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代音乐简介(兼论第二维也纳乐派) [复制链接]

查看: 14032|回复: 90
51#

最好的例子就是John Cage。 [/quote]


尤其是他的《4’33”》

哈哈
TOP
52#

个人不喜欢现代音乐的主要原因是它没有优美的旋律.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53#

天使之泪专辑共分三曲,第一曲“安详的离去”( depart in peace),是为女高音、小提琴、锣和弦乐而作,是对一个天使的缅怀。第二曲“你是我永远的凝望”(my gaze is ever upon you),是为小提琴独奏和磁带(tape)而作。小提琴琴弦之下的悲伤,滴滴泣血,声声含泪。第三曲“天使之泪”,为小提琴独奏和弦乐,深沉、婉约、细致和悲伤。一曲听毕,动容良久。
TOP
54#

第二集,里面有一首是给现代艺术家杜尚的

[upload=jpg]Upload/200611241153421873.jpg[/upload]
TOP
55#

约翰-凯奇的作品,MDG出版过一套,大约十来张。
因为很贵,只买了一点。
TOP
56#

当代作曲家之中,John Tavener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 这张天使之泪听过以后,有沉浸在寂静之中的感受。

[upload=jpg]Upload/200611249374584874.jpg[/upload]
TOP
57#

谢谢达兄推荐,我一定找些来听听。关于John Cage的作品没有听过。

对于梅西安的作品听过几部,如被遗忘的祭品,如时间结束四重奏。目前印象最深的是耶稣升天的最后一段,确实有我听过的最美的线条和音色,描述一种升天的无比神圣,令人震撼。但是他的其他作品中的朦胧意象和旋律我暂时无法接受。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58#

李商隐 在 2006-11-23 21:55:08 发表的内容
个人不喜欢现代音乐的主要原因是它没有优美的旋律.


李兄对现代音乐的感觉稍有片面。现代音乐容易给人一个假象,这和宣传的狭隘性有关。其实晦涩而新奇的音乐语言是他的一方面,这并非代表优美的旋律被他排斥。我想就目前我粗浅的感觉,欧洲主要走非旋律性之路,这也是无调和十二音根深蒂固的关系。美国的极重要的极少主义(重复主义,或者极多主义)则始终没有摒弃旋律,甚至是优美的旋律。法国因为有着印象派的渊源,从梅西安开始将德彪西更加神秘化,但你永远可以在梅西安里面找到世界上最美丽的音色和线条,那是通向天堂之路。东欧,前苏联到独联体,则踏在老柴的肩膀上,始终将民族这一神圣的使命抗在肩上,这显然包括中国,日本两个主要的亚洲国家在当代领域甚至走在了西方的前面。我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当代音乐语言,经常犹如其静谧的风景一般使人心醉神迷。

我想当代音乐和当代建筑或是当代设计同属于一个大的艺术范畴。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心灵深处的“优美”。我想说这些音乐之所以流传下来,并非那些背后晦涩的理论,这些充其量只是一些文字而已,真正原因还是他们赋予很多人以音乐之“美”“妙”。“妙”字可能是当代音乐有别于却脱胎于古典音乐的明证。

我向李兄推荐一些人,John Adams(US), Takemitsu(Jp), Part(Estonia), 陈其钢,周龙,陈怡
即便是在Boulez, Ligeti, Stockhausen, Rhim, Crumb, Xenakis这些通常被认为当代晦涩的代表中,你也能不时体会到个中之美,尤其是“妙”。而“妙”的至高境界是“隽永的创造力”,最好的例子就是John Cage。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59#

NAXOS版的“预配钢琴”奏鸣曲

[upload=jpg]Upload/20061124114485192.jpg[/upload]
TOP
60#

jm 在 2006-11-23 12:18:12 发表的内容
年轻的时候喜欢现代派,现在觉得还是古典的东西更适合音乐这种形式,人老了


我相信不存在什么风格合适音乐,万物皆可为。而是什么时间(时代,年龄),什么性格(个体本身的属性)合适什么音乐。这奇妙也自然,他不断改变,所以有人会创建所谓“存在主义”。流传下来的东西自然有其价值。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即便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体验。

不过我觉得人到一定年纪,多少会走回来,这是体力,心力和阅历的一种回归,听者是,艺术家更是。但问题是,在有生之年应该至少走出去,才知道那条路走回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