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代音乐简介(兼论第二维也纳乐派) [复制链接]

查看: 14027|回复: 90
1#
按照一般约定俗成的观点,“现代音乐”是统指西方衔接于晚期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音乐。史家们在分期分类上有各种不同观点。音乐上更是流派纷呈,一方面古典和浪漫的传统继续发展,派生出不同的或者相反的分支,另一方面又不断出现标新立异的新派别,相互交叉影响,至今还在演变之中几乎无法详细归纳说明.它的起始时期,一般来说,有三个观点:

1.    按流派分.凡是晚期浪漫主义以后的音乐都属于现代音乐.(从印象主义开始)

2.    按时间分.凡是1900年以后的音乐都属于现代音乐.

3.    按事件分.这个伟大的事件就是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


这是海丁克指挥的,菲利普版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三星带花)


[upload=jpg]Upload/2006111813563910432.jpg[/upload]
最后编辑春日
分享 转发
TOP
2#

勋伯格的“十二音列体系”其主要内容为:

一、在一个八度之内,互为半音关系的十二个音同等重要。传统的大调、小调音阶被完全放弃,而运用“半音阶”,也就无所谓“调性”了。

二、这十二个音符,可以按照任意顺序排成一个序列,但不能存在重复现象。

三、一个序列进行完毕之后,下一个序列不是对上一个序列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复杂而严格的顺序原则再次出现。

四、和声用音也依照上述排列原则。传统的“三和弦”被彻底摒弃。

“十二音列体系” 避免了个别音的特殊地位,从而瓦解了调性的感觉。音与音之间的同等地位造成了一种“真正的民主”--任何一音不得支配另一音,在音列中其他音全部出现以前,任何一音不得重复.

勋伯格在1927年他50岁生日时宣布十二音作曲法,说:“十二音是平等的,由此也就取消了以某个音为中心的传统调性”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可以看到<新维也纳乐派>在音乐界的革命其实是抛弃了西方古典美学”一元论”的学说,朝现代的”多元论”起步,从此每件艺术作品不再只有一个主题,各个动机,线索可以同时,平行地发展.

世界上第一首采用十二音作曲的作品就是他的钢琴组曲,作品25,作于1921`1923年

下图就是波里尼演奏的勋伯格的钢琴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1295847262.jpg[/upload]
TOP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首先出现了未来派,首先把音乐扩展到噪音范围,企图反映工业化时代的特点,其他欧洲国家也出现过类似思潮,还有使用微分音进行创作的,如二十四律等,但都没能形成重要流派。这段时期音乐发展的动态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民族乐派的发展——如巴托克、柯达伊、埃尔加等人,充分利用本民族音乐的特色,承袭浪漫派的传统,吸收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技法来进行创作。这段时期的苏联音乐也独树一帜,俄罗斯民族乐派得到继承和发展,如格里埃尔、哈恰图良、肖斯塔柯维奇、普罗柯菲耶夫等人,作品很多,手法现代,苏联的合唱作品及合唱活动也十分繁荣。

      2. 新古典主义、——用古典主义精神来抵制泛滥成灾的印象派和浪漫派,追求感情和形式的平衡,力求技法完美,结构工整,避免非音乐因素的干扰,认为技巧应在感情之上,他们祟尚学术上的高水准,贬低标题音乐。新古典主义的作品节奏鲜况线条清晰,对表演有较高的情绪要求,旋律比较有棱角,节拍多变,不协和和弦用得很多,也重视复调写作,总地说来,这个流派相对理性化,有点冷漠,他们的作品理瑜并见。代表人物有斯特拉文斯基、亨德米特、“法国六入团”等。

      3.新浪漫主义——继续在浪漫派的道路上发展,追求感情和温暖,采用丰满而带有抒情意味的和声,他们避免和声、节奏的复杂化,只在高潮和情绪十分激动的地方才使用不协和和弦,他们的作品有丰富的音响变化、不断的高潮,虽然不一定宏大深刻,却感人动听,很受音乐爱好者的欢迎,他们的合唱作品也特别多。代表人物有托赫、奥尔夫、汉森、瓦尔顿、克荣斯顿…巴比尔等。



[upload=jpg]Upload/200611181404344425.jpg[/upload]
TOP
4#

简单地归一下类,把作曲家名字和流派对应起来,就是下面几点:

1.从十九世纪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晚期浪漫主义。
主要作曲家有:理查·施特劳斯(德)、马勒(奥)、拉赫玛尼诺夫(俄)。

    (2)印象主义(主张用音乐描绘从外界得来的瞬息印象,重视和声色彩)。
主要作曲家有:德彪西(法)、拉威尔(法)、杜卡(法)、雷斯庇基(意)。

    (3)表现主义(主张用音乐表现人们内心的下意识冲动或欲望、幻觉、梦魇等)。
主要作曲家有:勋伯格(奥)、贝尔格(奥)、韦伯恩(奥)、巴托克(匈),斯克里亚宾(俄)    

2.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始主义(重视民间音乐,追求原始性的神秘色彩和野蛮风格,而和声则是现代的)。
主要作曲家有:巴托克(匈)、斯特拉文斯基(俄)。

    (2)新即物主义(强调“音乐即音乐”,,可以用音乐表现客观事物,但反对用音乐表现主观思想的感情)。
主要作曲家有:米约(法)、兴德米特(德)。

    (3)新古典主义(反对着重感情表现的浪漫主义,主张回到右典主义,着重音乐自身的形式美,乐曲结构简朴、内容清晰,和声与复调很新颖,音乐富于客观性)。
主要作曲家有:斯特拉文斯基(俄)、兴德米特(德)。

    (4)六人团(法国青年革新派、反印象主义和反浪漫主义)。
主要作曲家有:萨蒂(法)、奥涅格(法)、米约(法)、弗朗克(法)、奥里克(法)、泰勒费(法)。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基本继承古典音乐传统而加创新,主张用音乐反映社会主义)。
主要作曲家有:普罗耳菲耶夫(苏)、肖斯塔科维奇(苏)。

    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1)序列音乐(序列主义,除十二个音序列化外,,乐曲的节奏力度等也序列化)。
主要作曲家有:梅西安(法)、布列(法)、诺诺(意),施托克豪森(德)、斯特拉文斯基(俄)。

    (2)偶然音乐(“不确定音乐”、“机会音乐”)。
主要作曲家有:约翰·凯奇(美)、布朗(美)、施托克豪森(德)。

    (3)具体音乐(初期的电子音乐)。
主要作曲家有:谢飞尔(法)、布列兹(美)、贝里奥(意)。

    (4)电子音乐。
主要作曲家有:艾默特(德),施托克豪森(德),瓦雷兹(美)、约翰-凯奇(美)。

    (5)磁带音乐。
主要作曲家有:贝里奥(意)。

    (6)图谱音乐(反序列主义)。

    (7)电子计算机音乐。
主要作曲家有:希勒(美)、布列兹(美)、施托克豪森(德)。
TOP
5#

       17世纪末以来的音乐一直是调性音乐,“调性的瓦解”被看作是现代音乐所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而这一步应该归功于以勋伯格为首的"第二维也纳乐派".

       "第二维也纳乐派"是相对于"第一维也纳乐派",也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而言,它是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最优秀的作曲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由于这三位德奥籍的音乐巨匠的主要音乐创作活动都在维也纳,因此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第二维也纳乐派"除勋伯格外,还有二位是他的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

      下图是水星公司出品的多拉蒂指挥的"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154184666.jpg[/upload]
TOP
6#

中国的现代音乐   

西方音乐理论对中国的输入在二十世纪有两次:一次是二十年代以德奥学派为代表,一次是五十年代以苏俄学派为代表;它们为中国音乐的专业化奠定了全面的基础。

在八十年代一批以年青学子为主力、人们称之为“新潮”的现代音乐生力军,登上了中国乐坛;他们身体力行地推崇、宣扬现代音乐,虽然他们所宣扬的现代音乐在西方早已风靡了多半个世纪,然而,对可怜被禁锢多年的中国乐坛来说,真象“刘姥姥进大观园”全懵了!在一阵“西风扫落叶”之后,他们又扔下刚刚被其搅乱的中国乐坛,在八十年代出国的大潮中,纷纷出国,去西方学习、探求……也正是这股力量,由于他们天然地带有中国东方的特性,因此其作品在继承西方现代主义主流的同时,必然放射出大量东方色彩,立即引起了同样对东方毫无所知的西方乐坛主流的刮目相看! 
 
中国的“新潮”们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历史机遇,在东西方之间打出的“时间差”,再加上现代音乐本身所特有的“多元性”需求,使这批学子很快在西方站住了脚,而且,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奋斗之后,终于汇入了现代音乐的主流,纷纷成名于世!

这一批八十年代的青年学子,虽然有的散居欧美,有的仍留在国内,但现在都是中国现代音乐的主力:谭盾、陈怡、周龙、盛宗亮(美国),陈其钢、陈晓勇、许舒亚(欧洲),郭文景、叶小纲、瞿小松、何训田、贾达群、张小夫(中国国内)等等。

与此同时,国内的一批老作曲家也先后投入了这一行列:诸如上海的朱践耳、杨立青,北京的罗忠、金湘、王西麟、高为杰等;九十年代,又有一批中青年作曲家加入进来(如:秦文琛、王宁、杨青、唐建平、邹航等);近年来,更有更多更年青的音乐院校极有才华的学子源源不断涌现(如此次在上海“中国现代音乐论坛”上崭露头角的康炜、刘晨晨、秦毅等),因此,可以说,到二十世纪末,中国作曲界已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现代音乐群体。  

中国的现代音乐,除了向西方现代音乐学习并借鉴其长处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始终受到东方哲学基础的强大影响。从美学观至技术观,从创作思维至表现手段(包括乐器的选择与使用),无一不渗透着本民族的特点.

;第二,始终背靠华夏文化的强大背景。在题材选择、体裁处理、远古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等一系列挑战面前,大大有别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

第三,始终以“中庸”为主流。在反传统的同时,更多地继承、吸取东方古典传统的精华;在突出个性的同时,还要考虑众多受众的欣赏需求。


陈其钢的<蝶恋花>,<五行>等


[upload=jpg]Upload/200611181454621992.jpg[/upload]
TOP
7#

果然再次期待到了春日兄的好贴,继续支持,正在阅读中,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喜欢现代派作品的入门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谢春日兄
TOP
8#

现代音乐的特点

    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进行着实验。

      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绝对不出现重复,而且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

     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着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另一种音乐,在这种音乐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这些现代派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同节奏的同时使用早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里就已经出现了。

     作曲家们还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横向安排上做出了同样令人惊讶的改变。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腊人和早年教堂神父们的调式上去;有的作曲家从东方人的滑行音阶取得灵感,将“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别运用到了乐曲之中;有些人甚至发明了一架能弹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钢琴。虽然这种音乐并没有得到发展,但它的确有助于使音乐家们更注意半音阶音乐,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乐。这种对半音的运用最著名的例子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十二音音阶。在形成一个旋律时,十二音音阶(由钢琴上一个八度范围内所有的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每个音都必须逐个用过一次以后才能再用。当然,这种音乐没有特定的调子,因此被称为“无调性的音乐”。

      在和声(即不同的音同时发音)方面,也有一些惊人的新发展。那些恢复古代调式的作曲家们往往也重新运用了古代的和声,例如多少世纪以来,曾经被传统和声学认为“用起来太僵硬”和“听起来太别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进行都得到了利用。

      在现代音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叫做“多调性音乐”的东西,即同时用两个调子写的音乐。例如,一个旋律或主要的主题可能是C调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声部却可能是升F调的.




[upload=jpg]Upload/200611181424184272.jpg[/upload]
TOP
9#

第一部以十二音技巧作曲的歌剧作品是《摩西与亚伦》,1930年开始作曲,1932年完成第二幕,第三幕未完成.

《摩西与亚伦》叙述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的出走。这是一部带有清唱剧性质的歌剧。 他交替采用传统的唱法、半念半唱的朗诵式行腔和有韵律的说白.剧中的摩西只使用朗诵式的方式表演,以表示上帝的话没有被赋予音乐的形式.

下图是布列兹指挥的DG版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202831951.jpg[/upload]
TOP
10#

乐器方面的变革

      随着本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艺术也受到很大冲击,电声乐器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乐器提出了挑战。不过,那些至今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电子乐器,如电风琴、电钢琴和电吉它,在音色上并不是新的乐器。前两种乐器只是模仿原有乐器的音色,而第三种乐器则只是扩大了原来乐器的音量。后来由于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人类终于可以演奏出人声、风雨声等传统乐器所不能实现的音色。

      对新效果的最富戏剧性的追求是在打击乐器上进行的。从前,打击乐器几乎只是由定音鼓组成的,偶然由鼓和钹加以加强。现在,打击乐器组已经变成一个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接受的东西:例如一个打字机、一个发电码的键、一个锤子、一张铁片、或一条沉重的铁链。


美国爵士音乐

     可以这样说,在本世纪所有基于民族和社会习俗的音乐中,没有哪一种比美国爵士音乐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了。由于它那狂热的节奏和古怪的不协和音,从某方面讲,它似乎是新时代的一种表现。爵士音乐有许多对职业音乐家们产生吸引力的特色,例如其中带有小三度和小七度的音阶,以及基于小三度和小七度音阶的七和弦等等。

     可是,最具强烈感染力的爵士音乐特色,是它那独具魅力的节奏。在爵士音乐里,有一种新的切分音棗“多节奏性”,即同时有两种很强烈的节奏型相互对立,例如一个三拍子节奏加在一个四拍子节奏上。这种错综复杂的多重节奏显然是原始民族的音乐特点,因此爵士音乐的兴起,无疑是人类对于自然一种理性回归,这是本世纪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趋向之一。

      职业音乐家们也被那些不常使用乐谱的、甚至事实上常常不会读谱的原始爵士音乐演员们所迷住。在一时冲动下,这些自发的爵士音乐演员有可能在一个旋律上即兴演奏出最复杂的变奏曲。

      我们在本世纪初美国杰出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中,可以找到爵士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和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还有另一位美国当代作曲家格罗菲,也成功地借鉴了爵士音乐的特色,结合他那超凡的配器才能,描绘出一系列美国自然风景的音画。格罗菲创作的《大峡谷组曲》,表现了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简直是一个令人目眩的乐器调色展


[upload=jpg]Upload/200611181434499977.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