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天鹅是实听LP如何完胜CD的好机会 [复制链接]

81#

hpstudio 在 2005-12-7 0:31:01 发表的内容
LP要出好声实在不容易,朋友家的5W米的LP机搞了很久了还是不能胜他家的CD组合。但我自己的LP系统也是搞了很久才敢说在某些方面,比如说音色、活生感、高频通透程度、低频的弹性方面能胜过CD和SACD,但在动态方面肯定是输给CD的,特别是SACD的动态太惊人了,高频也很顺耳了,只是活生感还是输了~~~


恭喜你了,LP要出好声实在不容易。能不能给我发个短信,给个联系电话,有机会到深圳,可否去享受享受啊?
TOP
82#

Dr kuang 在 2005-12-7 13:52:58 发表的内容
我都开始搞不明白Raxel大侠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了,是只有你听过“经专业调整的SACD系统”,所以你的观点才有发言权吗?
说到对SACD系统的了解,我倒想知道RAXEL大侠在什么样的系统上了解SACD的?希望不是通过SONY的SACD机或者是看网络报道的评论。
至于接触过的SACD唱片虽然不算多,但香港和广州是目前全国进口唱片的进货主要渠道是众所周知的事,能批量进入国内唱片市场的品种在这里基本都能接触到,虽然可能不如你手头上的SACD唱片多。
留意一下以往白天鹅和香港的音展报道,顶级多声道SACD系统的演示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在广州的海印电器城要听到经过专业调整的SACD系统是轻而易举的事,我自己在各个档次听多声道SACD系统都基本接触过,如果你还在问这个问题,不妨下次来广州或者到香港经销商的试音室去听听,或者你自己的多声道系统比经销商的调整得更好?
就算我接受“你接触过调整得当的顶级SACD多声道系统比我多”的想法,但很难让大家相信大草和LEO两位接触得比你少。Raxel大侠和他们相比,“对SACD没有足够的了解,只是听了别人的一些说法,就人云亦云”的评价可能更适用?
到现在,我对SACD系统的观点也确实有所转变:目前真正限制SACD发展的,软件并非唯一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个别几部SACD机外,绝大多数的SACD机(包括SACD格式开发商旗下的SONY,MARANTZ的全部产品)在两声道系统上,在很多方面甚至还没达到同价位CD机的水平。harvey前辈的观点其实正是多数未选择SACD系统那大部分发烧友的真实想法——与其花钱买回一部效果未如理想,又要另外花很多钱买唱片的SACD机,不如升级现在的CD系统;而且harvey前辈是经过“自己亲自对比”作出的决定,也很符合性价比的考虑方式。而不是象某些发烧友一时冲动,听信宣传后,买回一部入门级SACD唱机就自以为效果一定比CD系统优秀。
SACD的音质其实是“大幅度超过CD的水平的”,包括在两声道系统,只不过需要在优秀的SACD机上播制作优秀的SACD唱片。这是大草和LEO两位的说法(又和你不同),就我自己的试听经验,我完全接受他们的观点,尤其是试听过两套目前公认优秀的SACD唱机系统后。
至于DVD—A系统,LEO在聚会当晚就说过:当年他们已投资购进了第一套DVD—A的录音系统,也录制过一些音乐,然后就一直关注DVD—A器材的销售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香港总共才卖出400多台,所以没有推出DVD—A唱片。这就是LEO说“DVD—A死亡”的原因——难道会有唱片公司为了400人的市场录制唱片?
在和大草和LEO两位交流过后,我反而觉得SACD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当DSD解码技术更为成熟,在万元级多兼容系统上出现“音质大幅度优胜于同价位CD机时”,器材市场的热销将会有更多的唱片公司转向SACD的。
而对于DVD—A,虽然在软件来源上缺少大唱片公司的支持,我觉得还有一线生机,也不完全认同DVD—A死亡的看法。


那我就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1.目前混音编辑设备功能有限,的确限制Pure DSD录音制作的推广和普及.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完全同意.因为绝大部分专辑都是需要或多或少的后期处理.但就目前的设备水平,已经足以做出好音质的专辑.这有实例证明.

2.我觉得制作人员对DSD的实际使用时间长短的确可以影响到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样就拿Sony DSD制作中心的制作人员来说.美国总部的Vic Anesini制作的Bob Dylan SACD再版套装,香港华纳的7片(1+1)专辑,出来的音质就被玩家津津乐道,交口称赞.那我冒昧的问一下.这位Leo先生有哪些具体的DSD/SACD制作的专辑被玩家一致肯定的呢?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材料(母带),不同制作人员做出不同水平的产品.不能否认吧.如果需要更多Vic Anesini的资料,请自己google一下.

3.我前面说了,这里只要一有不同意见.有些玩家就喜欢问对方什么设备.简而言之,设备高低可以分出意见的正误?我前面已经请教了,究竟听过哪些SACD专辑得出这样的判断.因为一些香港地区发行的SACD的确会对听者产生误导.而RCA,水星,sony的再版SACD由于母带的状况,限制了SACD本身水平的发挥.SACD只是一种介质.现在发行了的3,500多个品种,能够真正体现SACD水平的软件也并不多.所以我关心的是你听过哪些软件,而不是什么硬件.

4.我不认为SACD会淘汰普通CD,就像S-VHS没有淘汰VHS,45转的LP也没有淘汰33转的LP,市场不同,消费层面不同.CD仍然会是主流.而相同价位的机子,以我的经历,SACD机播放SACD超过同价位CD机播放CD的效果.就纯双声道而言.我不认为SACD会大幅超过普通CD的效果.因为现在普通CD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品.不论是转盘还是DAC.

5.Classic Records在5年前就开始发行DAD,一种使用普通DVD-Video格式,但提供LPCM 24bit/96khz的高清晰度音轨.可以在普通DVD机上播放,并且可以数码输出至DAC.如果觉得D to D是限制音质的主要因素,并非SACD是唯一出路.如果怕DVD-A没有销量,DAD不是很好?或者一面是DAD,一面是DVD-A的HDAD.现在北美销售的很好的Dual Disc也不错啊,一面是CD,一面是DVD或者DVD-A.总之一句话,如果有钻研探索精神,出路多的事.没有这种精神,永远只能跟在后面.
TOP
8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科研级旗舰
TOP
84#

发烧友别钻录音行业了,我是录音出身的,我只知道录音行业经常嘲笑发烧友,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所谓直刻直录之类的,有都是骗人的或者是小制作人做出来哗众取宠之说。没有MARSTERING的母带没办法出版。所谓专业行业的争论打住吧。只会让专业人士又多一个笑柄~~~~
TOP
85#

还有一点,现在在制作上好象还没有一个人敢称,或者被绝大多数的人认同为"大师级"的!现在所谓的高手其实都只是在某个方面有着一些"信服"力而已!而且我认为关于录音/混音这一项工作其实在某个意义上也是一样很主观的工作,在技术层面的支持下,在很大的程度是看录音师个人的取向的!不一定做出来的东西人人会喜欢,但确肯定也会有人欣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其实应该较理性的去看待,而不应该太过的偏激咯!
TOP
86#

电影院看电影效果好,还是在家用大屏幕彩电播放DVD效果好?
TOP
87#

我都开始搞不明白Raxel大侠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了,是只有你听过“经专业调整的SACD系统”,所以你的观点才有发言权吗?
说到对SACD系统的了解,我倒想知道RAXEL大侠在什么样的系统上了解SACD的?希望不是通过SONY的SACD机或者是看网络报道的评论。
至于接触过的SACD唱片虽然不算多,但香港和广州是目前全国进口唱片的进货主要渠道是众所周知的事,能批量进入国内唱片市场的品种在这里基本都能接触到,虽然可能不如你手头上的SACD唱片多。
留意一下以往白天鹅和香港的音展报道,顶级多声道SACD系统的演示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在广州的海印电器城要听到经过专业调整的SACD系统是轻而易举的事,我自己在各个档次听多声道SACD系统都基本接触过,如果你还在问这个问题,不妨下次来广州或者到香港经销商的试音室去听听,或者你自己的多声道系统比经销商的调整得更好?
就算我接受“你接触过调整得当的顶级SACD多声道系统比我多”的想法,但很难让大家相信大草和LEO两位接触得比你少。Raxel大侠和他们相比,“对SACD没有足够的了解,只是听了别人的一些说法,就人云亦云”的评价可能更适用?
到现在,我对SACD系统的观点也确实有所转变:目前真正限制SACD发展的,软件并非唯一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个别几部SACD机外,绝大多数的SACD机(包括SACD格式开发商旗下的SONY,MARANTZ的全部产品)在两声道系统上,在很多方面甚至还没达到同价位CD机的水平。harvey前辈的观点其实正是多数未选择SACD系统那大部分发烧友的真实想法——与其花钱买回一部效果未如理想,又要另外花很多钱买唱片的SACD机,不如升级现在的CD系统;而且harvey前辈是经过“自己亲自对比”作出的决定,也很符合性价比的考虑方式。而不是象某些发烧友一时冲动,听信宣传后,买回一部入门级SACD唱机就自以为效果一定比CD系统优秀。
SACD的音质其实是“大幅度超过CD的水平的”,包括在两声道系统,只不过需要在优秀的SACD机上播制作优秀的SACD唱片。这是大草和LEO两位的说法(又和你不同),就我自己的试听经验,我完全接受他们的观点,尤其是试听过两套目前公认优秀的SACD唱机系统后。
至于DVD—A系统,LEO在聚会当晚就说过:当年他们已投资购进了第一套DVD—A的录音系统,也录制过一些音乐,然后就一直关注DVD—A器材的销售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香港总共才卖出400多台,所以没有推出DVD—A唱片。这就是LEO说“DVD—A死亡”的原因——难道会有唱片公司为了400人的市场录制唱片?
在和大草和LEO两位交流过后,我反而觉得SACD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当DSD解码技术更为成熟,在万元级多兼容系统上出现“音质大幅度优胜于同价位CD机时”,器材市场的热销将会有更多的唱片公司转向SACD的。
而对于DVD—A,虽然在软件来源上缺少大唱片公司的支持,我觉得还有一线生机,也不完全认同DVD—A死亡的看法。
TOP
88#

hpstudio 在 2005-12-7 17:34:19 发表的内容
分不清Mixdown 和 Mastering还是录音师?如果你知道他的EMIAL的话给他去封信问问Telarc的CD是直接Mixdown就制版的还是经过Mastering后制版的。

LP及模拟磁带的动态范围只有不到60db,CD是90 db,SACD是110db,Telarc录音用的PCM数字录音机动态不超过98db,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用仪器测量Telarc1812 磁带、LP、CD、SACD里的大炮动态比是多少,可能一样吗?没有Mastering的母带怎么制版?


如果使用多轨方式录音,,那么需要mixdown成双声道..但是录音也可以用双麦,,直接就是双声道方式录音..所以mixdown不是必要步骤..mastering时调节的动态,,音量你说的这些,,可以在录音前先测试设置好..不是必需要录完音以后才能做的..直刻当然不是所有的录音内容都适合..但直刻某些录音内容不是做不到的..

下面是Michael Bishop在回答关于Pure DSD录音时的回复..Michael Bishop是Telarc的资深混音师,,手头有Telarc的CD的话..拿几张出来,,里面应该可以看到他的名字..

http://www.audioasylum.com/forums/hirez/messages/216260.html
最后编辑Raxel
TOP
8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90#

Dr kuang 在 2005-12-7 14:50:30 发表的内容
这样看来,你连数码直刻的观点都还没搞清楚:)
请再找老虎鱼的唱片中关于“直刻”的说明再详细看看,到底那里说过直刻要“整张专辑录音的时候一气呵成”,再找关于喇叭花的唱片看看,是否直刻就要“整张专辑录音的时候一气呵成”?


这仍然不能改变Pure DSD和Direct Cut是两回事情,,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具体讨论一下..
TOP
9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9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93#

Dr kuang 在 2005-12-7 14:44:25 发表的内容
至少你推崇的TELARC,老虎鱼(老实说,我并不觉得它两声道直刻的录音很顶尖,在录音室用专业监听器材听,人声结像过大),环球,由前PHILLIP公司录音室重组的Penta Tone 这些是常听的。
而且我越来越觉得,要真正领略到SACD的效果,播放器材至关重要,象你这样“关心听过哪些软件,而不是什么硬件”的方式,根本不可能体会到DSD技术的真正威力,你得出了“两声道系统上SACD和同价CD相比优势不明显”的结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实我前面说了现在SACD上面音质最好的并非是这几张老虎鱼什么的Pure DSD专辑,如果你再读一下我的帖子应该可以看到.我只所以说他们,是因为前面提到的D to D问题.

SACD和CD差别不大是正常的..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对,,拿一张双层SACD软件到任何你觉得最好的SACD机上面去试试,,播放SACD层和CD层时候的差别..
TOP
94#

Raxel 在 2005-12-7 2:25:19 发表的内容
小衡 在 2005-12-6 19:48:23 发表的内容
还有一点,现在在制作上好象还没有一个人敢称,或者被绝大多数的人认同为"大师级"的!现在所谓的高手其实都只是在某个方面有着一些"信服"力而已!而且我认为关于录音/混音这一项工作其实在某个意义上也是一样很主观的工作,在技术层面的支持下,在很大的程度是看录音师个人的取向的!不一定做出来的东西人人会喜欢,但确肯定也会有人欣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其实应该较理性的去看待,而不应该太过的偏激咯!


是你不知道,不能说没有吧.上http://www.audioasylum.com问问,别人会告诉你一串名字.

如果每张录音,混音都能够保证在很高的水准,消费者看到他的名字,那么专辑的音质就有了基本的保证,那样的人就是大师.的确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你本身了解多少,能够说出多少人的名字?如果你本身不了解却说没有.有些不合适吧.

我可不认同你所说的这些就是大师!大师的定义不应该就那么的狭窄!我重来不否定有很多好的录音师,但他们到现在为止只能说是好,甚至可以说是出色,但要到达有一统这个行业的程度,我不觉得有!
TOP
95#

Dr kuang 在 2005-12-7 14:16:56 发表的内容
RAXEL大侠上面的回答是不是着急了点?
还总是在强调难度,我所说的流程请再认真看看——和你想的恰恰相反,对于录音师和制作人来说,多轨混音的难度和工作量远比现场录音混音难度要更大,工作量也更多,选择多轨混音的原因是“生产成本”这个问题。对录音师和制作人员来说,要用多轨录音后期混音达到现场录音混音的最佳音响效果才是最大的挑战,而不是你所想象的“因为录音技术差所以需要后期制作来弥补”。
看来RAXEL大侠确实有必要再认真了解一下唱片制作过程的现状和历史:),仅限于通过几张发烧唱片对录音的认识会比较片面的,直刻技术其实是录音技术中最原始的方式。


首先我想纠正一个概念,,Pure DSD不等同于直刻..Pure DSD是指从录音,混音到压片全部在DSD领域完成..没有转换成PCM.Pure DSD并非要整张专辑录音的时候一气呵成..只需要在后期处理的时候,,没有使用任何需要转换格式的功能..如果录人声专辑,,完全可以一首歌一首歌录制完成,,只要保证音量一致,,不用后期调整..

.我同意,,目前来说绝大部分的录音都需要或多或少的后期处理,,没有完整功能的数码处理工作站,限制了Pure DSD制作的普及..但我不认同,,用现有设备不能制作出Pure DSD的专辑,或不能制作出高水准的专辑..这方面,,不论你承认与否,,欧美一些公司是走在香港许多公司的前面..
TOP
96#

松香味 在 2005-12-7 0:57:09 发表的内容
hpstudio 在 2005-12-7 0:31:01 发表的内容
LP要出好声实在不容易,朋友家的5W米的LP机搞了很久了还是不能胜他家的CD组合。但我自己的LP系统也是搞了很久才敢说在某些方面,比如说音色、活生感、高频通透程度、低频的弹性方面能胜过CD和SACD,但在动态方面肯定是输给CD的,特别是SACD的动态太惊人了,高频也很顺耳了,只是活生感还是输了~~~


恭喜你了,LP要出好声实在不容易。能不能给我发个短信,给个联系电话,有机会到深圳,可否去享受享受啊?


随时欢迎,我电话26109551。
TOP
97#

分不清Mixdown 和 Mastering还是录音师?如果你知道他的EMIAL的话给他去封信问问Telarc的CD是直接Mixdown就制版的还是经过Mastering后制版的。

LP及模拟磁带的动态范围只有不到60db,CD是90 db,SACD是110db,Telarc录音用的PCM数字录音机动态不超过98db,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用仪器测量Telarc1812 磁带、LP、CD、SACD里的大炮动态比是多少,可能一样吗?没有Mastering的母带怎么制版?
最后编辑hpstudio
TOP
98#

小衡 在 2005-12-7 15:11:04 发表的内容
我可不认同你所说的这些就是大师!大师的定义不应该就那么的狭窄!我重来不否定有很多好的录音师,但他们到现在为止只能说是好,甚至可以说是出色,但要到达有一统这个行业的程度,我不觉得有!


音乐行业,,又不是武侠书里面的武林..要能够打遍天下的才能称为大师..现实社会中,,各个行业都有大师,,饮食行业,,化妆行业等等,,水平受到大多数人肯定的当然就能够称为大师..
TOP
99#

年年盼,希望早日丢掉CD机,结果......等明天!
TOP
100#

直刻不代表没有混音.只是在录音前,,设置好混音设置,,麦克风抓音的时候,,保存下来的直接就是混音好后的结果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