带录制下调整之后声音,那盘磁带称为“EQ Dub”、“Cutting Master”、“LPmaster”等等。

Steve Hoffman说10年前(也就是说1990年),以上那个Mastering的工序在很多时候的确是要由制版工程师来完成的,也就是录音室里送出来的母带是不适合直接灌录唱片的(Now if you go back beyond 10 years,the things that needed to be done were only done by the mastering engineer);但是由于现在技术发展了,很多录音室都可以配备很完善的设备,把Mastering这个工序也做了,所以送出来的母带就可以直接转换到要制作CD模子的媒介上去了(And that involves usually a straighttransfer into a format to make CD’s from.)。

由Steve Hoffman的经历可见,技术的发展的确可以使得唱片制作效率提高。不过要注意的是,由于Steve Hoffman是属于独立制版工程师这一行业,因此他的经历不一定会跟类如宝丽金、EMI等这些拥有从录音到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大型唱片公司的情况一致。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05:59:11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166#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制版工序的今昔之别)


        请放心,我又怎么舍得真的打你呢?这么好的消遣摆在眼前,我只是苦于自己的时间有限而已。我们又没有见过面,所以我就更不可能真的动手打你了;别怕!
        如果你觉得我的发言中,存在要动手打你的意思。也仅仅是你自己的感觉而已,在这一点上,我想,也相信神经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认为我会真的动手打人的;别怕!
        如果你觉得我的发言中,真的有侮辱你的意思。那你是对的,我很乐意在你自以为很擅长的领域,多角度、深层次地直接打击或间接侮辱你!这是因为以你的智商、情商或感商,或在你的有生之年,只要你仍坚持在此论坛大放厥词或混淆视听之能事,你就一定在我的侮辱范围之内受到极端的侮辱与控制乃至苟且偷生或生不如死;如果其他人也认为这会是一种侮辱的话?
        很多不知道前因后果的朋友就会有疑问!为什么要针对你?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你是错的,即便你很努力、很努力的试图改变;但是你所选择改变的路径也还是错的。其实我给过不下数次机会,让你回到正确的途径上;可惜,以你的智商、情商以及感商,你自己的选择与决定都让你自己陷入了困境。赌气、负气加一再而三的错误选择,使你毫无理智可言。看看你的发言,除了错漏百出,就只剩下了刚愎自用与狡辩、诡辩。而发展到现在?甚至连你所擅长的狡辩、诡辩都得依靠你对相关资料、论据的断章取义,以及那不知廉耻地自我加工、篡改,才敢端出来让我尽情侮辱你。最终也就是困兽犹斗捍卫着你那可悲的、仅存的一点尊严罢了!因此,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又在你身上应验了一遍。
        对于象你这类,妄想通过狡辩、诡辩为你自己错误过去翻案的;而不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自我者。沦为一个被深度侮辱或极度消遣的对象,其结局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12:55:11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6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制版工序的今昔之别)

John Atkinson谈CD制造过程中的误差


John Atkinson是一位录音工程师,他主要为Stereophile杂志录制了一系列的雅俗共赏的唱片,同时具有艺术与音响测试的意义。

我们一直听说有些成品CD的音效受到“污染”,是来源于唱片公司把已经处理好的数据交给压片场那个环节里,压片场由于处理不当对信号引进了污染导致音质恶化。但是我们一直不知道具体是怎样恶化的?恶化的程度如何?具体有谁经历过这类事情。

John Atkinson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对这个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http://www.stereophile.com/asweseeit/372/

在这篇文章里Atkinson说到,他曾经制作的一张CD专辑,他制好版之后把数据交给压片厂,他还特地吩咐除了加上时间标签之外,把数据原翻不动地刻进模子里即可。结果后来压片厂把样板CDR交给Atkinson检查的时候,Atkinson聆听即发现声音不对劲,于是他把CDR上的数据跟他保存在电脑里的数据进行校验发现样板CDR上的取样点竟然累计每20分钟比正确数据慢了1/30秒。正是因为这点误差导致音效的可闻性改变。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Linn公司也发行CD,公司的Brian Drummond曾经说过,又一次他把处理好的数码母带交给压片厂,当压片厂把样品CD送回检验的时候,他发现盒子上写的编号有误,并且他把里面CD的数据一个一个地跟母带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不同。

在有一个例子:RR公司的Keith Johnson发明了HDCD。有一次Johnson把压片厂送回的HDCD样片放进唱机里,解码器竟然认不出这张是HDCD。

从以上例子可见压片这个过程的确存在着不定的影响因素。但从原文里我们看出,以上出错的例子里,都是因为人为的疏忽和粗心造成的,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16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制版工序的今昔之别)

Mercury公司的Cozart Fine,她负责录制了那些经典录音,她亲自比较了CD跟原始母带,得出的结论是CD更接近母带上的声音。他们的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我看了之后觉得相当可信才转到这里来让大家作为参考的。

5. 我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唱片公司出于市场商业化的考虑,用保真度较差的技术,施以言过其实的包装,用CD取代了LP。当然,CD的方面性远胜LP,音效也很好,但不是它所标榜的好。其实,在比较模拟技术或数码技术谁更保真这个论题上,最需要避嫌的就是录音师,他会发表可能给他公司带来麻烦的观点吗?他会承认他的录音工作的基础技术其实不是那么好吗?说LP技术好对他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坏处。

个人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Cozart Fine说的CD更接近母带上的声音,如果说里头没有牵涉到商业利益的话,谁会相信?
自有商业社会以来,消费者一直都是商家愚弄的对象!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16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制版工序的今昔之别)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07-7-5 13:45:00 发表
个人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Cozart Fine说的CD更接近母带上的声音,如果说里头没有牵涉到商业利益的话,谁会相信?
自有商业社会以来,消费者一直都是商家愚弄的对象!


我爱LP朋友,请看此贴第一页第二条回复里的第4点。不是说不让你表达观点,国内的相关法律我不太清楚,但你上面那一段话(尤其是第2句)在我这边是明显犯法的,除非你能够出示充分的证据证明Cozart Fine本人因为商业利益而发布不真实消息。我不想因为这个贴子而导致网友有任何违法的行为。请您多多配合和包涵,谢谢!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170#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制版工序的今昔之别)

请不要拿法律来唬人!我的职业就是一名法律工作者.
中国人常说"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只是常识,我觉得Cozart Fine本来就不应该说出这些话!

正如卖臭猪肉的肉贩绝对不会说自己卖的肉是臭的,就算消费者闻到了臭味,他还会抬出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是食品质量检验部门来证明,臭猪肉对人体无害的!

莫非felixcat兄是想当这样的专家?
有趣!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