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此贴时,我正在听老浦东功放。由于我的TAD300太容易推动,因此我认为老浦东功放的低音驱动力可以用强劲来形容(对我的系统而言),我的CD机是CD17A,不敢说有多高档,但论坛上使用的发烧友为数甚多,对其声音表现我认为也达到了起码的HIFI标准。信号线是AQ的CHEETAH(可能贵过老浦东功放10倍8倍),机架是SYSTUNE(也是贵过老浦东功放10倍8倍),我的房间宽达4.2米,纯听音面积有25平米以上。我的器材和听音环境与SMERT兄都有极大区别,所以得出听感上的差异较大也不足为奇。
在我听来,老浦东功放的速度、瞬变都很快,力度很足,播穆特的卡门幻想曲,开头的齐奏很有激情,有种火辣的爆发力,场面够大,小提琴的木味、弓弦磨擦质感、张力和音场、层次、定位都不错。有的发烧友玩了很多年HIFI,始终不知激情和火辣为何物,认为优美和耐听便是音乐性的全部内容,对此我只能说每个人对音乐性的理解不同,不必强求一致,能以平和的心态求同存异最好,但肯定此否定彼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论及分析力、通透度,在我的系统上听来,也不觉得缺多少,可能我的线材和机架有一定功劳,TAD300的分析力和通透度也不是太差,所以换了别的系统,我就不敢说这话。
认及人声感情,我认为相当好,怎么说?
我觉得老浦东功放速度够快,声音够鲜活,够生气,够跌宕起伏,所以听来很有感情。
但也有烧友反对我的说法(也是常州的铁杆:WXS和LKJ),认为老浦东功放声音直白,欠缺感情,似乎“机器”的成分大于“艺术品”的成分。我认为这也很正常:估计是由于每个人的听音口味不同,要求不同;就好比有的烧友说贝多芬的音乐有内涵,而莫札特的音乐太浅薄,德彪西的音乐太抽象,马勒的交响乐又太晦涩,似乎普契尼的歌剧是A的最爱,但对B来说柴可夫斯基才是心头最爱……你怎么说?
还有烧友说老浦东功放声音不够高贵(又是常州的铁杆:WXS和LKJ),对此我不反对,一来高贵为何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二来高贵的声音一般来说只能出自高贵的器材(鲜有例外); 第三老浦东功放设计初衷是为劳动人民设计的平价功放,大家能说句不错已属恩赐,要求不能过高。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也可以看出常州的发烧友并不是心血来潮,绝不是一团和气乱吹捧,绝不是有什么目的乱报亩产十万斤;老实话,我们有时也为一个观点争的死去活来,口沫横飞……
所以,我们这样一群发烧友难道不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