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29|回复: 322
141#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说XRCD)

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Hoffman在接受TAS采访的时候(http://www.stevehoffman.tv/dhinterviews/Hoffman_TAS.htm),认为一个录音的音质,不是由极高频段来决定的。(原话:So it's not that giant high-end extension that audiophiles love. What they love is the top end in proportion to the midband and the bass. If you don't have that, your music's not going to sound lifelike.)

实际上Hoffman表达了对目前不断要拓宽频响的这种现象的个人看法。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14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6-21 2:31:00 发表
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Hoffman在接受TAS采访的时候(http://www.stevehoffman.tv/dhinterviews/Hoffman_TAS.htm),认为一个录音的音质,不是由极高频段来决定的。(原话:So it's not that giant high-end extension that audiophiles love. What they love is the top end in proportion to the midband and the bass. If you don't have that, your music's not going to sound lifelike.)

实际上Hoffman表达了对目前不断要拓宽频响的这种现象的个人看法。


        虽然断章取义、混淆视听是你的强项!但是你的英文精读或泛读的水准之低、之滥也实在令人乍舌!你所引用的这段原话,是你所意淫之“认为一个录音的音质,不是由极高频段来决定的”吗?欺负大家不懂英文吧!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4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6-20 21:00:00 发表
从felixcat兄的帖里学到不少知识,观点不同正常现象,自己过虑吸收吧!


多谢松香兄的鼓励!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14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在这个帖子里各位网友可能会觉得Steve Hoffman是坚实的数码制式支持者(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他相当热情地赞扬数码格式的优点)。但实际上,Steve Hoffman本人是一位LP爱好者。 他在这个访谈里(http://www.stevehoffman.tv/dhinterviews/Hoffman_TAS.htm)说:Yes. I'm an LP lover, always have been. (我是一位LP爱好者,永远都是。)

所以大家能看到:客观上的好坏跟个人的喜好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145#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客观评价一件事情,更能让人感觉到这个评价的价值。而且时间会让这个评价“升值”。
反过来,时间会让一个不客观的评价“贬值”。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46#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佩服felixcat的做学问的态度,但我喜欢LP重播的声音。
1. 我很佩服老外发明的这个词hi-fi,high fidelity ;在高保真的目标下,好与坏才可以比较;保真就是好。
2. 但是,尽管我们可以尽量多听现场,我们无法听到唱片的那个现场;也无法从保真这个角度,分辨某一张唱片究竟LP或CD或其他格式更保真。我们只能从大量的聆听经验中自己下结论。
3. 制作一张唱片,就如烹饪一道菜;决定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我排序为 用心>手艺>食材>设备 。LP时代,有着优秀的录音师,有着优秀的待遇,具备优秀的音乐音响鉴赏力,对品质的不轻易妥协,做出了很多优秀的制作。
虽然楼主有很多证据说明LP的技术落后,因而声音不会比CD好,但是我自己的听感得出相反的结论。当然也可能我就是喜欢不好的声音?我看不至于其他所有LP lover都是喜欢不好的声音的。我喜欢LP重播的声音多于CD的声音,相信是我聆听的LP在制作方面非常优秀的缘故。
4.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有不少人寻找旧的CD,称之为旧版CD或头版CD,认为音质较好;我相信是由于后续压版的制作不如以前的缘故吧。如果CD的制作真是越来越不好的话,就算技术先进也无补于事。
5. 重播方面,无论用什么媒体介质,什么格式,都必须重视重播设备和环境。要分辨出声音的好坏,设备和环境的花费可能不菲。
TOP
14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1 17:21:00 发表
佩服felixcat的做学问的态度,但我喜欢LP重播的声音。
1. 我很佩服老外发明的这个词hi-fi,high fidelity ;在高保真的目标下,好与坏才可以比较;保真就是好。
2. 但是,尽管我们可以尽量多听现场,我们无法听到唱......


楼主引用的录音师所用的器材与你的不一样,前提已经不同,结果也就不相同。
TOP
14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引用的各个录音师的设备都不同,为什么结论只是一种?可见不是单纯设备的问题。
如果我是靠录音这行吃饭的话,我也不随便说数码的坏话的,嘻嘻。
TOP
14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2 22:35:00 发表
引用的各个录音师的设备都不同,为什么结论只是一种?可见不是单纯设备的问题。
如果我是靠录音这行吃饭的话,我也不随便说数码的坏话的,嘻嘻。


录音的好坏与器材当然有莫大关系.但我们绝对不能够忽视的因素,DECCA威尔金森\RCA雷顿乃至近年RR公司的强生教授,不论采用模拟或数码制式进行录音的都有成功的例子.但这么多年来成功的录音师还是寥寥可数.因此并不见得采用先进的录音器材就一定能制作出好的录音.
正如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郭靖可以将之发扬光大,鲁有脚就只有一脚了.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15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1 17:21:00 发表
虽然楼主有很多证据说明LP的技术落后,因而声音不会比CD好,但是我自己的听感得出相反的结论。当然也可能我就是喜欢不好的声音?我看不至于其他所有LP lover都是喜欢不好的声音的。我喜欢LP重播的声音多于CD的声音,相信是我聆听的LP在制作方面非常优秀的缘故。


浏览过我所引用的资料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些资料讨论的只是“保真”这个话题,并不涉及“是否好听”。因此有一点明确:不保真并不意味着不好听。因此用“好听”来论证“保真”不见得有说服力。

事实上以上资料有个潜台词:数码母带仅仅忠实于麦克风、调音台里出来的信号;同样地,CD、SACD等也仅仅忠实于制作它的那盘母带。因此,假如录音师调整不当,那录出来的母带声音也不佳;假如本着“求真”来混制一盘音效不佳的母带,那做出来的CD、SACD音效也将对应于母带那样。

同时,由于LP的不保真特性,并且LP刻盘时还要现场临时对混音师送来的成品母带作进一步的调整以使得刻盘和将来消费者使用的时候能够不出问题,因此可以认为LP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掩饰和改动了母带的一些特征,包括母带音效上的缺陷。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就算在LP爱好者的内部,关于“头版LP和现在一些发烧品牌专门再版的LP谁音效好”仍然有争议。众所周知当今LP刻盘设备的精确度和保真度要远比几十年前的设备强,但保真度高的LP并不见得比保真度低的LP受欢迎(这里谢绝“母带质量退化”、“人员素质下降”这类谁也无法去验证的辩解)。

最后我们放宽一点,不单看LP,看模拟录音吧。LP的音效肯定不及它对应的模拟母带,这一点大家应该没异议吧。好,我们就看模拟磁带。假如认为消费者市场全面接受CD等是厂商因为商业利益或者当年消费者的LP播放设备不佳等造成的话,那录音这个环节跟销售没关了吧?但是,为何各大唱片公司在数码录音刚发明的时候,甚至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数码录音机只能以16bit 48kHz的这个仅比CD格式稍高一点点的模式工作的时候,他们都毅然立刻取消所有的模拟录音而改用数码录音呢?并且从前面的资料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数码录音设备要比模拟设备贵好多倍呢,并且操作、维护起来也更麻烦。假如讲商业利润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保持模拟式录音但以CD格式出版发行啊——省了更换设备的钱,同时也省了不用再花钱培训员工学习使用数码设备,并且还不用冒“消费者不接受数码录音”这个巨大的商业风险。因此按当时来讲数码录音又贵又麻烦风险又大,为何家家唱片公司都立刻采用?难道他们的脑子一起出问题了?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