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4 0:20:00 发表 关于早期数码设备操作性差,其实并不影响数字信号的处理便利性;软件编程的思想就是将各种算法预先定制好,将不同的参数根据具体情况输入,剩下就是计算机运算了;人听了结果后,不满意,就再修改参数或修改算法。所以,数码处理在当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
这样看吧:实际上早期数码录音的剪辑工具能做到的功能,当时的模拟设备也同样能做到,并且所费的功时或许还更少。所以你最后的一句的结论是对的:“数码处理在当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前头的主要原因没找对。当时主要的原因是:数码剪辑精度高、失真少、音质好。最起码的,数码录音从一个带子倒到另外一个那里,信噪比不会减少。所以尽管操作不简单并且功能也不创新,但这个代价在当时也仍然值得付出。当然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数码处理的吸引力除了前面所说这个之外,再加上你所说的“处理便利性”,就对了。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4 0:20:00 发表 文明的进步并不总是后来的一定先进的。比如,氟利昂,DDT,还有用药物来促进蛋鸡,肉鸡,黄鳝,甲鱼的产量等等,都是盲目追求“进步”而带来的错误。 |
这样说就夸张点了。唱片格式演变不是这么回事,不能用这样的例子来形容的。为什么呢?请看“氟利昂,DDT,还有用药物来促进蛋鸡,肉鸡,黄鳝,甲鱼的产量等等”,这些例子的害处,都是能用现代科学知识清楚解释的。但是看回模拟录音和数码录音,你是否能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明模拟优于数码呢?或许录音方面数码优于模拟没什么异议,那我们不妨来看看极易引起争论的“CD vs LP”吧?或许与时俱进一些,“SACD vs LP”吧。至今为止,有人能够用科学的方式来说明LP优于CD或者SACD吗?当然这里重申一下我们不讨论“是否好听”的范畴,我们这里只说谁更“保真”。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4 0:20:00 发表 市场总是选择总体拥有成本较低 + 总体满意度较高的产品;而不是总体拥有成本较高而总体满意度最高的产品。 |
是吗?为何我们时不时能看到“千元LP唱机完胜万元CD机”的帖子呢?还有不少业余者都会DIY唱机或者唱放,但还没见有业余烧友有DIY解码芯片呢?那到底谁的成本较低?谁更容易得到“满意度较高”呢?(当然请勿用“LP调校麻烦费时”来作为理由——这只是因为你愿意花这些时间去弄这件东西并认为值得而已;假如你愿意钻研数码电路技术并以同样的热情投入进去,所需的时间和人工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
还有呢,当年民用CD机刚上市的时候,比同等级别的LP唱机贵多了,并且型号选择也只有寥寥几种;另外一直以来新品的CD唱片比LP价格都是要贵的,并且按照美国和欧洲现在普遍的行情来看,二手铺子里除了被炒高的很少量的一批之外,大部分的大路货的那些CD比LP是更贵的,所以到底谁的成本低呢?
另外,我说“...事实上目前一些唱片收藏者追求的普遍不是音效最好的唱片,而是唱片里另外的一些东西...”,我在里面明确说了“
一些唱片收藏者”啊,怎么就变成是“都会”呢?我觉得我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很清楚的了。
最后看回前几个回帖,我自己有点迷糊了:我和trekkie网友到底在讨论什么呢?因为我把前面所有的回帖理了一下,总的来说我所引用的资料都是客观描述并且任何人可以去重复验证的,比如说“某个时候发生了某事”、“某人干过某事”、“某人说过某一句话”、“某样事物有某种数据”,这些都没必要去讨论的呀,发生过就是发生过了的,存在了就是存在了的,我们再辩论也不能把它们弄成没发生过、不存在的。所以,就以上几个话题我个人倾向于停止相关讨论,以免影响整个帖子讨论主题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